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思想能否拯救現代管理之痛?

2018年,我的導師彭劍鋒教授開了一門《戰略人力資源管理前沿》的課程,由此接觸到“禪宗與人力資源管理”的命題,延着這個命題去學習研究管理學,似乎是推開了一扇門,探見了新世界的一角。接觸禪宗思想,不僅對於做管理學的研究,對於個人人生,也覺受益頗多:人生處處是道場,真誠面對自己,面對生活,在實踐中不斷地自我超越。借用《自性真佛偈》語:“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下面是筆者修習“禪宗與管理”課程的一些體會:

管理學與實踐結合起來時,往往是從問題入手。近幾年,管理學界和企業界一直在探討變化的問題,管理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綜合各種現象,高度的概而言之,筆者認爲有以下三大痛點:

第一,缺乏敬畏心:急功近利的野蠻商業模式。在經濟下行階段,國內接連爆發出“某企業假狂犬疫苗事件”,使得公衆對醫療的公信力大大折扣;影視行業偷稅漏稅行爲,使得老百姓對國內影視公司的暴利瞠目結舌;共享自行車燒錢風潮過後,留下的是衰退的自行車生產產業和成噸被拋棄的亂鐵;某蜂窩網站點評信息爆出有“1800萬條點評信息是從別的網站導出”,引燃互聯網平臺數據 信任危機。大洋彼岸的硅谷創業圈近日也爆出了造假醜聞,號稱用一滴血即可檢測出上百種疾病的 Theranos 走下神壇。

某些過去的成功經驗逐漸變成今日的砒霜,亂序式經營管理帶 來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一方面,由於企業自身過於追求其快速發展,注重經濟收益而快速 擴張;另一方面,政府、銀行、投資方等利益相關體爲了保增長,在某種程度上忽略了對企業商業模式的客觀評估,而不斷地刺激問題企業的自我膨脹。劣幣追逐良幣,這些企業亂象本質上都是對人和自然缺乏敬畏心。我們人大勞人院的老院長趙履寬教授經常分享的一句話就是“自然法則高於人爲法則”,深以爲然。

第二,缺乏分享心:人力資本沒有與貨幣資本 共擔共分共享。處理好人力資本和貨幣資本的關係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問題。在工業文明時期,企業主張股東利益最大化,貨幣資本優先於人力資本。在後工業文明時期,強調利益相關者最大化。這實際上就是人力資本和 貨幣資本之間的動態博弈結果。人才作爲獨特的資本,本身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儲備,包括理性的學習積累和感性的實踐經驗。在知識經濟、分享經濟時代,不僅需要打造高績效人才 團隊,更需要思考如何將這些個人知識轉換成公司的知識庫,這是未來企業重點思考的地方。“人才爲我所用”一方面強調的是人才,背後其實強調的是如何從知識爲人才所有到知識爲公 司所常用。此外,當人才成爲價值持續創造主體的時候,貨幣資本方如果不主動對人才分享管理、保障收入、分享利潤,就容易出現核心員工被動離職事件,動搖核心團隊的穩定性。

第三,缺乏純淨心:人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在古羅馬時期,科路美拉(Columella)著有《農業論》,裏面詳細講述奴隸主對莊園的管理經營經驗:把奴隸當作工具,恩威並施,這本質 就是胡蘿蔔加大棒的策略。18 世紀以來,資本家與工人的關係逐漸演變成以時間爲衡量的長期僱傭關係。而隨着大數據、AI 智能、共享經濟的興起,人們正經歷着技術轉變帶來的工 作性質的變革。知識型員工逐漸成爲企業價值創造的主導因素以及信息技術的發展,過去的分工模式受到了極大的挑戰。

數字技術在解放人類的雙手同時,也在產生越來越多“零工”性質的工作。這種彈性制工作通過在線數據平臺產生,打破了原有的部門牆、組織邊界牆,增加人與組織、部門之間的鏈接。低成本高效率的鏈接使得企業從過去的以時間爲主的工作度量方式,逐漸演變成以工作任務爲主的工作度量方式。

雖然工作度量方式發生了變化,但是過去長期在新教工作倫理下,人們認爲工作就是目的,定義不明且極度世俗化。而在對於從小伴隨各種電子產品成長的新生代來說,工作不再是目的,人們通過工作來尋找或者宣揚自己喜歡的生活態度。知識工作者作爲價值創造主體,企業家應該鼓勵知識型員工追求內心的自我超越,而不是簡單地完成事情。人,纔是目的。

管理痛點與時代背景

本質上看,以上提到的企業管理三大痛點,與時代背景也有着密切關係。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企業經歷了低勞動成本的優勢,通過規模擴張,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爆發式增長。但是企業快速增長不一定意味着良性成長。從大國關係到企業發展再到工作性質,其潛在的 矛盾逐漸顯現。在不確定時代下,根據歷史數據推測未來事件逐漸失去了應有的效應。未來變得越來越琢磨不定,但也不是無跡可尋。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資本是國家領導人,一個企業最重要的資本是企業家。從他們決策、理念上,我們可以看到潛在的應對方向。

反觀過去半世紀來美國和日本著名企業家,都能發現禪宗文化的存在。從喬布斯爲例,公開信仰禪宗,把個人對禪宗的理解注入到“蘋果”產品中。追求專注、簡單、極致是喬布斯的人生信仰也是經營哲學。

再以稻盛和夫爲例,他的經營哲學有幾點:1、工作是磨練靈魂的道場;2、阿米巴經營模式;3、人生•工作的結果= 思維方式×熱情×能力;4、企業家特殊的戰鬥力;5、以善惡,不以得失來做判斷;6、敬天 愛人,自利利他;7、思維方式決定人生和經營;8、作爲人,何爲正確?正確的事物要正確地貫徹。實際上,上述提及的治國思想、經營哲學,跟禪宗中的圓融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機緣。這恰恰說明用禪宗文化的指導管理實踐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未來很長的一段時期,企業要從外向型激勵轉向內向激勵,從亂序化、表裏不一的經營管理模式向自性本真、自我超越式經營智慧過渡。而禪宗文化強調的正是迴歸自然、迴歸純淨之心,見性成佛、頓悟成佛,追求心智純淨的境界。因此,要將禪宗思想落實到中華民族 的復興之中,落實到企業管理的實踐之中,落實到知識工作者的自救之中。

禪宗緣起與企業管理

中國禪宗源於印度,初祖是南印度人菩提達摩。大約於南北朝時期,渡海到達了廣州,主張通過坐禪到達證悟。而中國禪真正的奠基者是六祖惠能,把中國老百姓的老莊思想、到 家本體論與印度佛教融爲一體,強調“見性成佛”,即不困於形式,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頓悟成佛。《壇經》的內容是以惠能在大梵寺的講話爲主題,加上弘法傳禪、教授弟子等生平事蹟 而形成。《壇經》所記錄的,與“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釋迦摩尼所創教義一脈相承。下面是慧昕禪師對《壇經》的理解:

“原夫真如佛性,本在人心。心正則諸境難侵,心邪則衆塵易染。能止心念,衆惡自亡。衆惡 既亡,諸善皆備。衆善既備;非假外求。悟法之人,自心如日,遍照十方,一切無礙;見性之人,雖處人倫,其心自在,無所惑亂矣。故我六祖大師,廣爲學徒直說見性法門,總令自悟成佛,目曰《壇 經》,流傳後學。”---惠昕《六祖壇經序》

實際上自五祖後,禪宗被分爲了兩派,一派是以神秀爲主的北宗,強調漸進修,另外一派是以慧能爲主的南禪。六祖惠能把他的禪宗思想傳給了五位弟子(荷澤神會禪師、南嶽懷 讓禪師、永嘉玄覺禪師、南陽慧忠禪師和青原行思禪師),並逐漸形成了五宗七家:臨濟宗、潙仰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其中臨濟宗又分化出黃龍派與楊歧派,是爲五宗七家。 其中,黃龍派、曹洞宗傳到了日本形成了日本臨濟宗(日僧明庵榮西)、日本曹洞宗(榮西的再傳弟子希玄道元)。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的禪宗文化,從此在日本落地生根。 雖然禪宗真正形成是在中國,但是牆內開花牆外香,真正把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本文主要指的是禪宗和陽明心學)落實在日常言行之中確是日本。

提到日本禪宗和企業管理,不得不提到鈴木大拙。鈴木大拙一生著書無數,他最重要的貢獻是通過寫作了大量的英文禪宗著作,影響了美國的“垮掉的一代”、嬉皮士運動以及前文提到的喬布斯。

鈴木大拙通過對禪文化的理解對東西方的影響從工業革命到信息革命,充分說明禪宗思想具有的“超時空性”,“超地域性”。不少西方的學者通過對禪宗的理解運用在自己的學術上。

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其核心思想就包括存在與禪之間的關聯。著名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早年靠創建的需求層次理論奠定了學術界的江湖地位,但是 晚年的時候,他主動提出了“超越性動機”,在他們的基本需要已得到適當滿足以後,又受到更高層的動機。在《超越的種種意義》一文中,馬斯洛就指出忘我是超越的一種境界,這與禪的“自覺”、“開悟”有種不謀而合的意境美。

除了學者,企業家裏除了前文提及的喬布斯和稻盛和夫外,也能看到很多企業家用禪宗文化去管理企業的影子。日本的“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他所創立“自來水哲學”、“玻璃式經營”、“水壩式經營”等經營哲學都能窺探一二。另外,國內著名企業家曹德旺就提出“放下就是幸福”,將進取的工作和放下的人生信條相結合,這就是禪之辨證。

相比新教主義向外尋求物質價值(積累財富以侍奉上帝)來說,禪宗思想則是向內尋求靈性成長(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最近,世界銀行公開了 2019 年世界發展報告《工作性質的變革》。這個報告原文有 140 頁,實際上就是講了三個觀點:

1、全球新興經濟 體正經歷着技術轉變;

2、技術轉變提高了高階認知技能的溢價,導致了社會契約不穩定以 及工作性質的變革;

3、投資人力資本是充分挖掘這一不斷變化的經濟機遇的優先任務。該 報告還進一步指出,三類技能在勞動市場的重要性與日俱增:高級認知技能(比如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社會行爲技能(比如團隊工作能力)以及能夠預測適應能力的技能組合(比 如推理能力、自我效能等)。這些高階認知行爲技能更加強調了個人的價值對於工作的重要性,而不是一味地完成一件需要完成的事情;體現了禪宗強調的“明心見性”。

解決路徑:從發揚企業家精神始

針對三大管理痛點,結合最近的學習思考認識,我提出三條解決路徑:

一、挖掘企業家精神:表裏如一、利他利己、自我超越、有容乃大。企業家作爲企業最重要的資本,首先要做表裏如一,如果企業家過於自信而忘記自己從何而來、要到何去的時候,容易迷失自我。其次,雖然資本具有趨利避害性,但到了管理層,企業家應該分 利取勢,不要忽視道義的作用。第三,企業家要具有不斷自我超越的品質,在有遠大夢想的基礎上不斷從過去的實踐中反省並追求極致。第四,在經濟下行時期,要對政府和市場 有冷靜分析的頭腦,不要聽風就是雨,既要有打勝仗的心情,也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二、優化企業經營管理:正道爲王、生態共享、一隻眼睛向外、一隻眼睛向內。這一條主要是針對管理層而言。首先,在商業模式上,不要抱着“有棗沒棗打一竿”的想法,已經有 很多死掉的初創企業和大型企業的例子說明,投機取巧到最後害的是自己。其次,在互聯網時代下,一定要有生態共享的思維,不能固步自封。一隻眼睛向外,指的是企業要多學習世界上先進企業的商業經營模式;一隻眼睛向內,指的是企業在做重大決策前,要多深入基層, 去了解企業的真實運營情況,而不是一拍腦袋式決策。另外,貨幣資本方要勇於分享、捨得分享,向知識所有者(企業家+知識工作者)讓渡剩餘價值,分享經營話語權,一起把市場 蛋糕做大做強,讓人人有肉喫、有酒喝。幫助別人就是成就自己。

三、企業員工的自我修養:積累知識、修煉內功、創造價值、迴歸本心。對於企業員工來說,一定要努力去實現價值創造,通過價值創造來實現自己在企業裏的增值。但是,實現 價值創造的前提有兩點,積累知識+修煉內功。積累知識,就是在工作任務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性;修煉內功,就是前文所提及的修煉“高級認知能力”。實際上,就是在日常工作中通過情商+智商的修煉,不斷提高自己的價值創造性。最後,當員工達到一定的物質回報的時候,一定要回歸本心,追求內心的簡單、清淨、自在。

禪宗思想能否拯救現代管理之痛?

加入《洞察》雜誌和華夏基石圖書讀者羣——知行會,添加13611264887(微信同),審覈通過後即可入羣,定期管理知識分享、同行及跨界交流。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