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這次儀式上,王崑崙故居被確定爲民革黨史教育基地並掛牌。4月3日、4月4日,清明節前夕,民革黨史教育基地揭牌儀式分別在四川的熊克武故居和劉文輝舊居陳列館舉行。

【盤點】15個民革黨史教育基地,你知道幾個?

在民主黨派自身建設中,思想政治建設始終是核心。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既要拓展內容渠道,也要豐富方式方法。以黨史教育基地爲載體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是民革中央多年來堅持的做法。

4月3日、4月4日,清明節前夕,民革黨史教育基地揭牌儀式分別在四川的熊克武故居和劉文輝舊居陳列館舉行。這已經是第14個、第15個民革黨史教育基地。

自2011年以來,民革中央已先後在河北、上海、安徽、廣東、江蘇、廣西、甘肅、河南、湖南、福建等地設立了15個黨史教育基地,成爲加強民革黨史、民革優良傳統教育的平臺和強化思想政治建設的抓手。

15個民革黨史教育基地位於哪裏,建設情況又如何?今天,團結君就帶您一睹它們的風采。

01

保定軍校

【盤點】15個民革黨史教育基地,你知道幾個?

掛牌時間:2011年9月19日

2011年9月19日,紀念辛亥革命一百週年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黨史教育基地”揭牌儀式在河北省保定軍校紀念館舉行。這是民革中央第一個掛牌的黨史教育基地。

爲什麼保定軍校成爲民革黨史教育基地?那是因爲民革與保定軍校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民革創始人、民革中央第一屆主席李濟深就曾在該校學習並留校任教;

民革中央副主席裴昌會先後在保定軍校第八期、陸軍大學特六期畢業;

民革前輩、著名抗日將領蔣光鼐也曾在保定軍校深造。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簡稱保定軍校,創建於1902年,停辦於1923年,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規陸軍軍校,校址在河北保定市,前身爲清朝北洋速成武備學堂、北洋陸軍速成學堂,陸軍軍官學堂。民國後改稱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校的最初負責人是馮國璋,當時稱總辦(即校長),1906年,改由段祺瑞接任。其後,軍事專家蔣百里、第二次直皖戰爭中任皖軍總指揮的曲同豐等都先後擔任過校長。

若從民國元年(1912年)算起,保定軍校辦過九期,畢業生有6000餘人。若從北洋武備學堂算起,保定軍校訓練了近1萬名軍官,其中1600多人獲得將軍頭銜。這些人遍佈當時的軍界和政界,在中國近代的政治舞臺上發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003年10月,保定軍校紀念館正式開館;2006年5月,被國務院批准成爲“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2月2日,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

02

朱學範故居

【盤點】15個民革黨史教育基地,你知道幾個?

掛牌時間:2011年10月18日

2011年10月18日,民革黨史教育基地在上海楓涇鎮朱學範故居揭牌。

朱學範是我國傑出的愛國民主戰士和政治活動家。浙江嘉善楓涇人(今上海金山楓涇人), 中國工會領導人,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第七屆中央主席、第八屆名譽主席。1996年1月7日逝世於北京。

位於楓涇鎮新街11號的朱學範故居是一幢清末建築,朱學範在此度過童年。2005年,朱學範生平陳列館在此故居基礎上修復落成。在陳列館裏,分列“朱學範的童年、青年”“投身大革命的浪潮”“爭取民主和平鬥爭”“參與籌建新中國”及“壯麗的晚年”等10個板塊,介紹了朱學範光輝而不平凡的一生。

(溫馨提示:上海楓涇古鎮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發佈通知,由於朱學範故居舊館翻建、重新布展,故從2018年8月22日起閉館,開館日期再行通知)

03

王崑崙故居

【盤點】15個民革黨史教育基地,你知道幾個?

掛牌時間:2011年10月21日

2011年10月21日,王崑崙故居修繕開放暨塑像落成儀式在無錫舉行。在這次儀式上,王崑崙故居被確定爲民革黨史教育基地並掛牌。

王崑崙,江蘇無錫人,1922年參加國民黨,1926年任黃埔軍校潮州分校政治教官,曾參加北伐戰爭。曾任國民政府立法委員,國民黨候補中央執行委員,爲爭取國民黨上層人士做了大量工作。1949年,王崑崙加入民革,任民革第五、六屆中央主席。

王崑崙的故居本在無錫舊城區內的姚寶巷,是他父親王心如所建的一幢獨門獨院的小洋樓。因該樓早已被房管部門租給了幾家居民居住了,一時難以讓出、恢復原狀,1985年王崑崙逝世後,無錫市政府決定舍難就易,將無錫市黿頭渚公園內原王家“太湖別墅”中王崑崙青少年時期經常居住、讀書並進行革命活動的“七十二峯山館”,闢爲他的故居。這座建築面闊六間,佔地一百餘平方米,仿歇山式,三面環廊,南對萬頃太湖,北有翠柏掩映,環境清靜幽雅。“七十二峯山館”橫匾是由國民黨元老胡漢民親筆題寫。門廳正中的紫紅色絲絨天幕前有一尊青銅色的王崑崙半身塑像。故居內現舉辦了《王崑崙生平事蹟展覽》,供遊人參觀瞻仰。“王崑崙故居”由時任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親筆題名。

近年來,王崑崙故居作爲民革黨史教育基地發揮了應有的作用,接待各地民革組織參觀學習百餘次、數千人。

04

李濟深故居

【盤點】15個民革黨史教育基地,你知道幾個?

掛牌時間:2011年11月3日

2011年11月3日,李濟深故居——民革黨史教育基地揭牌儀式在位於廣西蒼梧縣大坡鎮料神村的李濟深故居舉行。

李濟深(1885—1959),字任潮,原名李濟琛。廣西梧州人 ,黃埔軍校副校長,原國民黨高級將領,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要創始人、領導人之一。早年畢業於北京陸軍大學,曾留學日本,歷任粵軍第一師參謀長、師長,西江善後督辦、黃埔軍校教練部主任。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北伐戰爭期間,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廣東省政府主席、國民革命軍第八路總指揮,留守廣州。1927年曾參與蔣介石的反共活動。1933年聯合十九路軍蔡廷鍇等在福建組織反蔣抗日的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一致抗日的號召,反對國民黨政府反共政策。

1948年就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後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59年10月9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4歲。

李濟深故居位於廣西梧州市蒼梧縣龍圩區大坡鎮料神村,距梧州市區40多公里,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李濟深誕生在這裏。李濟深故居是一處融中西方建築藝術風格於一體的大宅院。1995年12月,經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李濟深故居被命名爲廣西壯族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李濟深故居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05

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

【盤點】15個民革黨史教育基地,你知道幾個?

掛牌時間:2012年7月19日

2012年7月19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黨史教育基地揭牌儀式在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的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舉行。

何香凝(1878—1972),原名諫,又名瑞諫,號雙清樓主,民革主要創始人之一,歷任民革第一屆中央常委,第二、三屆中央副主席,第四屆中央主席。

何香凝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著名的國民黨左派,婦女運動的領袖,畫壇傑出的美術家。她早年追隨孫中山,是同盟會的第一位女會員;她堅持孫中山的三大政策,真誠地同中國共產黨合作;她發動婦女參加革命,爲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做出了卓越貢獻;她把藝術創作與革命活動緊密聯繫,她的作品中充滿鬥爭激情、浩然正氣。

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坐落在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校內。該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國民黨中央爲紀念廖仲愷先生愛護農工的意願而決定創辦的,何香凝先生擔首任校長達15年。

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由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王震同志提議,經中共中央書記處批准設立。1982年8月30日正式開館,葉劍英元帥題寫館名。1984年5月,聘請廖仲愷、何香凝之女廖夢醒擔任名譽館長。現館址爲原仲愷農工學校辦事處舊址,是一座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落成於1928年,1982年10月12日被廣東省政府列爲“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0月,紀念館被列爲“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0年11月,被列爲“廣東省統一戰線基地”。

06

朱蘊山紀念館

【盤點】15個民革黨史教育基地,你知道幾個?

掛牌時間:2013年7月18日

2013年7月18日,朱蘊山紀念館開館暨民革黨史教育基地揭牌儀式在安徽六安市金安區東河口鎮舉行。

朱蘊山(1887—1981),安徽六安人,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傑出的愛國民主人士,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革命的堅強戰士,參與籌建農工黨,是民革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政務院人民監察委員會委員,民革第二至四屆中央常委、第五屆中央主席,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是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常委。

1887年,朱蘊山出生於東河口鎮嵩嶚巖村。由於地處偏僻、年久失修,朱蘊山先生故居已不復存在。1987年起,東河口鎮就開始着手恢復重建的有關工作。1995年起,東河口鎮着手籌建“朱蘊山公園”,收集了有關朱蘊山的史料10萬多字,照片30多張,文獻文物100餘件,出資協助市政協文史委出版了約50萬字的《朱蘊山傳》,編寫了朱蘊山之父——太平天國天官丞相朱明升和朱蘊山的文史資料10多篇,將1997年修建的一座七層古典式觀光塔設爲朱蘊山紀念塔,張勁夫爲紀念塔親筆題字。

2013年7月,朱蘊山紀念館系列建築完成施工。現館藏有朱蘊老生前所用、手跡、專著和相關史料、傳記等。

07

鄧寶珊將軍紀念館

【盤點】15個民革黨史教育基地,你知道幾個?

掛牌時間:2015年7月14日

2015年7月14日,民革黨史教育基地揭牌儀式在甘肅天水市鄧寶珊將軍紀念館舉行。

鄧寶珊(1894-1968) ,甘肅天水人,原名鄧瑜。鄧寶珊是縱橫西北幾十年的的智囊人物,早年參加中國同盟會,辛亥革命時,曾參加新疆伊犁起義。1924年任國民二軍師長。後代理甘肅省主席。1932年起,任西安綏靖公署駐甘行署主任、新一軍軍長等職。抗日戰爭期間,任第二十一軍團軍團長、晉陝綏邊區總司令,多次到延安與共產黨領導人會晤,贊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1948年8月,任華北“剿總”副總司令,年底代表傅作義同人民解放軍代表談判,達成和平解放北平(今北京)協議。新中國成立後,鄧寶珊受中共中央、毛主席的派遣,回到甘肅工作,先後任甘肅省人民政府主席、省長;曾任全國政協第一屆委員會委員,第三、四屆委員會常委,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1956年,當選民革中央副主席。

鄧寶珊將軍紀念館位於天水市秦州區城南五里處的慧音山巔,坐南面北,東側爲風景秀美的南郭寺景區,爲一進二院式仿古建築風格。1994年11月開工建設,原規劃面積12畝,建成主紀念亭一座7間,建築面積277平方米,並完成了周圍部分配套設施建設。2009年,天水市委、市政府將鄧寶珊將軍紀念館二期工程確定爲全市重點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建設總面積20畝,主要建成了遊廊、紀念亭、山門及廂房、照壁、四合院、遊客中心、文化交流中心等。2012年6月20日正式開館並對外免費開放。

08

鄧家花園

【盤點】15個民革黨史教育基地,你知道幾個?

掛牌時間:2015年7月16日

2015年7月16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黨史教育基地掛牌儀式在甘肅省蘭州市鄧家花園舉行。

鄧家花園(簡稱鄧園)位於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廣武門后街4號,佔地27畝。鄧園是我國著名愛國將領鄧寶珊將軍的故居,屬於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22年甘肅督軍張廣建的副官韓仰魯購置清代先農壇,建仰園。1933年,西安綏靖公署駐甘肅行署主任鄧寶珊先生購置了仰園。1941年,鄧夫人崔錦琴及子女在日軍飛機的轟炸中罹難,葬於園內,于右任改題“慈愛園”。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爲甘肅省省長鄧寶珊辦公兼居住的地方。20世紀六十年代初,鄧寶珊表示要將花園獻給國家,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和省委第一書記汪鋒婉勸他繼續住在這裏。“文革”中慈愛園被沒收。1978年,國家又將慈愛園退還給鄧寶珊子女。1982年,鄧寶珊先生的子女鄧惠霖等又將慈愛園捐獻給國家。1985年由甘肅省人民政府投資修繕後,改爲鄧家花園。

09

張鈁故居

【盤點】15個民革黨史教育基地,你知道幾個?

掛牌時間:2015年9月16日

2015年9月16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黨史教育基地揭牌儀式在河南省新安縣張鈁故居舉行。

張鈁是著名的愛國起義將領,是中國共產黨忠實的朋友,是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辛亥革命元老、民革前輩之一。張鈁是河南新安人,少年時期受孫中山先生的影響,棄文從武,立志共和。

張鈁故居包括張鈁紀念館和千唐志齋兩部分,由千唐志齋博物館負責管理。張鈁紀念館坐落在新安縣鐵門鎮西后街路北,與千唐志齋一路相隔。張鈁故居始建於1917年,佔地42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坐北朝南,規模龐大,房舍絕大多數爲磚木結構,基本保持着明清時期北方傳統民居的建築風格,特別是主體部分,爲三進的四合院連環結構,佈局嚴謹,錯落有致;但有別於傳統的,是它的門窗和內部裝修,其採用的是西式風格,尤其是大量採用了在當時需要進口的水泥、玻璃等建材,使得整座宅院呈現出中西結合的典型特色。是河南古建築羣中獨具特色的民國初期民居建築羣。

張鈁紀念館內陳列以張鈁先生生平事蹟爲主線,展示張鈁先生追求真理、堅持正義、樂善賑災、興學育人的一生,教育我們應當學習張鈁先生赤誠愛國的高風亮節,堅決走社會主義道路的革命精神,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把握時代脈搏,團結包括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在內的各界人士同心協力、振興中華,爲實現祖國統一做出貢獻。

張鈁先生紀念館陳列分爲五個部分:第一、張鈁紀念館主展廳;第二、張鈁先生起居室;第三、張鈁先生重要事蹟展示;第四、張鈁先生和康有爲;第五、張鈁先生和于右任。

10

程潛公館

【盤點】15個民革黨史教育基地,你知道幾個?

掛牌時間:2017年5月15日

2017年5月15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黨史教育基地授牌儀式在長沙市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陳列館(程潛公館)舉行。

程潛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愛國將領,是中國共產黨忠實的朋友,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民革的卓越領導人,也是湖南和平解放的直接推動者,他領銜的湖南和平起義,使湖南人民免於戰禍,義名昭著。在新中國成立後,程潛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湖南省省長、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職,爲新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爲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作出了重要貢獻。

位於長沙市白果園巷的程潛公館是湖南和平解放珍貴的歷史見證,已被列爲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民革湖南省委會建言推動了程潛公館的修繕,促成在原址上建成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陳列館。陳列館第一層爲《湖南和平起義歷史陳列》,第二層爲《程潛生平業跡陳列》,展品包括程潛將軍生前遺留下來的200餘件文獻和物品等一批珍貴文物。

11

柳亞子紀念館

【盤點】15個民革黨史教育基地,你知道幾個?

掛牌時間:2017年5月20日

2017年5月20日,柳亞子生平事蹟研討會暨民革前輩紀念場館聯誼會第六次年會在江蘇蘇州市吳江區舉行,會議期間,民革中央在柳亞子紀念館舉行了民革黨史教育基地揭牌儀式。

柳亞子是忠貞的愛國主義者、傑出的革命詩人、民革的創始人,被毛澤東尊稱爲“人中麟鳳”。

柳亞子紀念館坐落在江南歷史文化名鎮——黎裏古鎮上。黎裏古鎮處於江浙滬交界處,分湖側畔,即是柳亞子詩中所提到的“安得南征馳捷報,分湖便是子陵灘”中的分湖。

紀念館原系清代乾隆時期工部尚書周元理的私邸,宅名“賜福堂”,又名“十福廳”。 1922-1927年,柳亞子曾在此居住。1980年5月,賜福堂以名人故居——柳亞子故居列爲吳江縣首批文保單位。1982年3月25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公佈柳亞子故居爲江蘇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9月,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撥款1萬元維修經費。隨後,對柳亞子故居的一、二、三進行全面整修。

1983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承志爲柳亞子故居題寫門楣橫匾“柳亞子先生故居”。6月15日,爲紀念柳亞子先生逝世25週年,柳亞子故居舉行揭幕儀式。此後,柳亞子故居對外開放。1987年5月4日,中共江蘇省委辦公廳(1987)17號文件同意在柳亞子故居的基礎上建立柳亞子紀念館。6月1日,新落成的紀念館以“柳亞子革命一生”、“南社紀念陳列”、“紀念柳亞子誕辰100週年部分書畫展覽”三大專題正式對外開放,接待國內外各界人士瞻仰參觀。

1997年,柳亞子紀念館接受姚婉雛後代捐贈的姚婉雛藏品182件。2003年,接受柳無忌先生約500多件的遺物。2004年,則接受了柳無非女士北京的遺物。這些文物,充實了柳亞子紀念館的館藏。

2006年6月,柳亞子紀念館以“賜福堂”和“柳亞子舊居”的名義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2

蔡廷鍇故居

【盤點】15個民革黨史教育基地,你知道幾個?

掛牌時間:2017年11月21日

2017年11月21日,民革黨史教育基地揭牌儀式在廣東省雲浮市羅定蔡廷鍇故居舉行。

蔡廷鍇是著名的抗日將領、愛國民主人士,民革卓越的創始人和領導人。1892年出生於廣東雲浮市羅定市羅鏡鎮龍巖鄉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在1932年震動中外的“一·二八”淞滬抗戰中,他統率十九路軍與日本侵略軍激戰33天,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掀起了全民抗日的高潮。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任民革第一、二屆中央常委,第三、四屆中央副主席。

蔡廷鍇故居建於民國初年,是一座磚瓦木結構、青磚包泥磚的典型粵西風格農家大屋。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故居進行了多次修繕。l991年底,省、市、縣三級人民政府聯合撥款修葺了故居主屋;2007年,羅定市先後投入資金近100萬元,恢復了故居門前的池塘、新建了近2000平方米的停車場、翻新了部分展覽圖片、徵集了文物一批、建設了以將軍策馬造型的大型雕像,並完善了相關旅遊服務配套設施。2014年又投入近40萬元用於維修進出故居的公路,維護故居瓦面和牆體、鋪設綠植、更新故居內各解說展板等。

13

陳紹寬故居

【盤點】15個民革黨史教育基地,你知道幾個?

掛牌時間:2017年12月9日

2017年12月9日,民革黨史教育基地揭牌儀式在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臚雷村陳紹寬故居舉行。

陳紹寬(1889-1969),出生於福州城門鎮臚雷村,曾任民國海軍部部長、海軍總司令和海軍一級上將,著名愛國將領,民革領導人之一。抗戰期間,他指揮了中國戰場規模最大也是最爲慘烈的海空大戰——江陰海空戰和抗日佈雷戰等,戰功卓著。1945年5月,陳紹寬赴美國參加聯合國大會,參與制訂《聯合國憲章》。新中國成立後,陳紹寬曾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等職務。

陳紹寬故居位於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臚雷村,現福州火車南站西側站前路,距福州市中心16公里,建於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1946年,陳紹寬解甲歸榕,居住於此,直到1969年去世,在這裏前後生活多年。1991年被列爲“福州市名人故居”,2014年被列爲福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1月正式升格爲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經過多次修繕,陳紹寬故居於2017年5月1日布展完畢,正式對外開放。

陳紹寬故居現闢爲陳紹寬生平展。陳列物品既有陳紹寬解放前參與海軍建設、參與抗日戰爭的珍貴史料,也有解放後投身新中國建設、投身多黨合作事業的資料照片,得到衆多海軍界人士的重視,不少臺灣海軍將領也曾來故居瞻仰。

14

熊克武故居

【盤點】15個民革黨史教育基地,你知道幾個?

掛牌時間:2019年4月3日

4月3日,民革黨史教育基地揭牌儀式在四川省樂山市熊克武故居舉行。

熊克武是著名的愛國主義人士,民革卓越領導人之一,孫中山先生的忠誠追隨者。四川省樂山市熊克武故居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熊克武曾經生活和工作過的地方,是紀念熊克武的重要場所。

熊克武故居建於1922年,201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先後被列爲樂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民革前輩故居及紀念場館,目前正積極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今年1月,熊克武故居被列爲全國第14個民革黨史教育基地,是四川首家命名基地。

故居內設有“熊克武先生生平事蹟陳列館”,展出了熊克武先生簡歷、組織四川反清起義、在黃花崗之役中衝鋒陷陣、在護國護法之役中勇立戰功、團結四川各派共赴國難、識大體顧大局爲建設新中國而奮鬥等生平事蹟和熊克武先生《致毛主席的信》、《致劉伯承的信》等文獻資料。

15

劉文輝舊居陳列館

【盤點】15個民革黨史教育基地,你知道幾個?

掛牌時間:2019年4月4日

4月4日,民革黨史教育基地揭牌儀式在四川省成都市劉文輝舊居陳列館舉行。

劉文輝是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民革重要領導人之一,曾獲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一級解放勳章。四川省成都市劉文輝舊居陳列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劉文輝曾經生活和工作過的地方,是紀念劉文輝的重要場所。

劉文輝舊居始建於1938年,於1942年竣工,佔地40餘畝,佔地總面積23822平方米,建築面積8626平方米,天井27個,房屋200間,是由兩個大門組成的連體公館,各有三進院落和花園、網球場等,還有望月亭、戲臺、金庫等,既有封建豪門府邸的特點,又兼取西方城堡建築的某些形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建築風格,是四川西部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式的近現代建築。

這15個民革黨史教育基地,您去過哪幾個?參觀學習後有哪些體會?歡迎和我們分享!

【盤點】15個民革黨史教育基地,你知道幾個?

作者 _ 團結君

本期編輯 _ 洪晗婷

歡迎分享,留言交流。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