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華社專訪陳奕君丨民營經濟發展政策紅利如何落地?

台州是我國民營經濟的重要發祥地,創造出許多“全國第一”,湧現了大批企業英才,譜寫了無數創業故事。在中央密集發聲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的大背景下,台州作爲民營經濟發展“風向標”受到廣泛關注,並承擔着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改革創新等試點任務,肩負着將中央系列政策紅利落地開花的重要使命。

11月7日

市委書記陳奕君

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

就台州民營經濟的發展歷程、戰略目標、扶持舉措、金融服務等話題作了系統闡述,提出要進一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打造最優營商環境,爲民營經濟提供更充沛的陽光雨露和肥沃土壤,爭做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排頭兵。

陳奕君開展“五問入企 五心服務”活動

民營經濟40年

站上爬坡過坎新關口

新華社:

台州是我國民營經濟的重要發祥地。歷經改革開放40年,台州的民營經濟發展經歷過哪幾個發展階段,呈現出哪些鮮明特點?

陳奕君:

改革開放40年來,台州民營經濟蓬勃發展,大致經歷了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改革開放初期,通過大力扶持發展“兩水一加”(水果、水產及其加工業)、“兩建一出”(建築、建材和組織勞務輸出),實現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第二階段是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台州人民從“打硬股”開始,大力發展股份合作經濟,民營經濟蓬勃發展。

▲第三階段以1994年臺州撤地設市爲契機,工業化、城市化加速融合互動,民營經濟進入多元化發展、集約化生產、國際化經營、寬領域擴張階段。

▲第四階段是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到“十二五”末,台州民營經濟先發優勢弱化,發展速度放緩,進入轉型升級、爬坡過坎的十字路口。

▲第五階段是進入“十三五”以來,我們把再創民營經濟新輝煌作爲首要歷史任務來抓,着眼民營經濟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突出質與量雙提、引與育齊抓、內與外兼修、破與立並舉、長與短共進,推動民營經濟從傳統路徑依賴中跳出來,加快轉入高質量發展軌道。

“再創民營經濟新輝煌”

樹起高質量發展總目標

新華社:

“再創民營經濟新輝煌”是中央主要領導對臺州提出的殷切期望。對臺州來說,怎樣理解“新輝煌”蘊含的戰略目標?

陳奕君:

“再創民營經濟新輝煌”,既是一個發展要求,對我們來講也是一種使命擔當。縱向上看,就是要重塑民營經濟發展新優勢,實現量和質的雙重突破;橫向上看,就是要在民營經濟發展的各個關鍵領域走在全國前列,努力打造中國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

具體有6方面內涵:

▲一是產業能級要高。就是要把躋身全省經濟綜合實力第二方陣前列作爲目標,加快推動民營製造業做大做強,着力打造百億工業企業、千億產業集羣、萬億規模工業。

▲二是創新能力要強。就是要以科技新長征引領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着力打造長三角科技創新高地、全國地級市科技創新排頭兵。

▲三是製造模式要轉。就是要推動台州民營經濟徹底告別“三合一”,徹底革新生產方式,促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精益生產、供應鏈管理等先進生產管理方式的全面嫁接。

▲四是集羣配套要優。就是要以現代產業集羣的理念去改造提升傳統塊狀經濟,重點培育以汽車及零部件、通用航空、醫藥醫化、模具與塑料、智能馬桶、縫製設備、泵與電機等七大千億級產業爲重點,上下游協同、大中小企業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現代產業體系。

▲五是開放跨度要大。我們提出近期要打造“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城市,遠期要打造國際化灣區城市的全面開放目標,就是要進一步推動民營經濟與國內外市場、信息、金融、技術等的全方位對接,通過整合全球資源,實現跨越發展。

▲六是企業架構要新。就是要積極推動民營企業按照現代產權制度的要求進行改革,在已有53家境內外上市企業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快股改上市步伐,使更多的民營企業轉型爲現代職業化治理模式下的公衆企業。

提供更多“陽光雨露”

關心厚愛民營企業

新華社:

前段時間,一些類似於“國進民退”“民營經濟離場論”等不實論調引發一些思想波動。作爲民營經濟的“發祥地”“大本營”,台州在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在鼓勵、支持、引導民營經濟發展方面有哪些實招和實效?

陳奕君:

面對甚囂塵上的各類雜音,近期,中央領導密集發聲,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強調“兩個毫不動搖”,爲民營經濟發展鼓勁撐腰,指明瞭發展方向,給廣大民營企業家喫下了“定心丸”。9月底,李克強總理到浙江、到台州考察調研,在企業家座談會上指出要堅持基本經濟制度不動搖,不論是國有、民營還是外資,都要一視同仁、一律支持。

我們倍感振奮,備受鼓舞,

也更有信心和底氣以排頭兵的姿態

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對民營經濟發展,台州歷屆黨委政府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始終堅持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一視同仁、大中小企業平等對待,堅持不懈推動有爲政府和有效市場良性互動,爲民營經濟進一步茁壯成長提供陽光雨露和肥沃土壤。

▲第一,持續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堅持平等發展、同等保護,引導民營經濟有序參與市場競爭,有效打破民營經濟發展中的“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先後出臺了《關於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鼓勵民間資本參與PPP項目的若干意見》《關於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實施辦法》等政策意見。這些政策,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則,申明並實施“除國家明令禁止外,所有領域一律對民間資本開放”,有效激發了民營經濟活力。今年1-9月份,全市民間投資增長32.2%,居全省第1。

▲第二,持續保護壯大實體經濟。台州民營經濟以實體經濟爲主體、以製造業爲主業,實體強,則台州民營經濟強。近年來,我們堅持破立結合,全面推動加快新舊動能轉化,建設“製造之都”。破,就是打好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攻堅戰,整治出清“低散亂”企業和落後產能,徹底打破“罈罈罐罐”。立,就是重點培育汽車及零部件、通用航空、模具與塑料、醫藥健康、智能馬桶、縫製設備、泵與電機等七大千億級產業集羣,加快打造萬億工業。1-9月份,全市工業增加值增速11.3%,居全省第2;規上高新技術產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等轉型指標穩居全省第1,實現了量質齊升。

▲第三,持續關心厚愛市場主體。民營企業家是民營經濟發展最能動、最活躍的因素。我們把企業家作爲最寶貴的財富,高看一眼、厚愛三分。每年組織評選科技創新、納稅、“畝均論英雄”等方面先進標杆企業,予以高規格表彰獎勵。出臺《關於關心關愛企業家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了聯繫服務企業家、加強企業家子女就學保障、完善企業家醫療服務保障體系等制度,讓企業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黨委政府的關懷和尊重。

▲第四,持續營造最優營商環境。大力推行“情感上暖心、行動上貼心、措施上用心、機制上順心、政商關係上無私心”的“五心”“媽媽式”服務,像母親呵護孩子一樣無私奉獻、無微不至服務企業。近期,還在全市開展“五問入企、五心服務”助力民營經濟健康穩定發展專題活動,廣泛發動市縣兩級領導幹部深入企業問需、問計、問難、問策、問效,實打實解決企業困難。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一般企業投資項目審批省定目標“最多100天”,我們做到了“最多30天”。制定出臺《關於促進本地優質企業留駐臺州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有效破解企業資金、土地等要素瓶頸,讓企業真正得實惠,安心紮根本土發展。

培植優良金融生態

推動銀企“互相成就”

新華社:

中小企業融資難一度是個世界性難題。台州承擔着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改革創新試驗區這一國家任務,至今試點已近三年,取得了哪些被證明行之有效的重要成果?

陳奕君:

國家級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改革試點是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指定的一項任務,是台州改革的一面旗幟,也是台州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大抓手。自承擔改革試點任務以來,我們圍繞打造“民營經濟+先進製造業+小微金融+創新創業”發展模式,以“服務實體經濟、深化金融改革、防控金融風險”爲重點,取得了一系列基礎性、關鍵性、首創性的改革成果。

主要有四方面:

▲一是有效引導金融迴歸服務實體本源。始終把小微金改的方向錨定在服務實體經濟上,注重破解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我們不斷推動深化銀企對接活動,既滿足龍頭企業的融資需求,又注重小微配套企業的金融保障。引導銀行機構發展和延伸小微金融業務,爭取小微信貸規模和政策傾斜,擴大小微金融服務覆蓋面。大力引導優質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先後出臺股改新政10條和上市新政10條,制定“128”股改上市行動計劃。目前,全市共有上市公司53家,其中A股上市數居全國地級市第4。

▲二是創成一批可供借鑑的實踐樣本。針對小微企業在融資過程中“增信難、擔保難”等難題,不斷加大先行先試力度,創出許多“全國第一”。將公安、財稅、法院、國土等81大類1100多項,覆蓋52萬多家市場主體的7622萬條信用信息進行整合彙集,構建了全國領先的持續良性運作的信用信息共享平臺,讓企業成爲“透明人”;借鑑臺灣經驗,以“政府引導、市區聯動、市場運作、風險共擔”爲原則,運作了大陸首個小微企業信用保證基金,定向支持優質小微企業。按月採集、按季發佈全國首個“小微金融指數”,包括總指數和成長指數、服務指數、信用指數等二級指數,充分發揮了風向標作用。

▲三是推動民營金融機構專注發展。把民營金融機構作爲小微金融市場上最活躍的主體,重點扶持台州銀行、泰隆銀行、民泰銀行三家城市商業銀行。我們釐清市場與政府的邊界,讓3家城商行放開手腳發展,始終保持民營化、市場化特徵。引導他們立足小微,圍繞小微企業開展金融服務創新,形成差異化的競爭優勢,“三看三不看”“三品三表”等微貸技術贏得了企業青睞和行業口碑。同時,鼓勵他們積極“走出去”,在全國各地佈局分支機構,不斷拓展業務市場,輸出服務經驗。

▲四是營造健康良性的金融生態環境。始終把“穩”作爲金融業蓬勃發展的前提和根本保障,積極創建全國第二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城市和金融安全示範區,築牢信用基石,強化風險防控。近年來,台州沒有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安全穩定成爲台州小微金融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到9月底,銀行不良貸款率僅爲0.79%,爲全省最低。

多些“雪中送炭”

打通政策“最後一公里”

新華社:

針對民營經濟今後的發展,中央提出了六條具體舉措。台州如何率先將這些政策措施,落實爲民營企業觸手可及的紅利?

陳奕君:

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不僅爲民營經濟發展正本清源,加油鼓勁,也是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把脈問診,開出“藥方”,並提出了六條極具指導性、針對性、操作性的政策措施。我們聚焦“六穩”方針,對接六條政策,及時制定出臺精準化、實效化的政策組合拳,結合開展“五問入企、五心服務”活動,及時把政策紅利送到企業。

▲一是實質推進減稅降費。落實好各級一系列減稅降負的政策舉措,包括加大減稅力度、降低社保繳費比例、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等等,形成政策疊加效應。我們已經明確了一批政策“乾貨”,積極向企業讓利。比如企業失業保險費率,我們由1.5%下調到0.5%,僅上半年失業保險費減徵惠及5.8萬家企業,減徵近1億元。職工醫保計劃免收今年12月份費用,預計減收4.3億元。

▲二是大力扶持上市企業。我們針對上市公司股權質押風險較高問題,專門出臺《關於支持上市公司穩健發展的若干意見》,採取了加大信貸支持、拓展融資渠道、聚焦主業發展等八大精準化幫扶舉措,爲企業“雪中送炭”。比如,鼓勵各地與投資機構合作設立各類股債結合的投資基金,市本級規模不低於50億元,專項用於幫助基本面好的上市公司緩解流動性壓力、化解股權質押風險;推動設立融資擔保基金,總規模不低於10億元,爲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提供相應的增信服務。

▲三是有效穩定外貿增長。出臺《關於進一步擴大開放提高對外投資貿易發展水平的若干意見》《關於應對貿易摩擦確保外貿穩定增長的實施意見》,明確了15大政策舉措,從優化外貿環境、轉變外貿方式、提升企業競爭力等入手,全方位穩定外貿。比如,提出要加快外貿結構升級,3年內全市高新技術和機電產品出口比重達65%以上;培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支持推進海外倉、體驗中心和外貿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優化提速出口退稅,平均退稅時間壓縮到3.5天以內;促進貿易便利化,海關窗口實行7×24小時通關服務。

▲四是積極引進金融活水。用好國家級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改革創新試點的政策紅利,拓寬金融對接企業的渠道,更好地用“金融之水”灌溉“實體之田”。與財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股權服務集團有限公司等進行了全面戰略合作,加強對企業債券發放、股改上市、股權增發等的支持力度。全面支持引導市域內30多家金融機構擴大授信額度,降低擔保要求,爲企業提供更加精準、更加貼身、更加有效的服務。

編輯:一舟

校對:逗丁、劍風

審覈:旭敏

來源:新華社、台州新聞APP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