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红军开始进行长征,陈毅元帅因为大腿被子弹击中留在了油山继续进行游击战争。

游击战争极其艰苦,顽军层层封锁和清剿让原本就负伤的陈毅雪上加霜。陈毅元帅的诗“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写的就是当时的情景。

陈毅

此时,油山下有一位中年妇女,冒着生命危险为陈毅元帅送药送饭。每天晚上,她风雨无阻,摸黑探路,挎着篮子准时把饭菜和药送到山上。

陈毅对她感激不尽,于是问她叫什么名字。妇女告诉他,她姓周,是丫环出生没有名字,只有一个小名叫“丫丫”。陈毅对她说道,你对革命有功,你的篮子也有功,从此你就叫做周篮。从此,周篮嫂的名字很快在当地传开了。

周篮嫂的照片

随后,风声越来越紧,连周篮嫂上山送饭的路都被堵了。周篮嫂急得团团转,无计可施。一天,她突然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即把青竹杠子打通,里面装上煮好的饭菜以及盐巴、药品,然后以上山打柴为由将竹杠丢在山上,让陈毅晚上去取。周蓝嫂下山时,再重新砍一根竹子挑柴下山。

这个办法相当好,既能瞒过检查又能防止饭菜被野兽吃掉。就这样,敌人悬赏8万大洋,布下重重封锁也没能将陈毅等人困死、饿死,然而在敌人的鼻子下过得很好。

周篮嫂送饭的小路

敌人围困之计无效,于是开始放火烧山、搜捕山洞。陈毅只得不断转移,四处躲避追捕。最后,周篮嫂不顾全家被杀的危险,将陈毅带到了自己家中躲藏。

周篮嫂的家住在一个小山坡上,四周竹木茂盛,没有邻居接壤,非常安静幽僻。

陈毅在周篮嫂家躲藏了一个多月,得到了周家人的悉心照料,受伤的大腿渐渐得到好转。

送饭的篮子

不久后,由于叛徒告密,敌人派出一支队伍前来捉拿陈毅。周篮嫂在村口河边洗衣服,看到敌人进村,赶紧叫儿子刘士华跑去通知陈毅。陈毅得到消息,立刻躲进屋后很远树林子中的一个小山洞里。

敌人在周篮嫂在掘地三尺也没有找到陈毅,于是将周篮嫂抓走。敌人将周篮嫂打得遍体鳞伤,逼问陈毅下落。周篮嫂宁死不屈,一个字也没有透露。最后,敌人无法从她嘴里问出情况,只得将她放回。

一个月后,陈毅痊愈离开了周家,再也没有回来。

周篮嫂的家

1962年,陈毅给信丰写来一封信,请求帮忙寻找20多年前救助过自己的周篮嫂。经过一年多的寻找,周篮嫂终于被找到了,此时她已经成了60多岁的老人,脸上刻满了沧桑的皱纹。

陈毅写来信件要周篮嫂一家搬到北京去住,为她安享晚年。但周篮嫂却拒绝了陈毅元帅的请求,她说自己对国家没有做出贡献,不能白享受国家的。

周篮嫂的儿子刘士华

陈毅接到回信后,更加佩服周篮嫂的崇高品德。他从自己工资里拿出200元寄给周家,为他们解决生活问题,而当时他的工资每个月才400多块钱。陈毅元帅与周篮嫂的故事,成为了一段佳话。

刘士华为小学生讲故事

如今,周篮嫂的次子刘士华一直在守候着当年的旧居,为后人讲述这段感人至深的往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