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8日電 據生態環境部微信公衆號消息,8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鄭皓皓研究員就在南沙建設大氣環境綜合監測站目的、主要功能、未來發展方向等問題,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在南沙建設大氣環境綜合監測站,既能及時掌握南海地區環境空氣質量狀況,又能爲南海地區國家與民衆提供可靠的環境空氣質量信息。

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

問:爲什麼要建設南沙大氣環境綜合監測站?

答:經過多年的努力和探索,我國大氣環境監測能力不斷提高、監測網絡不斷完善,目前已形成了目標明確、功能齊全的大氣環境質量監測網。我國大氣環境質量監測網主要包括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大氣環境背景監測網、沙塵天氣監測網、酸雨監測網絡以及其他專項監測網等。

根據我國大氣環流特點,綜合考慮空間分佈、地域特徵和生態功能等因素,生態環境部先後投資建設16個大氣環境(背景)綜合監測站,分別爲內蒙古呼倫貝爾、吉林長白山、福建武夷山、山東長島、山西龐泉溝、湖北神農架、湖南衡山、廣東南嶺、海南五指山、四川海螺溝、雲南麗江、西藏納木措、青海門源、新疆喀納斯、西沙、南沙大氣環境綜合監測站。其中,南沙大氣環境綜合監測站是我國大氣環境背景監測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南沙建設大氣環境綜合監測站,既能及時掌握南海地區環境空氣質量狀況,又能爲南海地區國家與民衆提供可靠的環境空氣質量信息,同時,也是研究區域大氣傳輸和氣候變化的重要站點。

問:目前南沙大氣環境綜合監測站配備了哪些監測儀器設備?

答:南沙大氣環境綜合監測站配置了PM2.5、PM10、SO2、NO2、CO和O3等6項常規指標,CO2和CH4等2項溫室氣體指標,以及黑炭、氣象五參數和能見度等7項指標的監測儀器和質控設備,同時,還預留有酸雨、揮發性有機物、太陽紫外輻射等指標的監測場地,初步形成了南海地區空氣質量監測與氣候變化觀測相結合的綜合監測能力。

問:南沙大氣環境綜合監測站的主要功能是什麼?

答:南沙大氣環境綜合監測站將服務於南海地區國家和民衆,爲其提供及時、可靠的環境空氣質量信息。它的建成填補了南海地區大氣環境監測的空白, 標誌着南海地區大氣環境綜合監測邁出堅實的一步。

同時,南沙大氣環境綜合監測站位於西太平洋-東南亞大氣傳輸和大氣環流的重要通道,是研究西太平洋-東南亞大氣傳輸過程的重要支點。通過長期的實地觀測,爲研究南海地區大氣背景、溫室氣體、顆粒物組分和污染傳輸提供第一手的監測數據,從而提升區域大氣傳輸、溫室氣體與氣候變化研究的精度和水平,爲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南海地區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提供重要支撐。

問:南沙大氣環境綜合監測站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答:在現有監測項目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大氣綜合監測能力,不斷拓展監測領域,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

一是逐步開展氣溶膠光學特性、臭氧前驅體、氣溶膠組分、氣溶膠粒徑分佈、垂直探測等科學研究。

二是逐步拓展海洋水質、沉積物、海洋生物、海洋生態等監測,爲南海地區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堅強支撐。

三是逐步開展南海地區海洋垃圾、微塑料分佈等生態環境狀況研究,評估對南海地區生態系統影響,爲全球生態環境保護作出積極貢獻。

【編輯:盧巖】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