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新闻网讯(记者高鸿报道)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在四平市铁东区叶赫满族镇英额堡村八里堡屯发现距今约6000 年的新石器时期遗址,是迄今所知叶赫境内年代最早的古遗址。近日,铁东区文化部门在英额堡村八里堡屯西一级旅游公路北侧山上为“八里堡北山遗址”正式立碑。目前,英额堡村正在打造旅游贫困村,并已成功申报为全省旅游重点扶持贫困村。

据介绍,八里堡北山遗址,位于素以“三代皇后故里”而闻名于世的铁东区叶赫满族镇东北15 公里、英额堡村八里堡屯北部的山前台地上,山下为目前在建的叶赫满族镇至石岭镇一级旅游公路。该遗址东西两侧各有一大沟,当地百姓称之为五道沟和六道沟,两沟谷各有一条叶赫河支流,常年流水,南距八里堡屯300 米,距叶赫河约700 米,北依高岗,是一处古人理想的栖居场所。

记者从“八里堡北山遗址”碑文中了解到,八里堡北山遗址,地势北高南低,呈漫坡状,东西长550 米,南北宽约110 米。地表可见明显的“灰土圈”,其上遗物较丰富,采集遗物有石器、陶器两大类,包括打制亚腰形石镐、石斧、石刀、刮削器、夹砂斜线刻划纹陶片等。根据采集的标本推断,该遗址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及早期铁器时代三个时期,其上限距今6000 年左右。

在八里堡北山采集到新石器时代遗物有,石斧4 件,均为打制而成,为亚腰形或等腰梯形,刃部微弧,个别器表有磨痕,最长14 厘米;石刀1 件,磨制而成,残半,直背,直刃,残长9.4 厘米;刮削器3 件,均为打制而成,玛瑙质地或石英石质地,最大的一件长2 厘米;圆台形石器1 件,磨制而成,玄武岩质地,残半,直径9 厘米,高3.6 厘米;刻划纹陶片5 件,均为手制陶器腹片,砂质红褐陶或灰褐陶,器表饰刻划线纹,胎厚0.4—0.5 厘米。青铜时代的遗物有,石磨棒1 件,磨制而成,上端残,截面呈圆角半圆形,下端呈弧形,残长10.4,宽8 厘米;陶器耳3 件,基本为鸡冠状鋬耳或盲耳,最大的耳长6.5 厘米,宽1.5 厘米;陶豆柄1 件,手制,夹砂红褐陶,圆柱状高柄,空心,柄部有直径1 厘米的圆形镂孔,残长10.2,直径4.4 厘米;陶鬲足1 件,手制,夹砂红褐陶,圆锥状实足根,残高5.2 厘米;陶鼎足3 件,均为手制夹粗砂红陶或红褐陶,其中红褐陶,方柱状实足,截面为呈长方形,残长8.4,截面长2.6,宽1.9 厘米。早期铁器时代有,刻划纹陶片1 件,轮制,泥质灰陶,火候较高,器表饰刻划垂帐纹,胎厚0.45 厘米。

四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相关人员介绍,从地表采集到的刻划纹砂质褐陶片来看,八里堡北山遗址大致处于距今6000 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当时该地区已具有成熟的陶器制作工艺,丰富的石质工具显示了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程度。其中,八里堡北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遗物多为石器,陶器相对较少,石器种类以亚腰形石镐、直背石刀、石球、石磨盘、石磨棒等为主,特征为打制技术与磨制技术共存,有的器物是以打制技术和磨制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陶器仅见带有纹饰的残碎的砂质红褐陶片;八里堡北山青铜时代遗址,所见遗物以陶器为主,石器较少,陶器组合为扁锥或方锥足鼎、圆锥状短实足根鬲、圈足豆、筒形罐等,形态上流行口沿内侧抹斜、叠唇,上腹部施加实用性较差的盲耳、鸡冠耳或鹰咀状鋬耳,胎质普遍较硬较脆,夹砂相对较细,器表多经抹光,石器以石斧、半月形石刀等为主,刀体孔眼偏下,靠近刃部,时代大体相当于中原商代。类似八里铺北山遗址在叶赫满族镇共有四处。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