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抓起包奔向公交站点时,心想着司机师傅正耐心的等待着每一位乘客,随时准备出发,是一种信任;司机师傅刚要踩下油门的刹那,余光中看到了奔跑的你,又将脚换到了刹车上。公交站点挤满了人,翘首以待,心想着司机师傅一定是有什么事情耽搁了片刻,家里的老人生病了,或者正在上学的孩子磨磨蹭蹭,耽搁了时间……。总之,一定是不得已的原因。

你若信我,便是春暖花开

租房广告打了好久,终于有三个小姑娘觉得合适,很高兴的留了联系方式,一切商量完成准备签合同时,又说出了点状况,不能签了,电话那头领头的小姑娘说,姐,你的房子真的很好,是我们的原因,暂时不租了,我说没关系的,租给谁都可以,小姑娘甜甜的说,姐,以后身边有人租房子,我都帮你留意哈,我说谢谢。我想可能是三个人出现了不一致的意见,也或者以前的租的房子未到期未能退租吧。总之,一定是不得已。

终于有一天晚上,有人着急的打来电话,想要租房,听着对方急切的声音,知道也是个热爱生活,急于找个落脚点的热情青年人,一切谈妥后,他诺诺的说,姐,我今晚七点多到达市里,能否直接来开门看看,如果没问题,我把东西先放下,听着和气的声音,我想真成了,也算是有缘人,给人方便自然是很乐意的事情,我说可以,于是夜里派了住得近的老爸去给开了门,看着合适,直接先留了钥匙,安顿下来,没有付钱没有签合同,几个简单的电话和老爸的一面之缘,就这样和一个几个小时前还完全陌生的人建立了信任关系。

工作中,听着叮铃铃的电话声一天响无数遍,同事们轮流接着电话,处理着该处理的问题,有时候,某个同事点名让某某处理他那边的问题,这是一种信任,虽然累些但让人觉得满足;有时候,恰逢某某不在,同事说你帮我处理也一样,处理完了,很满意,也是一种信任,让彼此之间多了一个信任的人,也让自己的路又宽泛了些。

近期看了龙应台的《目送》,首先很喜欢其中的许多文字,尤其是《目送》、《两本存折》等,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自己,最为感触的是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让人感到温暖和无尽的感动,年迈的父母依赖我们是一种信任,年幼的孩子粘或不粘着我们也是一种信任,亲人之间的信任更是可爱加可贵。

我喜欢某个作者,读着她的文字就让我感到莫名感动,像一股股的暖流流入心田,充斥着我的思想,我喜欢看她的文字,喜欢她的某一些观点,也是一种信任。这是陌生人之间的一种信任,也或者是朋友间的一种信任,虽从未谋面,但却被其深深感染,也就成了朋友。人世间的信任无处不在,将美好的生活进一步升华,多了更多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快乐,哪怕是同一国籍不同区域,哪怕是不同国籍。

偶然看到了这么几句——在中国台湾、香港,新、马和美国,流传最广的,是《目送》。在大陆,点击率和流传率最高的,却是另一篇,叫做《(不)相信》。是不是因为,对于台湾和海外的人,“相信”或“不相信”已经不是切肤的问题,反倒是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才是刻骨铭心的痛?是不是因为,在大陆的集体心灵旅程里,一路走来,人们现在面对的最大关卡,是“相信”与“不相信”之间的困惑、犹豫,和艰难的重新寻找。

是的,除了信任还有不信任,困惑些也无妨,毕竟世界上除了善还有恶。工作余暇问同龄的同事,四十不惑,你还惑吗?他说我还惑着呢,我说你很诚实,不惑也只不过是惑的少一些吧,信任感也是一种归属感,把自己当成外人,也是一种不信任,信或不信不分地域和国籍,无需割裂来看。

信任就像汩汩的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田,你信我,你便是我的清泉,我便开出最美的花等你来欣赏。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