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市险企一季度保费收入经历“过山车”,中国平安数年来首次录得负增长

记者:苗艺伟 邹璐徽

上市保险公司3月份保费收入悉数披露完毕。从1月的“开门红”到2月受疫情影响保费收入剧减,再到3月份逐渐恢复展业,保险公司一季度保费收入可谓经历“过山车”。

一季度呈“深V”反转

据界面新闻记者统计,在已经发布公告的上市公司中,新华保险公司2月至3月环比增长超过100%,正在迅速从受疫情影响中迅速恢复元气,甚至超过去年同期。

新华保险2020年前3月累计原保费收入约582.45亿元,同比增长34.92%。其中,3月单月原保费收入186.85亿元,同比增18.72%,环比增长也达到110.98%。

业内人士分析称,这是由于新华保险今年新华在银保渠道逐步回归常态的推动下,加大了趸交产品(一次性付清所有保费)的销售。

回顾新华保险2019年年报数据,长期险首年保费中趸交保费有显著增长,保费收入达60.55亿元,较2018年的0.77亿元大幅增长7763.6%,以银保渠道为甚,新管理层也表示,将银保渠道作为2020年重要发力点。

此外,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也在一季度经历了“深V”反转。 中国人寿公告显示,2020年3个月原保费收入为798亿元,同比仍然保持增长13%的两位数增长,其中,3月保费收入为798亿元,同比下降4.2%,环比增速达到了131%。

中国太保4月16日公告称,旗下产寿险业务3个月累计原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928.52亿元、351.48亿元,合计1280亿元,同比增长仅为1.9%。然而,3月保费则环比增长超过85%,同比去年上升2.6%。

除此之外,中国平安、国华人寿则收到疫情影响,保费收入未能超过去年同期。

中国平安公告称,2020年前3月累计原保费收入约2578.31亿元,同比降6.37%,这是中国平安人寿自2015年来首次经历一季度保费收入下降。在逐渐走出疫情影响的今年3月,平安的单月原保费收入684.99亿元,同比增长1.91%,环比增108.93%,正逐渐走出疫情阴霾。

作为国内第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在疫情期间显示了超强的“抗压力”,三个月保费收入变动相较于传统保险公司降幅较小,成为今年众多保险上市公司中保费同比增长最快的公司之一。

4月14日,众安保险发布公告称,2020年前3月累计原保费收入约35.05亿元,同比增33.73%。不过,3月原保费收入9.6亿元,同比降0.83%,环比降1.3%。

健康险成黑马险种

如果将平安作为险企代表分析,具体来看平安的各家子公司不难发现,平安健康成为此次疫情下的“幸存者”。

平安财险前3月原保费收入725.89亿元,同比增长4.87%;受到个险业务大幅下滑影响,平安人寿前3月原保费收入1742.24亿元,同比降12.38%;平安养老前3月原保费收入83.97亿元,同比增9.06%;平安健康前3月原保费收入26.21亿元,同比增长69%。

就险种来看,各家险企的健康险受此次疫情冲击最小,且在疫情的影响下,随着民众健康保障意识提升,业绩反而有所提升。

据银保监会发布的2020年1月至2月保险业统计数据,产险公司和人身险公司均受到疫情较大影响,尤其是人身险公司,2月保费收入出现断崖式下滑;与此同时的是,健康险在疫情期间逆势增长,产险公司的健康险保费收入猛增近五成,人身险公司的健康险保费收入也同比增长超17%。

于3月份陆续召开的业绩发布会也透露了这一趋势。中国人保管理层此前在会上表示“疫情对人保健康业务的影响有限”;众安保险CEO姜兴也表示,受疫情的影响,”健康险”需求反而是得到激发,在疫情期间的1-2月份,整个公司的保费同比同期增长55%,其中”健康险”业务是主要的增长贡献,贡献占比约60%;新华总裁副总裁、总精算师龚兴峰则称公司注意到健康险的空间巨大,将加大对健康险的销售。

此外,水滴保险研究院报告显示,今年健康险用户层面出现了新的趋势。其中,三线及三线以下城市的用户保险意识被唤醒,订单量增长幅度超过一二线城市,健康险在下沉市场的发展需要重点关注。

2020年第二季度保费收入将呈现什么变化?

华泰证券对此持乐观态度。该券商发布研究报告称,虽然疫情对一季度业务有一定影响,但随着线上化运营的稳步开展,核保核赔体系不断成熟完善,且随着各地逐步复产复工的稳步推进,新客户开发也将逐步回归常态,预计代理人线下展业在二季度将逐步恢复。

报告指出,监管自今年以来持续出台相关政策对行业进行规范,包括修订重疾定义、放开长期医疗险费率制度、整治代理退保市场乱象等,大型险企有望在此阶段把握机遇,积极推动代理人转型与产品升级,以实现保险业务的量价齐升,为高质量发展奠定成长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