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感染36人!疫情防控是如何失守的?

4月9日,黑龙江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例和无症状感染者3例,打破了该省29天本土无新增确诊病例的纪录。截至4月16日18时,该病毒传染链已导致哈尔滨市36人感染,包括23例确诊病例和13例无症状感染者。

据通报显示,传染链源头是一位3月19日从美国回哈尔滨的“新冠肺炎既往感染者”。在这29天内,新冠肺炎病毒是如何突破层层防控感染36人,境外疫情防控与院感防控又是如何失守的?

第一防线突破:境外病例传染本土病例

3月19日,22岁的女子韩某从美国回到哈尔滨。当晚22时左右转到哈尔滨市道里区富丽江湾小区。居家隔离的韩某隔离期间没有发病、没有症状,在3月31日、4月3日核酸检测均为阴性,解除居家隔离。而在4月10日、4月11日的两次抗体检测中,IgM为阴性,IgG为阳性。

《新冠肺炎第七版诊疗方案》中提到,IgM抗体阳性表示近期感染,IgG抗体阳性表示感染时间较长或既往感染,因此韩某被确定为“新冠肺炎既往感染者”。

韩某在国外何时、何地感染过?追究这个已无意义。人们关心韩某自回国后病毒是如何传播的?据哈尔滨市疾控中心与公安侦查机关联合调查发现,韩某有可能将病毒传染给了居住在同一栋楼、同一单元的曹某。

曹某与韩某是楼上楼下邻居,分别居住在402室和302室,二人并不相识。据通报分析,曹某与韩某所居住的建筑为一梯一户,整个单元共用一部电梯,电梯有可能是两者共同接触过的同一空间。此外另一种可能是,上下相邻两层因房屋结构也存在疾病传播的机会。

虽然,两者具体病情传播以及关联性还在调查,但不可否认,境外人员归国“居家隔离”而没有“集中隔离”为此超级传播提供了可能。

据了解,哈尔滨相关隔离政策以3月20日为界限分为两个阶段,3月20日之后,哈尔滨市对所有境外和国内高风险地区入(返)哈人员一律实行集中隔离14天。而3月19日回哈尔滨的韩某按照当时政策规定,执行了居家隔离观察。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曾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解释为什么不主张境外人员居家隔离。对于入境人员,如果等出现症状实际已造成传播。新冠肺炎潜伏后期已有传染性,如果入境人员在家庭中进行隔离,和家庭成员有生活接触,当出现症状这种传播已经发生。如果集中隔离,就可以规避这种现象。

如果按当时情况,韩某“居家隔离”是在哈尔滨发布境外回国人员必须隔离政策的3月20日前,意味着韩某居家隔离并无不当。

不过,记者查询发现,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3月6日发布的《入境疫情防控温情提示》显示,来自疫情严重国家的入境人员需统一集中隔离14天。

现在回看,如果当时对3月19日回哈尔滨的韩某进行“集中隔离”,也许就守住了第一道境外疫情输入防线,也就不会出现后来的“1传36”超级传播事件。

第二防线突破:聚餐导致新一轮传染

在这次哈尔滨的超级传播事件中,郭某明成为新一轮传播的重要节点人物。

他就是4月10日官方通报的新增的1例本土确诊病例,也是打破黑龙江省29天无本土新增病例的关键人物。

那么,人们要问,郭某明跟曹某又是什么关系呢?

曹某是一名无症状感染者(4月14日转为确诊病例),根据官方通报,曹某家庭成员之间交往频繁,病毒在曹某家中进行了快速传播。曹某的男朋友李某、母亲王某苓均被感染。而母亲王某苓的男朋友就是郭某明。

郭某明54岁,家住哈尔滨市道外区宏伟路,4月7日,郭某明在女友王某苓的陪同下,到市第二医院发热门诊就诊,经查郭某明体温37.5℃并伴有咳嗽等症状,肺CT显示有明显症状,经专家诊断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被转送至定点医院隔离治疗。4月9日,专家组会诊认定他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确诊患者郭某明与其女友王某苓(无症状感染者)在3月29日与陈某一家进行了聚餐,从而埋伏下了新一轮的聚集性病例。

87岁的陈某与郭某明是好朋友,3月29日这天,87岁的陈某带着两个儿子与郭某明和王某苓,一共7人聚餐。

目前已有5人感染。陈某与他的2个儿子都为确诊病例。

“聚集性疫情是防治的重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曾表示。根据现有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特征的认识,发现有一些病例属于轻症,有一些病例在潜伏期有传染性。有部分人在前期没有任何明显征兆,却有传染性,过了潜伏期就会有发热、干咳等症状。在聚会、聚餐过程中,无法判断一起聚集的人是否有传染性。

聚会、聚餐时,相互交流频繁,吃饭喝水张口,是病毒传播的最佳途径。既然这种疾病在人际间传播能力较强,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就显得极其重要。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提醒,为避免人群聚集引起的交叉感染,要减少出门、杜绝聚集,不去人多的地方,对自己也是对他人负责。

“目前,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并且我们还面临着境外输入性病例的压力以及无症状感染者等传播的巨大风险。因此,我们依然要遵守不聚餐、不聚集、出门戴口罩等相关规定,切不能存在侥幸心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喻成波提醒。

第三防线突破:医院内现26例被感染者

陈某一家人的感染是不幸的,然而,这场传播链条仍在蔓延。

因聚餐感染的87岁的陈某因脑卒中住院,截至到4月16日,又引发了两家医院内26人的感染。新冠病毒骤然发威,形势开始变得严峻。

4月2日~4月5日,聚餐后的陈某因脑卒中在哈尔滨市第二医院住院治疗;4月7日~4月9日,他又因出现发热症状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

“陈某入院前,我们都按照相关的规定对其进行了检查,并未发现异常,才收治入院的,根据我们的了解,陈某之前并未表现出相关症状。”哈尔滨市第二医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但之后,在医院看病的陈某导致了两家医院的同病区病友及其家属共26人被感染。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林明贵认为,需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对住院病人进行严格的筛查,做好病人与病人之间的隔离,避免医院内出现感染。

针对此次事件中出现的院内感染事件,4月14日晚,哈尔滨市召开疫情防控会议,会议提出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及省防控指挥部工作要求,结合疫情防控的新情况、新变化,细化完善医院防控流程,严防院内交叉感染,全面提升院感防控水平。

追根溯源,复盘整个过程,可以看到三道防线,如果守住任何一个关口与节点,都有可能避免“1传36”后果的出现。

武汉确诊病例死亡数核增1290例 四点原因导致数据差异

17日,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关于武汉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确诊病例死亡数订正情况的通报》。截至4月16日24时,确诊病例核增325例,累计确诊病例数订正为50333例;确诊病例的死亡病例核增1290例,累计确诊病例的死亡数订正为3869例。通报指出,出现数据差异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疫情早期病人激增,导致医疗资源挤兑,收治能力严重不足,有些患者没有入院治疗,在家中病亡;

在救治高峰期,医院超负荷运转,医务人员忙于救治,客观上存在迟报、漏报和误报现象;

由于收治患者的定点医疗机构快速增加,既有部属、省属、市属和区属医院,也有企业、民营医院和方舱医院等,少数医疗机构未能及时与大疫情网对接、报送信息;

有些死亡病例信息登记不全,存在重报、误报情况。

当天,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专访,回答了有关问题。

为什么要对武汉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确诊病例死亡数进行订正?答: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武汉市作为全国疫情防控决战决胜的主战场,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具体指挥下,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目前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离汉通道已解除管控,为全面详细开展疫情数据核查订正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对涉及确诊、死亡等疫情信息,均应及时报告,并公开透明、实事求是予以发布。疫情早期,由于收治能力不足、少数医疗机构未能及时与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对接,医院超负荷运转,医务人员忙于救治,客观上存在迟报、漏报、误报现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八条第四款“公布传染病疫情信息应当及时、准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三款“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全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条例》第十九条“统计资料不完整或者存在明显错误的,应当由统计调查对象依法予以补充或者改正”,《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规范(试行)》第十四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数据订正制度”、第十五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数据比对校核与补报制度”等规定,须对全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确诊病例死亡数予以订正。

武汉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确诊病例死亡数订正工作是如何开展的?答: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高度重视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确诊病例死亡数的订正工作,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逝者负责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主动进行订正。

3月下旬,专门成立涉疫大数据与流行病学调查组,从武汉市卫健、疾控、公安、民政、司法、统计等部门抽调专人、组建专班,线上充分利用疫情防控大数据信息系统、殡葬信息系统、医政医管新冠肺炎信息系统和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系统,对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死亡病例进行线上比对、去重、补全;线下按照全覆盖、无遗漏要求,对所有涉疫地点数据进行全采集,包括发热门诊、医院、方舱、隔离点、涉疫社区,以及公安、司法、民政等部门管辖的监所、养老机构等特殊场所,对所有病例个人信息全采集,通过医疗机构、街道社区、基层派出所、患者所在单位及家属,逐人排查核对,确保每一个病例准确无误,每一个数据客观真实。

武汉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订正后,数据有什么变化?答:截至4月16日24时,原对外公布武汉市确诊病例为50008例,因部分患者曾跨区就诊、到多家医院就诊,导致重复报卡的217例应核减;因迟报漏报未及时公布的既往病例542例应核增,实际累计确诊病例应订正为50333例。武汉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死亡数订正后,数据有什么变化?答:截至4月16日24时,原对外公布武汉市确诊死亡病例为2579例,其中重复报卡的确诊病例、不是新冠肺炎的其他病例共164例应核减;未住院死亡未能上报疾控信息系统,以及部分医疗机构迟报漏报的确诊病例共1454例应核增,实际累计确诊病例死亡数应订正为3869例。对武汉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确诊病例死亡数进行订正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和最普遍的愿望。疫情数据的背后是群众的生命和健康,也是政府的公信力。及时订正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确诊病例死亡数,不仅有利于维护好人民群众权益,有利于疫情防控科学决策,同时也是对社会关切的回应,更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

国家统计局: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

17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0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盛勇介绍,经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06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6.8%。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186亿元,下降3.2%;第二产业增加值73638亿元,下降9.6%;第三产业增加值122680亿元,下降5.2%。

为你推荐

打造公开新平台 扩展宣传新渠道

传播政法好声音 传递社会正能量

关注开封政法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0371—2386912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