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丁雨 北京報道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進入下半場。

  隨着網貸合規檢查的推進,一大批互金企業相繼離場,其中就包括不少涉農互金平臺。另一方面,振興鄉村計劃的實施、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三農資金的需求加大,農村金融的市場缺口將進一步突顯,一些涉農類互聯網金融有望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最近,專注於三農領域的互聯網金融平臺理財農場正式啓用新品牌名字“布穀農場”,爲即將來臨的合規備案做衝刺準備。同時,布穀農場啓動“布穀普惠”計劃:與100多家農業龍頭企業戰略合作,爲全國範圍內的規模農場、合作社、農資經銷商、零售店等提供小額分散的借貸撮合服務。

  布穀農場聯合創始人兼董事長楊世華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互金野蠻生長的時代已經遠去,伴隨行業自律檢查、合規備案進程的深入,全面監管、規則明確的行業下半場已然開啓,對於服務實體、追求長遠發展的平臺而言,將迎來好的發展時代。而中國農業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布穀農場紮根於農業現代化實體產業,是少數深耕這一領域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將獲得更爲廣闊的發展空間。”

  較早的佈局者

  作爲農村互聯網金融市場較早的先行者,早在2014年底,布穀農場母公司農金圈就成立了,藉助原始股東--國內最大的農藥製劑上市公司諾普信多年深耕三農領域的優勢和資源,切入農業供應鏈金融,成爲國內最早的涉農類網貸機構之一。

  相比車貸、消費金融等大熱的細分領域,涉農的網貸平臺曾一度被市場看好,數量曾達到幾十家甚至上百家,但這兩年紛紛折戟,不到五年,互聯網金融經歷了一個週期,隨着洗牌的持續,涉農類互金平臺呈持續減少之勢。

  不過從市場來看,農村金融一直是我國發展的薄弱環節,三農融資難的問題依然沒有有效的解決,由於農村徵信缺乏、抵押物不足等原因,導致傳統金融機構的網點下沉不足,也缺乏足夠靈活的金融產品服務農業,這會進一步阻礙農業集約化規模效應的產生和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

  目前,我國上億農戶中只有27%的農戶能夠從正規渠道獲得貸款,40%以上有金融需求的農戶不能獲得正規渠道的信貸支持。隨着中國農村的土地流轉加速,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進一步提高,規模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密集的資金需求湧現,尤其是一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面臨資本技術密集型轉型時,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境。

  “由於農企和農戶存在貸款額度小、經營分散及可供抵押資產較少、缺失真實經營狀況數據和無法評估其信用水平,往往難以滿足傳統金融機構信貸條件的要求,從而無法享受金融服務形成對產業的有效金融扶持及升級。”一名從事農村金融人士表示。

  據中國社科院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我國“三農”金融的缺口已達3.05萬億元。預計到2020年,我國“三農”互聯網金融的總體規模將達3200億元。農村金融已經成爲名副其實的藍海。

  正是基於此,這給了互聯網金融發展空間,從京東、阿里再到宜信等均將目光投向農村地區。涉農類的互聯網金融模式多樣,如加盟商模式,自營模式、產業鏈模式等。

  本報記者瞭解到,布穀農場主要從農業供應鏈金融入手,從農資消費、進銷存場景切入,完成上下游各環節的佈局,形成產業鏈閉環效應。2017年以來,除了原來開拓的農資廠商、經銷商、種植戶等服務鏈條,不斷升級,集中開發小額分散資產,產業鏈不斷深化向下,面向中小型農資零售店,小規模種植戶,農批市場的貿易商等撮合放款。

  農業供應鏈閉環

  互聯網金融有一句話:資產爲王。優質的資產是平臺和投資者安全的保障。

  與消費金融等不同的是,農村金融單純依靠互聯網線上無法完成資產端的獲客和風控等。

  布穀農場資產端有着一套線下團隊,其百人的團隊分佈全國27個省區,他們負責上門對農業供應鏈大數據中篩選出來的優質經銷商、零售店、農場、規模種植戶等小微金融借款主體,進行全面細緻的現場調查,包括歷年的經驗情況、銷售情況、財務數據、爲人口碑、負債情況,對數據進行上下游的交叉驗證,以精確地獲取用戶畫像,提供給平臺的中央風控系統。最終,經過專業且嚴密的數據、徵信、評分、審批等環節後,布穀農場將其借款需求上線,爲出借人和借款人提供借貸撮合服務。

  “布穀農場的資產獲取,主要依託種植業的核心企業,挖掘行業積累多年的生產、消費、賒欠等大量真實數據,構建農業供應鏈大數據體系,大幅減少信息難以識別、難以驗證等信息不對稱等問題,爲農業生產者提供有效的、便捷的金融服務。”楊世華說道。

  以新疆爲例,像布穀農場資產端團隊服務的對象主要是農資經銷商、農機商、還有棉農等。“做農村金融,像銀行看中的是硬資產,我們看中的經營能力。”該平臺新疆區域總監展新輝介紹,農業的渠道資金有痛點,鏈條上每一環都有資金流的問題,尤其是資金的回籠期,這是農業金融的通病,我們順着農資流通環節供應資金,有資產的來源和場景。“新疆的產業鏈比較清晰,尤其是土地流轉後規模化的提高,一定要有大資金和大技術支持。”

  截至2018年10月,布穀農場上撮合的累計借款額超過90億元,服務已覆蓋27個省及自治區、1500多個縣域,超過4000萬畝耕地面積,服務數萬名農資經銷商、規模種植戶、農產品加工貿易商,帶動農業生產資料供應鏈、規模化種植產業、農產品流通等產值超過350億元。

  布穀農場已於2017年率先完成銀行資金存管,成爲央行旗下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的首批會員,同時已於10月份完成所有合規自查工作,先後向深圳市金融辦、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提交了自查報告。

  楊世華表示,平臺經營三年多以來,我們不求快但求穩,農村市場要沉下心長期耕耘, 2017年平臺已經實現盈利, 這幾年一直在不斷修煉內功: 業務不斷本地化、打造作物社羣、構建稼穡風控體系,通過金融科技手段實現農村金融服務的全自動化流程來提升平臺服務效率等,在2018年行業寒潮下,憑藉在農村金融建造的核心競爭壁壘,爲行業下半場已準備充足彈藥。

  編輯:孟俊蓮 主編:冉學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