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廊金粉半零星 池館蒼苔一片青 踏草怕泥新繡襪 惜花疼煞小金鈴 不到園林 怎知春色如許

一出《遊園》唱的美景如畫,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筆下《牡丹亭》的愛情故事也就此開端。4月28日下午,“杜麗娘”來到瘦西湖,在洛春堂內將精彩的《遊園》呈現給市民與遊客,驚豔了這最美的人間四月天。

這是由揚州市瘦西湖風景區管理處與揚州廣電報網傳媒有限公司攜手蘇州崑劇院舉行的青春版《牡丹亭》瘦西湖實景發佈會中的一幕。在這場發佈會上,揚州知名學者顧風先生與蘇州崑劇院副院長、梅花獎得主俞玖林先生以及蘇州崑劇院副院長鄒建梁先生一同亮相,通過沙龍訪談的形式,解讀揚州與崑曲,揚州與《牡丹亭》的歷史淵源,並且講述了青春版《牡丹亭》此次來揚演出的幕後故事。

訪談中,顧風先生表示:“揚州是崑曲的第二故鄉。”他說,作爲人類文化遺產的崑曲,自萬曆年間流傳到揚州之後,已近四百年。崑曲和揚州的關係,不僅在於有悠久的傳播歷史和衆多的演唱班社,還在於揚州的崑曲似乎有揚州化的傾向,一般稱之爲“揚昆”;而崑劇巨匠湯顯祖所寫的“臨川四夢”中,有“兩夢”與揚州直接有關,一個是《南柯夢》,另一個就是《牡丹亭》。“《牡丹亭》的歷史背景就是金兵南下侵略揚州,杜麗娘父親杜寶是時任淮揚安撫使,唱詞中不止一處提到揚州。”

這次青春版《牡丹亭》能夠來揚演出,其背後還有一段故事。揚州廣電報網傳媒總經理晨薇女士表示,“在2016年,白先勇先生來到揚州講壇作爲嘉賓來講崑曲,也講了揚州很多的故事,當時俞院長在現場,爲我們表演了一小段,現場所有觀衆都被崑曲的美折服。所以當時我們就想,一定要讓這樣的文化盛宴來到有着2500年文化底蘊的揚州演出。後來幾經輾轉,終於定在了今年的5月5日,蘇州崑劇院來揚,爲大家呈現上這部精彩的青春版《牡丹亭》。

那麼,由白先勇先生重新編排的這部青春版《牡丹亭》,有着怎樣的變化?青春版《牡丹亭》主演、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蘇州崑劇院副院長俞玖林先生表示,與傳統崑劇《牡丹亭》不同,青春版《牡丹亭》將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華刪減成二十七折,圍繞“情”字分爲“夢中情”“人鬼情”“人間情”三本,三天連臺演完。據瞭解,青春版《牡丹亭》不僅突破舊版偏重杜麗娘的劇情設置,加強柳夢梅角色,實現生旦並重,爲了貼近年輕觀衆,還選擇了青年演員擔當主演。

俞玖林先生介紹青春版《牡丹亭》

據蘇州崑劇院副院長鄒建梁先生介紹,自2004年第一場青春版《牡丹亭》開演至今,蘇州崑劇院已演出347場,吸引了數十萬觀衆。而5月5日即將在揚州首演的青春版《牡丹亭》,是該演出的精華版,將《牡丹亭》精髓濃縮在三個小時內,以青春靚麗的形式爲揚州市民再現這段經典的愛情故事。

作爲青春版《牡丹亭》揚州首演的新聞發佈會,主辦方別具匠心地選定在瘦西湖洛春堂舉行。據悉,洛春堂之名,取意於歐陽修《花品敘》“洛陽牡丹天下第一”之語,它與《牡丹亭》相互呼應,讓揚州園林之美與崑曲之韻相融合。

揚州市瘦西湖風景區管理處黨總支書記、主任金川表示:“瘦西湖與崑曲,本身就有一段淵源。清代的康乾盛世,是瘦西湖園林的鼎盛時期,也是崑曲在揚州的鼎盛時期。揚州數十家園林都是鹽商所建造。鹽商的廳堂裏經常傳出崑曲的唱腔,委婉動聽的水磨調就飄蕩在瘦西湖的湖面上。這一次《牡丹亭》在瘦西湖的實景演出,對瘦西湖來說是再續前緣,我們希望未來把崑曲文化與瘦西湖的文化結合起來,爲瘦西湖增添新的內涵。”

文/柳伊 攝影/歡顏 勇哥 柳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