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项羽这个人,重情重义,和刘邦完全不同。当年秦始皇的车驾巡游的时候,刘邦看到了,说“大丈夫生当如是”,而项羽看到了,说“彼可取而代也”。

当年秦始皇的车驾巡游的时候,刘邦看到了,说“大丈夫生当如是”,而项羽看到了,说“彼可取而代也”。

当时的二人,一个一文不名,一个是通缉犯。

但从他们对秦始皇的态度中,可以看出来彼此的性格。

刘邦表现出来的是羡慕,但除羡慕之外,并没有对如日中天的大秦朝表现什么不满。

而项羽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嫉妒,凭什么你是皇帝,能坐在那个位置上,换我我也行。

所以刘邦的一生都在苟,一直苟到了最后,苟到了当上皇帝。

而项羽一生,都在跟人硬刚,跟大秦硬刚,跟各地叛军硬刚,跟韩信硬刚。

项羽硬刚的终点,在乌江边上。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的诗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推崇备至,后人也对项羽感到惋惜,他本来是有机会东山再起成就霸业的。

但事实上,直到乌江边上,项羽才明白,自己错在了哪儿。

他看不起刘邦,觉得这个人不过是个不足为患的小人。这种人,只懂得明哲保自己,没有气吞山河的霸气和包揽宇内的豪气。

但当他拼至最后的一兵一卒,看着乌江上的老叟时,他才明白,原来,他也可以不用拼的。

普通人尚且知道保存势力,而他却因为自己的傲慢和自大,把本来的一副好牌,打的稀烂。

但这个道理,他已经明白的太晚了。

就算回到了江东,他能玩的过刘邦吗?他玩不过,他在这一刻才清楚的知道,性格决定命运。

所以他不能回去,不能拉着江东父老陪他一起垫背。

项羽这个人,重情重义,和刘邦完全不同。他做的所有事情,首先是出于情感考虑,然后才是利益考虑。

他不会把江东父老当成自己争夺天下的筹码,不愿意再徒增伤亡。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如此怀念他的原因。

相比刘邦,这个人可能没那么成功,但他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有七情六欲,更像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帝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