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財高等研究院發佈的研究報告《警惕家庭債務危機及其可能引發的系統性金融風險》(下稱《報告》)中提出,截至2017年中國家庭債務佔GDP的比重爲48%。雖然看起來並不高,但已經遠遠超過其他發展中國家。

  而據公開資料顯示,2013年9月,我國就已成爲全球儲蓄金額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人均儲蓄最多的國家,我國人均居民儲蓄已經超過3萬元,當時的居民儲蓄率已超過50%,遠超世界平均水平。

  有着存錢偏好的中國人,近幾年爲何家庭負債率不斷升高?對此專家指出,高房價是推高家庭負債的最主要原因。

  資料圖 中新經緯黃昂瑾 攝

  爲何家庭負債激增?

  上述《報告》指出,截至2017年,我國家庭債務與可支配收入之比高達107.2%,已超過美國當前水平,更是逼近美國金融危機前峯值。

  與此同時,由於隱藏的民間借貸等無法被統計的部分,實際上中國很多家庭已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家庭流動性已到了命懸一線的地步。

  而伴隨着家庭債務的累積,家庭債務結構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給家庭帶來的流動性壓力增加了問題的複雜性。

  對於近幾年來不斷增加的家庭負債,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對中新經緯客戶端(微信公衆號:jwview)分析指出,家庭負債率升高是因爲房價過高,使得居民必須依靠負債才能買到,買房支出佔家庭收入的比重過高,就形成了家庭的高負債率。

  “近幾年,有很多90後年輕人進入城市,爲發展、爲結婚等需要買房,但一、二線城市,包括三線城市房價的上漲,讓無法完全靠原有積蓄支持購房的他們不得不通過貸款買房,如此一來這些中國家庭的負債率就提高了。”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胡敏補充說。

  胡敏進一步指出,近幾年,居民家庭收入增長雖基本與GDP增速保持平衡,但遠低於家庭負債的上漲,這勢必會侵蝕家庭特別是年輕一代的消費能力。如果這個問題不能很好的解決,在宏觀經濟去槓桿的過程中,家庭槓桿提高就成了金融市場的一個風險點。

  家庭負債率多少才合適?

  “算上房貸的話,我的資產是負值,而且是負九十萬。”一位網友的話道出了很多人的實際情況。在討論存款的同時,貸款也是不少房奴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維持正常的家庭開銷,並應對生活中隨時可能發生的意外,最好能有一筆存款備用,但爲了更好的在城市中工作、生活,可能還需要通過貸款購房。負債率即總負債與總資產之比,體現家庭綜合還債能力(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那麼,怎樣的家庭負債率才合適呢?

  胡敏對中新經緯客戶端(微信公衆號:jwview)分析表示,應該在30%-40%之間,35%左右是比較均衡的狀態,如果超過這個數值對家庭的支出和未來家庭穩定預期就會帶來很大的損失,最極端的情況不能超過40%。

  相比之下,郭田勇要更樂觀一些,他指出,按照居民槓桿率,央行覺得以前20%多的負債率比較低,40%-50%應該是比較合理的範圍。《報告》還提到,截至2017年我國家庭債務佔GDP的比重是48%,如果數據準確,這已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因爲從國際上來看,家庭債務率警戒線一般到60%。

  不過,對於中國家庭負債率來說,郭田勇還有不一樣的觀點,中國的情況比較特殊,與美國不同。美國信用卡的負債比較高,但這種負債有助於拉動消費;而中國現在的負債房地產方面佔比很高。

  “中國家庭負債的關鍵不是負債率,而是負債結構的問題,如果把房地產的負債降下來,把刷卡、旅遊消費等負債提高,將會對經濟增長有幫助,所以應該關注調整負債結構。”郭田勇補充說。

  如何控制中國家庭負債率?

  《報告》中指出,家庭部門債務總量不高的表象遮掩了由於收入階層和區域間家庭債務異質性重大差異和顯著的傳導性,弄不好會造成嚴重的隱患金融風險和經濟下滑風險。

  “今年上半年,中長期貸款主要是用於房地產的居民家庭貸款”,胡敏稱,隨着年輕一代消費觀念的變化,通過信用卡等形式消費日漸流行,但不論房貸還是借貸消費,一旦達不到償還能力,就會產生風險。

  郭田勇還補充稱,“結構不合理的家庭高負債還會對其它消費造成擠出效應,大量資金投入房地產就沒錢進行消費了”。

  談及如何有效控制或降低家庭負債率時,胡敏對中新經緯客戶端(微信公衆號:jwview)表示,中央的政策導向是“房住不炒”。解決房地產問題是控制負債的根本問題,可以採取增加土地的供應等措施,但眼下還需通過財稅、金融等手段先把房價遏制住。

  7月3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也提出,要下決心解決好房地產市場問題,堅持因城施策,促進供求平衡,合理引導預期,整治市場秩序,堅決遏制房價上漲。加快建立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

  對此,郭田勇亦表示認同,他同樣建議,要對房地產市場進行調控,以控制家庭負債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