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问题的提出,于文本内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于学生学习能激发主动探究意识并帮助学生找到最合宜的切入点,于教学目标能直接指向课程内容隐含的重点目标......这样的问题就是主问题,或称为主问题。这里,主问题成为了引领学生积极沉潜文本读书思考,体会情感,习得表达方法的一个触发器,找到主问题的直接答案不是目的,寻求答案的过程才是学习语文的真正需要。

安徽省特级教师,现任教于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多家教育教学刊物的签约作者、封面人物和专栏作者;首创听读课,产生比较广泛的影响;现致力于“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母语课程开发与实践,编写校本教材多本。发表文章300多篇,主编《春天是用来挥霍的》《最美作文》等书,出版专著《作文故事会一一飞刀老师的16堂高分作文课》。

主动积极的“学”都是从“问”开始的。问得其所,才能保证学得有效。阅读课堂上,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一个问题的提出,于文本内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于学生学习能激发主动探究意识并帮助学生找到最合宜的切入点,于教学目标能直接指向课程内容隐含的重点目标......这样的问题就是主问题,或称为主问题。教学中,教师找准了主问题并能围绕主问题科学设计教学方案,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效率将会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如何提炼主问题并围绕主问题来实施教学活动呢?下面我们结合一些具体的课例进行探讨。

01

主问题的提炼策略

1

根据文本特性进行提炼

不同的文本,由于体裁、题材、结构、语言特色、具体内容和表现手法的不同,便呈现出不同的具体形态,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这种与众不同的特性,对教学目标和内容定位,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选择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主问题的提炼一般多从文本的教学解读入手,根据文本最突出的特性来确定。

一般写人记事类的文本,往往都会在学生自读之后,于学生心中留下比较鲜明的阅读感受。主问题的提炼和设计,可以学生的整体阅读感受为支点,或从体会人物的角度切入,或从感悟叙事的策略角度入手,或做到二者兼顾。《凡卡》一文,运用了插叙的写法,在对比中表现了凡卡的悲惨命运。从体会人物角度提炼主问题,引导学生聚焦凡卡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的痛苦与期待:凡卡为什么在写信时一次又一次地回想起和爷爷在乡下的日子?从叙事角度提炼主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写法:作者为什么一边叙述凡卡写信时的情况,一边插入凡卡的回忆?

从“教语文”的诉求出发,主问题的提炼,必须更加关注言语表达。《难忘的泼水节》的表达特色在于“发乎情,止于礼”,将浓烈的情绪用一种温和的行文方式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主问题既要关注内容本身,更要关注这种表达特色: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对于傣族同胞来说,这是一个难忘的泼水节?

《桥》是一篇小说。情节、人物、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主问题可以从三要素中进行提炼。而《桥》在语言表达上极具特色,多用短句,节奏感强,这既是渲染当时环境气氛的需要,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所以,主问题可以直接指向其表达特色:小说使用了大量的短句,你觉得这样的表达形式与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面貌有什么关系?

《匆匆》是一篇散文。散文着重于表现作者的情感世界和思索过程,其教学内容便侧重于语言的品悟,通过品悟语言抵达作者的情感世界,从而心领神会,产生共鸣。基于这一认识,“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将自己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感受表达出来的”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教学的主问题。

2

根据学习目标进行提炼

阅读教学中,对一个问题的探究过程及探究结果的运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即目标意识。课堂上学习一篇文章,总要指向一定的具体学习目标,或提取相关的文本信息,或习得独特的语言形式,或领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之精妙……这些都是提炼和设计主问题的重要依据和凭借。

《地震中的父与子》,主要的学习目标可以定位为这样三个:(1)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既是年段目标,也是单元重点目标之一);(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理,把握课文中心(这是单元课文主题所凸显的情感目标);(3)体会人物外貌、语言及动作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并习得这种表达方法(这是年段目标——学习表达方法,同时是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目标确定了,主问题就可以从具体的教学目标入手进行提炼。在上述三个教学目标中,第三项目标既体现了学段教学的要求,又是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同时契合了文本本身的表达特色。这样,从第三项目标入手组织教学,便能保证课堂学习活动围绕核心目标,做到开合有度。“父亲的哪些表现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这一问题就成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有效对话的主问题。

根据具体的学习目标提炼主问题,要重视学段目标的把握和落实。同一篇课文,编排在不同的学段、年级,承载的具体教学目标便不同,教学中确定的主问题也就不一样。例如,《落花生》一文,人教版教材将其安排在高段,北师大版安排在中段。由于高段与中段的教学目标不同,教学中主问题的落脚点也便不同。中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和段的理解、积累,对文本的教学解读便要关注这两点。相应的,主问题顺理成章地从爸爸谈花生的一段话中提炼出来:爸爸认为花生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他是怎样谈花生的可贵品质的?高段阅读教学重视篇章结构的认识和习得,学习活动主要围绕“作者为什么详写议花生”这一主问题展开。

3

根据学生需要进行提炼

主问题的提炼和运用是为学习主体——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的,所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提炼主问题,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据学生实际需要提炼主问题,主要是根据学生学习的难点、关注点和动情点等从文本中提炼适切的问题。

学习《中彩那天》,真正领悟父亲最终抉择的道德意义,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越俎代庖,分析讲解得再细再透,对于学生,也不过能达到似懂非懂的境地。怎样才能从文本内容中找到既让学于生,又化解难点的突破口呢?其实,学生之所以难以真正理解父亲的抉择,关键在于他们不能理解父亲抉择的结果到底有什么非同一般的意义。所以,这样一个主问题便被慧眼的老师发现:父亲失去了梦寐以求的车,他得到了什么?

阅读《我不是最弱小的》,学生特别关注的是萨沙为蔷薇花遮雨的行为,因为这一天真的行为在同是孩子的心里尤其显得可爱。学生的关注点正好隐含着课文的情感教育目标和语言学习目标。主问题从此处提炼,可谓一举多得:如果你是萨沙,你为什么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上呢?还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趵突泉》时,有学生质疑:作者说“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失去一半的美”,这怎么可能呢?教师敏锐地发现,这就是学生对文本的关注点,学生的质疑正好可以作为引领学生沉潜文本的主问题,便顺势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

《祖父的园子》最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是“我”在园子里的快乐和自由。学生走进字里行间,很自然地被作者的童年生活所感染,羡慕之情油然而生。在学生的动情处提炼主问题,学习活动便能在最大限度上契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所以,主问题便可由情入手:作者童年在祖父园子中的生活哪些让你羡慕?为什么让你羡慕?

02

主问题的实施策略

主问题的提炼策略回答的是问题怎么来的教学思考,而真正发挥主问题的教学价值,必须精心考虑主问题“怎么去”,即如何将主问题运用于教学之中。主问题在教学中的实施,同样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要求、文本特性和学生实际,以确保阅读教学的有效乃至高效。

1

围绕主问题组织学习活动

主问题当能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作用,当能串起听说读写,能将重、难点不着痕迹地融入其中一起解决......也就是说,教师可以主问题为线索,组织学习活动。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慈母情深》,主问题定位为:文章开头写“我”对《青年近卫军》的想念到了失魂落魄的地步,但为什么“我”开始没有买书,反而买了罐头?为什么最后又买了书呢?围绕这一主问题,教师按三个板块循序渐进地组织读书实践活动。第一个板块:整体感悟,引出主问题。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先引导线索用一个词来形容“我”对《青年近卫军》的渴盼,再质疑:文章开头写“我”对《青年近卫军》的想念到了失魂落魄的地步,但为什么“我”开始没有买书,反而买了罐头?为什么最后又买了书呢?要求学生结合文本的语言片段来解答。第二板块:深入品读,解答主问题。在学生自主读书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从文本中的几个细节处品悟“慈母情深”和“我”的内心感受,体会情感,习得语言。第三板块:深化主题,回顾主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谈话:同学们,文章讲述了从“我”想买《青年近卫军》,到看到母亲的工作情形之后,没有买书,反而买了罐头,到最后母亲数落“我”,“我”又买了《青年近卫军》的过程。从中你读出了什么,能用一句话表达你内心的感受吗?

再如,一位教师教学《狼牙山五壮士》,围绕课题中的“壮”提炼主问题:五位战士的“壮”表现在哪里?作者是怎么写“壮”的?怎样围绕这一主问题组织教学活动呢?第一步,从课题入手,引出主问题:课文写的是七连六班五位战士在狼牙山上英勇的抗日举动,课题为什么取作《狼牙山五壮士》,而不是《狼牙山五战士》《狼牙山五勇士》《狼牙山五烈士》呢?第二步,研读探究,聚焦“壮”字。先请学生细读课文,自主研读思考,批注感受和体会;再组织合作交流,多元解读五壮士“壮”的表现和形式;然后引导学生沉潜语言,立体感悟“壮”的表达——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描写,比喻、设问的表现手法,细节描写等。第三步,借用资料,围绕主问题拓展——回归课题,赏读碑文,言说感受。

2

用主问题激发阅读兴趣,搭建自主读悟的平台

教师用主问题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沉潜文本。主问题为学生搭建起一个自主读书、自我领悟的平台,其落脚点并不在问题的答案上,而是以此为抓手,指导学生积极地读书、思考、感悟、表达。

例如,一位教师考虑到《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题目中的“盗”,与课文塑造的勇敢坚强、富有正义感的天神普罗米修斯的形象容易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借此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盗是盗取、偷取之意,是不正义的行为,那么你认为普罗米修斯是在‘偷盗’吗?这一问题自然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使他们产生了阅读探究的内在需要。在此基础上,教师不断追问,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的字里行间,透过一个个重点词句,透过一个个细节,一步步走近普罗米修斯,使深深地感悟到普罗米修斯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火种,更是精神上的火种。这里,主问题成为了引领学生积极沉潜文本读书思考,体会情感,习得表达方法的一个触发器,找到主问题的直接答案不是目的,寻求答案的过程才是学习语文的真正需要。

3

用主问题明确学习重点,引领学习方法

主问题当能触及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能帮助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的重点,能指向并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同时,主问题的运用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当能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指明一条切实有效的路径,引领学生运用适切的学习方法,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

《桥》是一篇小说,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有二,一是从感人的故事中体会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从年段重点学习目标来看,课堂学习的重点应该落实在领悟并习得课文的表达方法上。《桥》作为小说,表达上的突出特点是运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环境气氛,运用富有张力的内在节奏抓住读者的心,从而和作者一同塑造、感悟主要人物的崇高形象。据此,主问题的设计可使这一重点学习内容和目标得到明确,同时将学习方法的引导渗透其中。这样的主问题是:一步步行走在文本当中,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描写使你经历怎样的阅读心理历程?请在每一处触动你心灵的文字旁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并想一想为什么会给你带来这样的感受。借助这一主问题,学习重点明确了,学习方法渗透了,学习的有效性也便有了保障。

实际教学中,主问题的提炼和操作策略并非只限于以上几点。主问题怎么来,如何去,当根据具体的教学实践需要而定,以确保其教学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教师的专业成长都从中得益。

编辑:泡泡糖

文本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