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財魚的學名爲血鸚鵡,因爲身體通紅被大家稱爲發財魚,發財魚也正因爲獨特的外貌而被大家喜歡,在發財魚的養殖過程中,楊準則只要注意七個方面,保證可以把發財魚養殖的健康又漂亮。

一、水質

發財魚對水質的適應力極強,從弱酸性到中性的水質都可良好地存活,但最好是用弱性且硬度較低的水質來飼養。另外,因爲發財魚先天有嘴部癒合的情況(尤其是特A級和A級的發財魚),在引入水流經過鰓部以供呼吸所需的能力上就少了一半。因此,鰓部的呼吸作用成了明顯的“致命傷”!一旦鰓部受傷或是吸取氧氣的過程不順逐,會直接影響發財魚的生理健康。

所以,飼養髮財魚需要更優良的水質和充足的氧氣。尤其是需要降低水中的溶解的養分,避免細菌大量滋生和引起鰓部疾病,維持鰓部細胞能有效地吸引氧氣的能力,相形之下變得相當地重要。爲了改善和穩定水質,飼養缸最好配備生化過濾棉、增氧泵、增氧曝氣設備。

二、換水的重要性

飼養中發現:換新水後鸚鵡很活躍,顏色也比較鮮亮。 血鸚鵡的祖先生長在南美洲,所以其所需的水質條件和一般中南美洲慈鯛無二,需要弱酸性和硬度較低的水質。鰓部的脆弱是此魚先天的缺憾,水質惡劣會首先使鰓部受傷,並直接影響血鸚鵡的生命。 因此,血鸚鵡比其他的魚更需要優良的水質和充足的氧氣。尤其是水質不能太老,所以定期、定量換水也是養好鸚鵡的關鍵。我的經驗是,三天換一次水,一次換水不要超過缸水的四分之一。換水前先擦缸,過濾幾個小時,等水清亮了再換水。鸚鵡比較喜歡新水,這裏說的新水是困好的水。有些飼料會使水發紅或發黃。常換水還可以解決飼料所產生的水的顏色問題,同時, 要準備高效率的過濾系統,使水充分循環,避免細菌大量滋生引起鰓部疾病。

三、溫度

發財魚對溫度相當“敏感”的魚種,重點並不是在於魚體對溫度的適應性相當差,而是因爲在低水溫和水溫變動劇烈的情況下,容易因爲生理的反應而失去鮮豔的體色,更甚者會出現黑色的條紋或是斑紋。

使用加溫器提升水溫在25~28℃的範圍內,便可使魚只呈現亮麗的體色和充滿活力。而在低水溫中生活久的魚只不但健康狀況差得可憐,且容易生病、死亡。每次換水不宜過多,以爲/3~1/4爲合適,換水前後水溫差不宜超過1℃。

四、飼料

發財魚強健狀碩,幾乎什麼都喫,象人工餌料、薄片、顆粒、紅蟲、豐年蝦、水蝨等等。它就象一個垃圾桶一樣,什麼都來者不拒。而且相當貪喫,因此要養活發財魚很容易,要養出體質健壯、體色豔的發財魚卻不是容易的事。

早期的坊間流傳:“血鸚鵡要喫蝦子,體色纔會紅潤!”這觀念是相當正確的。因爲蝦子體內的“蝦紅素”可促進發財魚顯揚體色,若能充分地攝取蝦紅素,發財魚的體色鮮紅欲滴是指日可待的。

但是,現在已經不用這麼麻煩了,許多坊間可獲得發財魚專用飼料中,添加了蝦紅素和“β一類胡蘿蔔素”的飼料,直接投餵就可讓發財魚的體色維持在豔紅色的情況下。

五、環境

你也可能曾經發現,魚剛到你的缸裏的頭幾天會有一些褪色,那是因爲不適應。隨着它們適應能力的增強,會逐漸好起來。所以,不要讓他們受驚嚇,是解決退色問題的又一經驗之談。另外,鸚鵡如果顏色變淺超過三個月,就基本上不會恢復到原來顏色的程度。鸚鵡的另一問題就是老聚在缸的一角,人一過來就亂竄,是由於它們還沒適應新環境。鸚鵡天生膽小、愛扎堆,有時還會脫鱗,一是魚有病了,但很大的可能性是因爲這種魚膽子比較小,愛亂撞造成的。所以飼養中應注意5點:1/可以喂之前先開燈,開燈五分鐘後,等所有魚都適應了,慢慢膽子大了,再餵食。時間長了,形成條件反射,一開燈鸚鵡就會自己過來。2/一天喂一次,形成規律,每次餵食前,魚兒感到飢餓了,他們就不得不出來找食物。 別驚嚇,接近魚缸時,慢一點,魚在缸裏,看到人影就跑,故靠近魚缸前別讓人影晃到魚缸。投餵食物時,在缸前呆一會兒,在其狀態穩定時,輕輕拍一拍缸,訓練一段時間,就好了。

六、混養

許多家庭和公司行號中所佈置的水族箱,喜歡單養一羣發財魚,看一羣健康的發財魚在水族箱中羣泳是一幕壯觀感人的景色。但是,有另一羣人喜歡混養的水族箱。

在混養的魚種選擇上,強烈建議還是選取一些中南美洲的慈鯛來得合適,尤其是一些中大型的慈鯛。因爲發財魚的體型近似三角形且無法合攏的嘴型,使攻擊性降低(僅能衝擊無法撕咬),可以選擇金菠蘿、黑雲一類的魚來搭配,除了有多樣化的體色搭配之外,還能在某種平衡之下,達到和平共存的境界。

七、造景

對於這些體色通紅且顏色單一的魚類來說,水中的造景除了顏色的搭配和避免使用植物爲造景材料之外,還需要考量魚體衝撞的力量,因此造景的堅固性也是必備的。

許多值得一提的造景提供給看官們參考,其一是沉木或是長大的莫絲的沉木,大都擺放在水族箱的正中央,和發財魚的鮮紅色搭配起來,有更強烈的對比效果;其二是以木化石或岩石疊出來的水中造景。常會在水族箱中以單一或是多個石堆的方式擺設,當然,水族箱要夠大才會有較多的選擇和變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