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旅游拉动经济的13朝古都西安,素有东兵马俑,西阿房宫之说。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当年如此壮阔瑰丽的秦阿房宫,而今位置何处,遗踪安在?

车出西安城西行约20分钟,便到了秦阿房宫遗址所在地。站在田野一处土塬上,记者抬眼望去,但见四处渺茫无边,除了土塬周围枯黄的灌木和野草,稍远一点,则是由冬日麦田渲染出的一片淡淡碧绿。

这是位于西安市城西13公里处的一片平原,村庄的名字还透露着古意:“聚驾庄”。以此为中心,方圆11.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是当年闻名于世的阿房宫遗址之所在。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阿房宫是秦朝拟建的政令中心。《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四月,二世还至咸阳,曰:“先帝为咸阳朝廷小,故营阿房宫。为室堂未就,会上崩,罢其作者,复土郦山。郦山事大毕,今释阿房宫弗就,则是章先帝举事过也。”复作阿房宫。

由此可见,秦始皇建阿房宫的原因是因都城咸阳的秦宫室太狭小,不足以展现他君临天下的威仪。始皇帝曾说:“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丰镐之地即今天的阿房宫遗址附近)始皇帝因此在原为上林苑所在的渭河之南、皂河之西建造规模庞大的宫殿群落,殿的周围修了庞大的阁道群,一直向北跨越渭河,要与旧的咸阳宫殿群相

连接。

《史记》云:“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完人,下可建五丈旗。周弛为阁道,自殿下直指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阕。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

后世杜牧的“覆压300余里,隔离天日”的说法虽有夸张,却说尽了阿房宫工程的庞大浩瀚。为了建造这座都城般的宫殿,秦始皇役使了70万囚徒。但庞大的阿房宫尚没有建成,梦想长生不老的始皇帝便驾崩了,工役们随即被驱赶到临潼,为秦始皇建造秦陵。秦陵建造完工之后,为了不让世人评说始皇帝好大喜功,举事太过,秦二世重新开始建造阿房宫。可惜秦二世即位第二年,陈胜吴广起义,烽火连绵。公元前210年,项羽、刘邦等直驱关中,进入咸阳,灭了秦朝。

阿房宫遂成了秦王朝一个没有完成的美梦,并在战乱中衰毁,成为千古凭吊之地。800年后,唐代大诗人杜牧作《阿房宫赋》,在以极为华丽的辞藻铺陈了阿房宫的宏伟、瑰丽、雄奇之后,以“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八字,为阿房宫的最终命运做了交代。无论这是有史实依据的感喟,还是诗人感叹兴亡变迁的遐想,这八个字深深印在了中国人的记忆里。

然而,2000年后的这次阿房宫考古,百万只探杆,却在无意中将千百年来人们关于阿房宫毁灭的传说一举打破。

科考发现石破天惊

早在2002年10月,考古队对阿房宫前殿遗址20万平米的地方进行了勘探,并试挖掘1000多平方米,基本搞清了阿房宫前殿的基本范围和结构。前殿夯土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4米,最高处达12米,整个范围是52万平方米。这比天安门广场还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夯土地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阿房宫考古队领队李毓芳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考古队成立后,首先对阿房宫的核心建筑——前殿遗址进行了考古工作。当时调查了一个多月,“我发现不像原来秦都咸阳故城考古时发现了大量的火烧痕迹,当时就有疑问,阿房宫是不是没有被烧,不过只是自己留了心眼,没有告诉别人,而且随后花了一年多时间来证明这个推断。”

结果最后的考古结论证明:阿房宫前殿确实未见任何火烧痕迹。主要论据是:

其一,考古发掘中,到目前为止,发现一般地层自上而下为耕土层、扰土层、汉代堆积层、夯土台基夯土或为耕土层、扰土层、晚期堆积层、夯土台基夯土。

其二,考古发掘中,汉代堆积层内出土了不少秦代板瓦片、筒瓦片,但是目前还未发现秦代宫殿建筑中最常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之一——瓦当及其残块。

其三,考古勘探和发掘中未发现阿房宫前殿被大火焚烧的痕迹。

“发掘前,考虑到阿房宫被毁于一炬的说法,我们曾希望能发现红烧土,但经过钻探,一点红焦土都没看到。”孙福喜也这样告诉记者。发掘采取的方式是很先进的,在20多万平米的范围内,考古队员每平方米打下5个探杆,探眼打到原来台基的夯土地面,却没有一点红焦土的痕迹。综上所述,所以考古队于是作出了“项羽没烧阿房宫”的结论。

此次的考古结果,推翻了千载流传不衰的说法:“楚霸王项羽火烧阿房宫”。从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和争议。此论一出,众皆哗然,有人认为仅凭此发现,就证明阿房宫没被烧为时过早;更有人质疑这种说法过于轻率,认为轻易地将已经传承了数千年的史说翻案,是极为浮躁的,缺乏理性精神的态度,等等。

诗人想象遗患后世

《史记》云:“居数日,项羽引兵西途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2000多年以来,《阿房宫赋》里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是人们想象阿房宫最后命运时的凭据。而《史记》中的一些说法,也对世人产生了一定的误导作用。

“可司马迁并未明确说过项羽烧了阿房宫啊!”考古队员孙福喜翻开《史记》给记者看,史记中只说项羽烧秦宫室,火3月不灭,可没说项羽烧的就是阿房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所长刘庆柱也对记者表示,“史记并没有说项羽烧了阿房宫,只是说烧了‘秦宫室’,而且考古已经发现烧的‘秦宫室’是秦咸阳宫。杜牧的《阿房宫赋》说项羽火烧阿房宫,事实上反映了杜牧的历史观。杜牧是唐朝大诗人,《阿房宫赋》作为文学作品,是允许有浪漫主义想象的。他是拿历史说事。历史文献是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

孙福喜说,历代史传中除了《史记》外,关于阿房宫的记载还见于《三辅黄图》、《水经注·渭水》、《汉书·贾山传》等,但其中都只是说到了阿房宫的大小,并没有关于项羽烧阿房宫的记载。所以完全可以认定项羽烧阿房宫只是一个假设,诗人的想象被我们当成了现实。

重重迷雾待澄清

对于此次考古结果,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并未能论证什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曹大为就认为:“没有找到火烧的证据并不能说明什么,阿房宫毁于那段时期的战火是确定无疑的事情,而且被火烧的可能性很大。不过是很多人有意无意地把账记到了项羽头上。”

曹大为说,“我们看到的历史,都是物化的,在文物中凝聚了历史信息和人文信息。后人所确认的历史,绝大多数是经过史学家采信而编纂的历史。在当时没有掌握全面信息的情况下,史学家很难描述出完全的真相。即使是《史记》,司马迁绘声绘色描述的鸿门宴场景,只能是根据历代相传的口述整理而来。”

看来,历史就是一个不断考证、不断接近真实的过程。历史上翻案的文章很多,有些是推论,有些是根据零星记载,但关于阿房宫,没有流传下来的记载,于是大家习惯性地接受了这样的传说。事实到底是怎样的,也许还需假以时日,以更有力的证据来进一步论证。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