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更必須“用之有道”。錢財是身外之物,爲五家所共有,因此不取不義之財,然而能善於理財者,卻可以將世間財換成智慧法財,取之不竭,用之無盡。

《地藏經》有一句話說:“舍一得萬報。”就是教導我們喜舍世間財物,自得福慧功德法財,亦即“播福因、得福果”。這都必須靠智慧的選擇,有的人認爲:“有錢爲什麼不留着自己用?爲什麼要拿給別人用呢?”這就是世間人的自私心念,亦即是凡夫。

像一顆種子放在袋子中,不肯把握季節播種於土壤中,錯過生長時機就無法發揮作用,因此必須實時培育,使這顆種子發揮其生長功能,等到氣候成熟,自然有累累的果實。同樣的道理,自己親手佈施,比留給子孫替我們佈施的功德還大,兒孫自有兒孫福!

佛陀曾教導我們理財的方法,如何處理世間財產、培育出世法財呢?世間財物,應該分成四份:

1

供養父母,以報宏恩——萬善以孝爲首,人必定要以孝爲重,修學佛法也是以孝爲宗,絕不能沒有孝道。所以,財產要留給四分之一孝養父母,讓父母的生活溫暖飽足,使他們自由享用,以完成父母想做的善業。

2

培育子女——生養子女要有責任心,須爲他們留一份教育基金,使其能安心完成學業,因此,四分之一的財產是爲子女留存養育金。

3

家庭生活——另外四分之一財產是維持日常生活安康的事業基金,應開源節流,使其綿綿不息,方爲生財之道。

4

社會福利——佛陀教育我們,延續本性的良知慧命必須造福人羣。我們應該用四分之一的基金奉獻於弘揚宗教正法,做社會福利善業,如此亦可進修自己的福德智慧。今生此世能夠生在福地,享受豐衣足食的生活,是因爲過去生中曾經有一份造福人羣的福業。佛陀希望我們的福報綿延不絕,所以鼓勵人們以四分之一財產造福人羣,佈施衆生結善緣。這就是舍世間財,修取永恆的法財。

願共勉,以佛陀的教育精神處理世間財產,修持福慧功德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