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

某網友留言:“川哥,合併報表編制的時候,長期股權投資和所有者權益的調整抵消,我都暈了!一鍋漿糊!”

我如此回覆:“一言難盡吶!過段時間我寫篇文章來說說這個問題。”

這不,今天,川哥開始寫寫這方面的文章。

總體說來,編制合併報表的時候,大家要注意兩點:第一點:要考慮內部交易帶來的影響;

第二點:在母公司長投和子公司所有者權益抵消的時候暫時不考慮,而是在合併層面專門進行未實現內部交易損益的調整。

這裏暫時不討論未實現內部交易損益的調整的問題,後面會有專門的文章討論,這裏主要考慮母公司長投和子公司所有者權益抵消的問題。

舉例說明:2017年1月1日,A公司支付1000萬元合併B公司100%股權,B公司淨資產賬面價值800萬元、公允價值900萬元,該差異由某項管理用固定資產造成,賬面價值100萬元、公允價值200萬元,折舊10年,無殘值。B公司2017年度實現淨利潤50萬元,爲了表述方便,這裏不考慮所得稅的影響,折舊算12個月。

注意,敲黑板了!

在合併報表層面,A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和子公司的所有者權益是要抵消的,既然要抵消,那麼兩者必須能夠匹配、對應,方能夠抵消!(這句話是精華)在購買日當天,也就是2017年1月1日,A公司的1000萬元長期股權投資和B公司的900萬元淨資產(也就是所有者權益)是對應、匹配的,多出去的100萬元(1000-900)是商譽,對B公司美好名聲等各種奇妙要素的特殊認可!

那麼,800萬元和900萬元的差額又是什麼呢?在合併報表層面,認可的公允價值本來就是900萬元,A公司是立足於B公司淨資產公允價值900萬元的實際情況支付的對價,所以,合併層面本來就應該是900萬元!只不過B公司自己賬面上是800萬元罷了!

所以,在編制報表的時候,首先是把母公司、子公司的張麪價值首先簡單相加,然後應該補上800萬元和900萬元的差額。

借:固定資產 1 000 000

貸:資本公積 1 000 000

既然在合併層面調整了子公司的賬面價值,就應該多調整折舊10萬元,B公司的淨利潤實際只有40萬元。

借:管理費用 100 000

貸:累計折舊 100 000

經過調整之後,子公司實現的淨利潤就是40萬元了。要特別注意,此處假設不考慮所得稅的影響,有利於本文思路的理解。到此爲止,子公司該調整的地方都已經調整到位了,合併日的賬面價值和公允價值已經調整了,差異所帶來的折舊對損益的影響也已經調整了。繼續下一個問題,隨着2017年時光的歲月流淌,B公司實現了40萬元的淨利潤,規模增長了,母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卻是按照成本法覈算,並沒有確認這個40萬元的規模增長,所以要對母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的進行權益法調整。

所以就有了如下調整分錄:

借:長期股權投資 400 000

貸:投資收益 400 000

特別提示:母公司權益法調整所對應的子公司淨利潤應該是調整後的淨利潤,但是這個調整隻包含合併日賬面價值、公允價值所帶來的一系列影響,不包含未實現內部交易損益帶來的影響。

到此爲止,母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子公司的所有者權益終於再一次對應、匹配了,可以抵消了,也就是:

借:子公司所有者權益各項目 9 400 000

商譽 1 000 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 10 400 000

你看,剛好抵消,並確認了100萬元的商譽,與當初合併日的商譽金額保持不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