看到這樣一條新聞你是不是也驚呆了!

  40年不出門,老孃死在家裏也不管,直到屍體發臭警察找上門。

  據鄰居所說,從沒有和他說過話,根本不知道有他這個人...

  由於長期的不與人接觸交流,該男子近乎失去對話能力,面對警方的詢問,該男子只表示:知道妹妹會來的,所以就什麼都沒做。

  這樣的神操作,實在令人震驚。

  但發生在島國,卻並不稀奇。

  因爲,類似的事件太多了,多到數不過來,時不時就有這樣的新聞爆出來。

  01

  據德國《明鏡》週刊網站報道,日本近年來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蟄居族”:

  他們多年未離開過家,不想和外界有任何聯繫。

  很多人被發現時,已是一具死屍。

  日本新聞節目跟拍了一間專門整理遺物的清潔公司,發現了一位超愛玩電腦、打電動但是跟其他人沒有任何交流的單身宅男,令網友直呼看到了自己的未來。

  跟拍清潔公司

  日本電視臺的新聞節目「真相報道バンキシャ!」最近跟拍了一間專門整理遺物、善後死亡現場的特殊清潔公司,這次接到了一位55歲女性的委託,希望幫忙善後57歲哥哥生前住的房子。

  死者妹妹稱他一直認爲哥哥過得很好。

  

  55歲的女性說她嫁出去以後就很少跟單身獨居的哥哥聯絡,頂多就是偶爾寄個賀年卡而已,因此過了很久才發現哥哥已經在家中死亡。

  43歲的橫山澄人,他已3年足不出戶。2017年9月,他死於家中,直到兩個月後家人才發現他的屍體。

  甚至“父母與孩子同時倒下”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去年11月,岐阜縣發現一對70多歲老夫婦和他們的長子死於家中。

  老夫婦的死因不詳,但43歲的兒子據信是死於餓死。

  當地警方稱,該男子常年待在家中,當地民政部門曾主動上門建議他們申請救濟,但被這家人拒絕。

  02

  死去的從某種程度上算是幸運,大部分宅男宅女們活着才更加艱辛。

  日本政府的一項調查顯示,日本有54萬名年齡在15歲到39歲的蟄居者。但實際人數很可能翻番。

  且隨着社會老齡化問題的不斷加劇,宅男宅女們的年齡在不斷上漲。

  前段時間火爆的“網吧難民”很好地說明了這一切。

  去東京旅遊的人,總是在新宿、澀谷、秋葉原看到繁華和富足

  然而,人們很少踏足川崎、蒲田、草家的那些網吧街,那裏是東京的另一面,難以計數的失業和半失業人士寄居在網吧,使那裏的網吧區成爲日本的“難民區”。

  繁華背後,無數東京人蝸居在2.5平方米內

  從24歲到39歲,畢業於名牌大學的酒井知英在東京一家網吧的隔間裏寄居了15年。

  如今,他對這一切早已習慣,或者說他不得不接受。

  “這裏冬天不冷,夏天不熱,想看的視頻和書籍應有盡有。每天還能洗兩次澡,喫一頓熱乎飯。

  這片空間獨屬於我,儘管它狹窄又喧囂,但畢竟是一片遮風避雨的地方。”

  39歲的酒井知英在東京鬧市區一家網吧的隔間裏告訴《環球》雜誌記者。

  酒井常年徘徊於無業和臨時工之間,目前生活在這個可寄宿網吧一個不超過2.5平方米的隔間裏。

  自本世紀初開始到現在,像他這樣付不起公寓租金,以網吧爲家的人越來越多,這個羣體有了一個新名稱——“網吧難民”。

  日本網吧的小隔間

  日本“網吧難民”居住在兩三平米的狹小空間裏

  而現在,東京都一天有4000左右的人在網吧過夜,住在網吧的人更多的是了收入穩定的人羣。

  一些從別的地方上京的人一時找不到居住的地方,會選擇在網吧過夜。結果發現還不錯,於是居住了下來。

  而這一過就是三個月以上。

  還有一些人趕不上末班車的時候選擇在網吧暫時住一晚,結果發現網吧的氛圍輕鬆,價格不貴,於是居住了下。

  住在網吧的人每個人都有獨立的單間,一臺電腦。

  跟國內網吧有些許不同的地方是,日本的網吧一般會有付費的浴室和洗衣機。

  全部加起來一個月花費6萬日元。

  而在網吧就能滿足生存條件的情況下,讓他們再回歸日常生活卻不是輕鬆的事情。

  家對他們來說可有可無,也沒什麼興趣。

  一名建築業的男子表示,因爲工作的關係,沒有辦法固定一個地方,網吧對他而言卻可以隨時抽身離開。

  住在網吧的人,9成的人是有穩定收入的,這其中的一半是全職。

  有8成是長期利用的人。

  這名建築業的男子的收入過30萬,卻完全沒有買房的想法。

  生活在網吧小隔間的“網吧難民”

  其實,無數“網吧難民”的故事集合起來,就是日本勞務市場的縮影。

  這些人中,有的因爲各種原因失去正式工作,再謀長久職業十分困難,有的因爲長期過勞而身心崩潰,還有的想在大城市一展拳腳,但沒有一技之長,只能通過出賣廉價勞動甚至身體養活自己。

  離開高物價、高消費的大城市,回老家生活會好一點嗎?

  在他們心裏,自己已經無路可退。

  “日本小城市和鄉村老齡化嚴重,經濟大多很蕭條,工作機會少得可憐,工資水平比東京低得多。但各種生活必需品卻並不比大城市便宜多少,如果回老家,還不一定比現在過得好。”

  03

  

  日本的年輕人陷入了一個死局。

  

  日本企業正式員工的薪水是非正式員工一倍以上,但成爲正式員工意味着勞累與巨大的工作壓力。

  相比中國,日本工作環境壓抑、人際關係複雜、年功序列制度也沉痼不可化,日本年輕人發明出新詞“社畜”,指那些被公司當作牲畜一樣壓榨的員工。

  

  可見他們對陳舊的公司制度的厭惡,於是越來越多人選擇成爲臨時工,也就意味着不得不過上貧困的生活。

  也有一些所謂“宅男宅女”,爲逃避生活壓力,直接成爲“啃老族”靠父母高額退休金過着“無慾、無爲”的生活。

  那麼另一些不依靠家庭,生活拮据的人何去何從呢?

  只有網吧收容了他們。

  “無慾,無力,絕望”成爲當代日本年輕人的代名詞。

  覺得“租房更自由”,那就不買房、覺得“交通工具更環保便捷”,那就不買車。過着如此無慾無求生活的他們,卻還在越來越窮。

  

  有調查表明,日本超三成女性生活貧困,由於日本社會的特殊性,女性地位明顯低於男性,雖然顯性的暴力與歧視並不多見。

  但大多數女性選擇結婚生子成爲全職主婦,如果沒有結婚,家庭與教育水平又不好的話,只能淪爲打工難民。

  如果說日本女性貧困情況嚴重的話,那作爲家庭收入來源的男性們怎麼樣呢?

  

  統計顯示當代日本男性到50歲還未婚的比例接近25%,結婚就等於養全家,那麼在工資越來越少的日本社會里,很多年輕人選擇不願意結婚。

  原因顯而易見是的窮,有些男性直接表示“工資少,存這點小錢也不能置產,不如不結婚該喫喫該喝喝,花錢解壓。”這也直接導致了日本社會普遍的晚婚化與少子化。

  

  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近日發佈的預測報告稱,由於不婚人口的增加,到2040年日本“單身戶”家庭將達到家庭總數的四成左右,其中近半數爲65歲以上老人“單身戶”。

  最後一點導致日本年輕人自暴自棄的思想是“傳承”。

  這是日本社會的普遍現象,社長的孩子能繼續成爲社長,而底層貧窮百姓的後代還在繼續痛苦。

  這種無力感,相信看過《小偷家族》的人都能體會到。

  如圖標所示,日本年輕人似乎成爲了世界上最悲觀的羣體,無慾的生活無法帶來利益,如此惡循環下去,未來是很嚴峻的。

  日本學者對“低慾望”的原因各執一詞,但對其影響早有共識:“低慾望”會使少子老齡化問題更加突出,社會養老負擔加重,日本經濟更難走出停滯泥潭。

  04

  不過在中國,情況甚至比東京更惡劣。

  我們的年輕人甚至住不了東京網吧兩平米的乾淨小隔間。

  比如深圳,那個充滿了夢想的創業之城、移民城市,可能集中着中國最聰明的頭腦和企業,帶着萬丈光芒、吸引世界目光;

  它的另一側,是在新潮衝擊下、迷惘的青年,他們聚集在三和,俗稱“三和大神”。

  三和是一個怎樣的地方?

  它在深圳龍華新區,全稱叫“三和人才市場”。這裏充滿着魔幻現實主義,帶着絕望的氣息。可能沒人會料想,在深圳會有這樣一個“罪惡之城”。

  在三和,沒有人想去工作,誰要是做了一份長久的工作,他就背離了三和精神——“一次日結,闊以玩三天”;

  在三和,真正的“大神”可以七塊錢過一天:喝2元一瓶的青藍水、喫4元一碗的“掛逼”清湯素面、抽5角一根的散煙,再去網吧玩一個小時,晚上就睡在街上;

  在三和,大多數人都沒有身份,他們早就與家裏斷了聯繫,爲了快速來錢,也把身份證給變賣了,甚至冒着法律風險去給一些不知名企業擔保、做法人;

  在三和,這裏沒有理想,是墮落者的天堂,政府部門不止一次的整改、取締黑中介,嚴查管控閒散人員,甚至設立心理輔導部門,但這裏的人已經深陷泥潭、無法回頭。

  在三和街頭,隨處可以看到睡在街頭的人,他們走路搖搖晃晃,隨時可能因爲飢餓喝缺乏睡眠倒下,每天都有人倒下。他們都是“三和大神”。

  這些“三和大神”大多數是留守子女,從小沒有父母的陪伴,長大後,來到父輩打工的深圳追隨他們的足跡。

  但時代變了,這個時代不再是那個除舊立新,可以靠擺攤發家致富的時代了。

  沒有原始積累,甚至文化水平只夠寫出自己的名字的“三和大神”走投無路,只能混喫等死。

  但中國,又有着“衣錦還鄉”的傳統,似乎沒有體面的身份,就不能回頭。

  於是,投資失敗的、賭債累累的、各式各樣被社會淘汰的人湧入三和。這裏是這些人唯一的藏身之處,三和是他們唯一可以逃離現實的避風港。

  別嘲笑他們,三和人身上的焦慮,其實與很多年輕人一樣,與我們一樣。只是我們之中,大多數幸運的接受了教育,所以看起來光鮮一些。

  但實際上,每一個選擇癱在沙發上無所事事的青年,都是“三和大神”……

  04

  如果你死在出租房裏,多長時間會被其他人發現?

  對在大城市奮鬥的年輕人們來說,這並不是個什麼驚世駭俗的問題。

  更不要以爲宅死在家裏是隻有島國人才幹得出來的操作,其實在中國,死在出租屋幾個月才被發現也是家常便飯。

  在繁華的大城市,誘人的北上廣,小龍蝦,燒烤攤,樓下的烤冷麪,微信裏幾千人,成堆的“兄弟閨蜜”,出租房裏隔斷出的三四個鄰居。

  無數個不孤獨的理由,而你卻一個人躺在牀上。

  除了上班就是宅在租房,沒有可以談心的朋友,同事關係也平平。

  週末放假宅在家,一天大部分時間用來追劇,喫飯靠外賣。

  工作不順心,壓力大,睡不好覺,坐2個小時地鐵上班,晚上加班到9點多。

  對太多年輕人來說,這是生活的常態。

  在北上廣漂的人,大多都沒有歸屬感,也聽見很多人說猝死在家中,大概要等到警察發現了。

  最近看到一個網友發的帖子,一個奇思妙想的idea。

  我想,很多人看完這段文字都十分有感觸。

  雖說,內容太過可悲,但確實是一個不錯的想法。

  很多網友分分出謀劃策,功能該如何完善。

  

  意外無處不在,誰也不知道何時會降臨在你我身上。

  但我們也沒什麼好抱怨的,因爲我們比日本的年輕人輕鬆多了。

  上海的房價雖然甩了東京幾條街,但至少租房比他們便宜得多啊,物價也沒有他們那麼誇張。

  相比日本低慾望社會的死局,中國的年輕人啊,我們雖然還沒車沒房,但我們至少還擁有夢想。

  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