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40年世界盃記憶

法國隊球員德尚在1998年法國世界盃足球賽頒獎儀式上舉起冠軍獎盃(1998年7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鄭 宣攝

2018年7月15日,法國隊球員格列茲曼(右)在頒獎儀式上親吻大力神杯。這是法國隊繼1998年後再奪世界盃冠軍。

新華社記者 吳 壯攝

俄羅斯世界盃日前落幕,四年一屆的世界盃,有冷門也有熱點,有驚喜也有遺憾,有初生牛犢也有老將遲暮,讓人生氣跳腳,又會感動落淚,或是開心期待,這正是魅力所在。

算起來,大多數中國球迷的世界盃記憶,和改革開放同步。1978年,中央電視臺第一次轉播世界盃,至今已有40個年頭。網友說,世界盃就像年輪,記憶以4年爲單位,一圈一圈不斷生長。

1978年:“黑白盒子”裏的世界盃

“1978年阿根廷世界盃,我在康定生活,剛滿七歲,上小學一年級……我對這一屆世界盃的模糊記憶主要來自於廣播。家裏有一臺紅燈牌臺式電子管收音機,記得我和父親一起收聽了決賽。”

這是網友“龔師傅”對於1978年阿根廷世界盃的回憶。儘管當時足球轉播已經進入彩色時代,但是在中國,還有很多人像“龔師傅”一樣是從收音機中收聽到世界盃的。

對於那些能看到電視的中國人,大多也是在黑白電視機上,見證了那次“潘帕斯雄鷹”和“鬱金香”的初見。網友“我的夢727”在博客裏回憶說:“父親住的裏間僅有6平方米,看的是9英寸黑白電視,當時只轉播了3、4名和冠亞軍的兩場比賽。”

央視前解說員韓喬生還記得,當阿根廷隊奪冠以後,整個河牀體育場白色紙片飛舞,像漫天的雪花一樣。“我印象中視覺衝擊太深了!在那個很小的黑白電視的盒子裏面,我看到隊員在跑動,肯佩斯一頭長髮飄逸。”他不禁感嘆,“足球這項運動太迷人了!”

今年,央視推出短視頻,回顧40年的世界盃片段,僅央視體育頻道微博賬號下的播放量就達到數十萬。在那段黑白往事裏,宋世雄標誌性的聲音格外親切。

“中國之聲”微信公衆號的“世界盃·歲月刻度”欄目透露了更多細節。當時央視派出一個六人小組來完成這項任務:兩位導演,兩位工程技術人員,一位解說顧問,一位解說員。他們通過剪報等方法收集信息,把照片剪下來一個一個認臉,力求給觀衆傳達準確。就是在香港的一個酒店房間裏,宋世雄用央視“借”來的國際廣播衛星公共信號,讓中國觀衆第一次感受了世界盃的魅力。

隨着經濟的發展,電視逐漸普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瞭解並喜愛上世界盃。據網易體育“光陰的故事”欄目報道,後來央視在1982年西班牙世界盃上一口氣轉播了22場比賽,不過除了決賽是直播,其他比賽都是錄播。轉播中心同樣設在香港,宋世雄每天夜裏對着比賽錄製解說,上午再把賽況製成專題片,中午準時把帶子送去香港啓德機場,運往北京,然後全國播放。

2002年:有中國隊的世界盃

今年俄羅斯世界盃以法國隊奪冠結束,很多網友不禁想到,從1998年到2018年“高盧雄雞”再次登頂,如果20年是一個輪迴,那麼同樣將在亞洲舉辦的2022年世界盃值得期待。

回首2002年的韓日世界盃,這在世界盃歷史上絕對是特殊的一屆。它是新世紀的第一次世界盃,是第一次在亞洲舉辦的世界盃,也是第一次由兩個國家共同舉辦的世界盃。對於中國人來說,這不僅僅是第一次不需要熬夜看球的世界盃,中國隊的出線更使它足夠特殊。有人因此更加關注世界盃,也有人從此開始球迷生涯。直至今日,人們還在各種場合回憶當年。

網友“阿諾史的媽”說:“對世界盃的記憶停留在2002年,守着出租屋那臺十幾英寸的小彩電,那是我第一次正兒八經地看球賽並且能叫得出幾位巨星的名字。”網友“此陸非彼路鹿露”印象中:“2002年世界盃,記得最清楚的是教數學的張老師一進教室就和我們說,這幾道題我趕快講,你們好好聽,別耽誤了中國隊首秀。”有網友在國外留學仍關心比賽進展,有網友已開始通過線上視頻觀看世界盃。

《體壇週報》副總編輯吳翰回憶,2002年,中國隊出線當天,《體壇週報》特刊賣出500萬份,“機器不停地印”。網友“拉菲是隻小泰迪”曬出了父親收藏的2002年世界盃的一張32強報紙彩頁,感嘆這是“一代人的記憶”。只見在各國球迷的面部特寫中,一位頭戴“中國必勝”條幅的中國球迷聲嘶力竭喝彩的表情,被永遠地定格在了那張16年前的報紙上。

雖然當年世界盃上中國隊一場未勝,一分未得,一球未進,中國足球運動員在綠茵場上用力拼搏、揮灑汗水的臉龐,還是被廣大觀衆所牢記。一段記錄中國隊踢進2002年世界盃的視頻今天仍是網絡上傳播的熱門視頻,被多家媒體轉發,被衆多網友重溫。

比賽之外,那一年,奧克斯成爲家喻戶曉的品牌。這家家電企業聘請時任中國足球教練米盧擔任形象代言人,並在央視投放廣告,體育營銷逐漸受到企業重視。越來越多中國企業成爲世界盃周邊產品的代工企業,甚至後來發展爲正式授權商,中國與世界盃、與世界的關聯在這一進程中逐漸加深。

2018年:現場感受的世界盃

光陰荏苒,40年前只是從收音機中收聽世界盃的網友“龔師傅”今年已經到莫斯科和聖彼得堡遊玩,現場感受世界盃氛圍。央廣網的報道顯示,相比上一屆巴西世界盃,今年赴俄羅斯的中國遊客人數增加了10倍以上。根據球票銷售、跟團旅遊、航班運力等情況,預計有超過10萬中國遊客赴俄旅遊、觀賽,在俄羅斯世界入境遊客中排名第一。

吳翰說,以前覺得看世界盃遙不可及,某個記者去了現場會很羨慕。而現在,中國球迷的腳步能到達任何一個體育場。他們在社交網絡上分享自己在現場觀看世界盃比賽的照片,與世界各地的朋友們線上交流。

在國內,中國人觀看世界盃的載體由黑白電視變爲彩色電視又轉到手機屏幕。中國新聞網發佈的報道顯示,有69%手機網民關注世界盃,2018年世界盃已進入移動直播時代。同時,VR、AR技術及投影儀使得觀看效果大大提升。

截至7月12日,央視世界盃相關內容在自有平臺的觀衆總觸達高達278.49億人次。其中在新媒體端(互聯網平臺的視頻直播、點播與微信、微博平臺閱讀量),央視世界盃賽事轉播與相關報道的總觸達次數爲169.26億次。新浪微博的數據則顯示,小組賽期間,世界盃相關視頻在微博上的播放總量達到72.7億,平均每天的播放量超過5億。

央視當年的6人小組變成超過了140人、全媒體覆蓋的前方報道團隊,媒體人也不再通過剪報來認清球員的臉,他們開始揭祕世界盃上的“黑科技”,或是盤點世界盃上中國企業的身影。

2010年的南非世界盃,英利用中文將中國品牌呈現在世界盃賽場,在此之前,人們印象中都是諸如Canon、MasterCard、PHILIPS等英文企業標識。而今年,中國的萬達、蒙牛等強勢刷屏。《從製造到品牌,中國與世界盃四十年》,這篇被多家網站轉載的新華社報道,管窺了中國企業樹立品牌、走向智造的歷程。

四年一屆的世界盃,一期一會,就像一把尺子,成爲人生的刻度。

正如網友“錦繡江山”所說:“世界盃,四年一次,也濃縮了我的青春年華。”

2018俄羅斯世界盃已完美落下帷幕,中國人關於世界盃的綠蔭記憶卻不會停息,還將繼續一圈圈書寫下去。

葉 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