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国产的青春喜剧,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早恋逃课退学,或者留学败家堕落之类的剧情。的确,这些年来各路导演总打着青春的幌子把我们的青春践踏了一遍又一遍,观众也在一次又一次的践踏中对青春扼腕叹息甚至是麻木。如今的青春片要么以流量明星作为卖点赚票房,要么打着情怀的名义,但脱去这些伪装的外衣仔细想想,我们的青春真的是这样吗?

《狗十三》:长大后还是想听爸爸对我说句抱歉

”每一场成长都是一次凶杀案“,这是印在《狗十三》海报上的一句话。影片讲述了十三岁的少女李玩父母离异,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亲重组了家庭并再次拥有了一个孩子,无法很好的顾及到正处于青春期的李玩,父女俩的关系也似针尖对麦芒......父亲送给李玩一条小狗,希望借此缓和父女间紧张的关系,李玩给小狗取名”爱因斯坦“。后来随着爱因斯坦的走失,原本逐渐平静的生活再次掀起了波澜。

《狗十三》:长大后还是想听爸爸对我说句抱歉

《狗十三》这部电影的名字很直白的告诉观众电影的主角——十三岁女孩和狗;而电影的英文名是《Einstein and Einstein》——”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乍一看像是在说电影中先后来到李玩身边的两只小狗,但看完电影怎么想怎么不对劲。这样的名字,实际上暗喻了李玩像狗一样遭人冷落、抛弃和玩弄的青春。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李玩恰逢青春叛逆期,在她还没有能力以自身力量去抵抗世界的束缚,冲破伦理的条条框框时,是爱因斯坦带给她无限的温暖和陪伴。反观她身边的亲人,用”爱你“、”都是为你好“当作借口粗暴地对待她要求她,妄图把她捏成一个具体的、更符合他们认知的形状,并不得有半点违背他们意愿的地方。说到这或许有些人会感同身受——我们的青春好像都是这样过来的,大部分人都被家人以爱的名义挟持过,明明是该张扬、尽情的青春,却背着这些所谓的”爱“摸着石头小心翼翼地过河。

《狗十三》:长大后还是想听爸爸对我说句抱歉

片中的李玩与剧中的另外两个少年角色:表姐和高放比起来,成熟的过分。在大人的眼里,李玩却总是”不懂事“:想参加物理小组如是,不肯喝牛奶如是,执着的寻找爱因斯坦如是,执着的抛弃第二个爱因斯坦亦如是。面对这样”不太懂事“的李玩,父亲给出的反应是大打出手,直到李玩一次次妥协。在电影中李玩的父亲很多次提到过一句话,”你还小,长大后你就懂了“,于是李玩就拼命长大,去读《时间简史》如是,在酒局上为爸爸”争光“如是,一次次向父亲妥协亦如是。但父亲始终忽略的是,李玩不过是个十三岁的少女,为了加速她的成长,父亲还总是把”你长大了,该懂事了“挂在嘴边。似乎无论如何,李玩也达不到父亲满意的标准,无论李玩懂事与否,她永远都是错的。

《狗十三》:长大后还是想听爸爸对我说句抱歉

我的青春期也是这样过来的。父亲在家中的地位绝对权威,发生问题的解决方法永远都是先打我一顿,事后以”该吃饭了“作为和解信号,拒绝向我道歉,也拒绝承认他的行为伤害了我。李玩的父亲也是这样,强行把李玩的兴趣小组改成英语,强行让她照顾弟弟,甚至强行逼迫李玩接受”假爱因斯坦“......每一次的行为都昭告着自己自己是李玩的父亲,并拥有作为父亲绝对的权威。他并没有把李玩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格,甚至没有把李玩当作自己的”孩子“——而是”自己“的孩子。前者 强调了独立人格,后者强调的是归属权。在父亲眼中,李玩更像是自己的所属物,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只要听话懂事就好。

《狗十三》:长大后还是想听爸爸对我说句抱歉

爷爷在电影中常常骂着”狗怂“,骂着”人不如狗“,在西安的方言中,狗怂的意思是”像狗一样的坏种“。爱因斯坦是条狗,是一条随时可以被抛弃被人忘记的狗;李玩在成长的路上也像条狗,在父亲绝对权威的阴影下瑟瑟发抖摸爬滚打的狗。妥协这件事对于李玩来说,是一件很容易学会但又极其抗拒的东西。少女的李玩像张白纸,像一个不拥有具象的形状,本可以自由肆意地生长,任由快乐在白纸上留下绚烂的色彩。但事情接二连三的发生,就像有人故意打翻了墨盒。”想要五颜六色?想要自由?绝对不可以!“李玩最后却是”懂事了“,酒桌上喝酒更畅快了,面对狗肉也能不露声色地吃下去,可这并不是李玩想要的快乐。

《狗十三》:长大后还是想听爸爸对我说句抱歉

在这部电影中,狗是主角,也是引题和隐喻,十三则代表了成长。狗十三是伪善的成人世界,也代表着李玩的残酷青春。相信很多人看了这部电影都会有感同身受的感觉,这恰恰是大部分人经历过甚至正在经过的青春。很久很久之后,李玩都长大了,可能到底遂了父亲的愿变成了他希望李玩成为的形状。但是李玩的快乐呢?我想,父亲始终都欠李玩一句抱歉。

《狗十三》:长大后还是想听爸爸对我说句抱歉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