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书香

感悟生活

【视频】

品味书香、品读生活

各位热爱的阅读的朋友们,大家好~

最新一期的悦读会和大家见面了

今天的《悦读会》

我们来阅读

中国一代文学巨匠

茅盾的代表作

《子夜》

《子夜》,原名《夕阳》,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约30万字。茅盾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有些章节分别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月报》上发表过。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且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茅盾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子夜》又名《夕阳》,是茅盾于1932年间创作的长篇小说,《子夜》是茅盾最优秀的社会分析小说。通过对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等人的刻画,展示了30年代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史诗性的再现了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统治阶级重压下的悲剧命运。《子夜》标志着茅盾的创作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成熟阶段,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

当时,国际上发生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帝国主义加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国民党内部矛盾激化,军阀混战。经济侵略与军阀混战破环了农村经济和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民族工商业者又通过投机的公债生意或对工人的剥削来摆脱自身的危机,挽回破产的局势,工人阶级因此奋起反抗,革命形势更加紧急,威胁着国民党反动政权,中国革命正在不断向高潮发展,《子夜》中的矛盾斗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子夜》之所以一发表就引起轰动,关键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吴荪甫这个中国文学史上从未塑造过的民族资本家的人物典型,并以他为中心照亮了30年代整个上海的社会生活,照亮了在这里活动的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的思想、性格、心理和命运,以及他们与历史纠葛的方方面。

吴荪甫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资产阶级形象中出现得最早、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茅盾在人物塑造中,关注的不是人物的性格、命运、精神状态等,而是他们所体现的时代特色,是时代、阶级和政治思想斗争在人物身上所铭刻的烙印,是他们所具有的社会意识形态性。他笔下的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这种强烈的时代色彩,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是茅盾创造人物的根本原则。

本期的《悦读会》

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

在下期的节目中

我们接着给您介绍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

欢迎您到时收看!

播出时间

周六、日晚19:37、22:00

次日中午12:00

编辑:张晨

主编:汤晓冬 吴艳芬 审阅:杨焱辉

监制:蔺鸿波 总监制:崔思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