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完善资本市场建设,积极推进经理人市场的声誉与信用机制和金融技能机制。资本市场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晴雨表,经营者的能力、公司业绩的好坏最终都会通过资本市场来反映。有效的资本市场能够使公司股价真实地反映公司的价值,从而增加公众对经理人市场的信任。同时,它还能真实地反映公司高管的专业技能,只有专业素质过硬、金融技能够强的经理人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而只有过硬的金融技能才能为民营企业带来科学、可行的融资方案。

第二,建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疏通银企之间的关系和沟通障碍。银行代表进入民营企业董事会,一方面有利于强化银企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贷款风险,另一方面出于债权人的利益角度会对企业实施更严密的监督,使企业难以在困难时期得到银行的信任和帮助。建立有效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能够加强银行对民营企业的信任,从而弱化监督的力度,使民营企业更多地享受关系机制和沟通机制带来的好处。

第三,鼓励民营企业同时建立银行关联和非银行金融关联。银行任职背景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任职背景,二者对民营企业信贷融资产生的作用不能相互替代,而在延长贷款期限方面反而具有一定的互补效应。所以,要想更好地发挥非银行金融关联的声誉与信用机制和金融技能机制的作用,民营企业有必要通过建立银行关联来加强银企之间的关系和沟通。

第四,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疏通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我国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信贷渠道产生效应,而信贷渠道影响的对象主要是对外部融资存在依赖性的中小企业(尤其是面临信贷歧视的民营企业)。当货币政策紧缩时,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加强,银行信贷资源的分配服从于照顾国有企业、稳定就业等非效率目标,导致民营企业面临的信贷融资约束更加严重。货币紧缩的目的是为了抑制某些行业过热的投资和投机行为,而民营企业却因此遭受生存和发展的威胁。因此,利率的市场化有利于减少货币紧缩时期政府对银行的干预,从而缓解货币紧缩时民营企业面临的信贷融资约束。

第五,加快金融体系改革,优化金融制度环境。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主要源于制度环境的不完善,通过非正式制度来弥补只是为了求得生存或发展的无奈之举。而当宏观经济不景气时,非正式制度所能发挥的作用也受到削弱。因此,改革现有的金融体系、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这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