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有意思的靈魂

不管人或地方

總會帶一點憂鬱氣質

夕陽下,伊佐拉老鎮裏的小巷。

夏季來斯洛文尼亞聽爵士,秋季來採蘑菇

文、圖/張璐詩

本文首發於總第860期《中國新聞週刊》

算上這一次,這是我第四次來斯洛文尼亞了。

集意大利、奧地利、匈牙利和克羅地亞等鄰國元素於一身的斯洛文尼亞,直到1848年才建國,1991年才獨立。從被奧匈帝國、意大利統治,到歸屬於南斯拉夫,到最終獨立,這個小國先後經歷的紛繁文化身份,對喜歡探索歷史的旅行者來說,是一種不可抗拒的誘惑。

上一次去斯洛文尼亞是去年初秋,去的是沿海小鎮依佐拉。從首都盧布爾雅那到依佐拉,車程約一個小時。

初秋冷得早,但我在午後幸運地遇到了明媚陽光。對着一抹分不清是山巒還是城市的藍色輪廓發愣幾秒鐘,沒帶泳衣的我脫掉外衣就扎進了亞得里亞海水裏。10月初的海水乍寒還暖,帶着書到石灘上曬日光浴的人越來越多,還有人備好了滑板風帆,正全速奔向海中。

依佐拉是斯洛文尼亞三個沿海小鎮之一,另外兩個是皮蘭和科帕。三個小鎮我都曾蜻蜓點水地拜訪過:在皮蘭的沿海騎行,到傳承了700年的手工製鹽海邊去裹了一身泥巴曬太陽;到科帕的古老街巷裏轉悠,這裏中世紀曾歸屬於威尼斯共和國。

這次重回依佐拉,除了因爲這裏有最適合暢泳的海灘,還因爲依佐拉麪朝意大利重要的邊陲之城的裏雅斯特。的裏雅斯特多元與繁複的身份,有一點像是斯洛文尼亞的鏡像,各種歷史的、地理的、文化的元素交錯縱橫,有時候,這些參差多元也讓人感覺錯位和格格不入。然而就像人一樣,每一個有意思的靈魂,總會帶有一點憂鬱氣質。

在這個大受鄰國歡迎的海濱度假地,許多情緒也許都能在太陽底下化爲放鬆和開心。從海里上來,步行5分鐘,你已置身於晾滿衣衫的民居小巷裏。當日碰上了一年一度的辣椒節,小廣場半空充滿了葡萄酒、辣椒醬和麪包的香味。置身18世紀的七彩房屋中,從熱鬧的人羣中穿行而過,沾滿一身煙火氣。

歷史上,依佐拉一直是個島嶼。1267年曾歸屬當時強大的威尼斯共和國,至今老城中的門牌仍然維持着斯洛文尼亞文與意大利文並置的傳統。19世紀初,依佐拉被拿破崙收入囊中,後成爲奧匈帝國屬地。依佐拉被迫將城磚拆下,用來填充小島與大陸之間的海峽。從這時起,依佐拉才成爲半島。一戰後到二戰之間,依佐拉歸於意大利,意大利戰敗,小鎮併入了新興的斯洛文尼亞。在前南斯拉夫時期,依佐拉是一個邊陲之地,見證着意大利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的交錯紛爭。

秋季時,歐洲的度假季早過了,但這裏狹窄的海港旁依然停滿了車,還有一輛從奧地利開過來的旅遊團大客車。

到過依佐拉的人很快會明白,它歷史上何以令列強垂涎。我曾品嚐過當地葡萄園產的酒,還到過半山上的有機橄欖園,用麪包蘸着嘗過濃淡程度不一的初榨橄欖油。日落時,在海邊的Marina餐館就着溢出杯口的氣泡酒,品嚐了當日從海里捕撈的鮮魷和大蝦,還嘗過從附近森林裏採摘的野蘑菇。而這樣一頓美妙的晚餐,價格比在意大利、奧地利都要便宜。

我的一位經常來斯洛文尼亞的奧地利媒體朋友形容,斯洛文尼亞獨立之後,經濟處於新興狀態,“有一點像10年、20年前的奧地利”。如果想要更清晰地看到日常的斯洛文尼亞,則需要到盧布爾雅那去待一陣。

前幾次來盧布爾雅那都是行色匆匆,去年深秋時我選了一個在城市公園中央的公寓住下,出門就有讓人慾罷不能的新鮮空氣和漂亮可愛的紅松鼠,步行到老城中心也不過十分鐘而已。經驗告訴我,小住幾天,儘可能自己買菜做飯,經常去當地的市場逛,接觸應季農產品,纔是瞭解當地氣候、環境、飲食結構和生活節奏的最好途徑。

秋季,盧布爾雅那近 郊森林裏蘑菇豐盛。

每天醒來,從公寓裏望出窗外,樹葉都比前一天更黃一些,頻繁落下,地上一小堆一小堆金黃。從山坡上19世紀建成的藝術咖啡館走下臺階,通往老城的白沙大道兩側正在展出城市建築新舊對比攝影展。

到了星期五晚上,這個白天如此優雅的地方就成了未到法定喝酒年紀的青少年們的聚集地。夜幕降臨,他們三五成羣,帶着酒瓶子酒杯而來,邊放着流行音樂,邊跳舞與喧鬧。

離這裏不到100米,就是斯洛文尼亞國家劇場、歌劇院和當代美術館所在。這些地方彼此挨着,令在大城市成長、總是在堵車中浪費生命的人感覺太幸福。挨着歌劇院還有一家據說是全城最好的爵士樂現場酒吧。可是我走進鐵門後,卻被金髮店主告知,該年的音樂季剛剛結束。我轉頭看了一下,原來舞臺是露天的,觀衆的座位就在花園裏。難怪。但這真是令人喜歡:什麼都是講究季節的,包括音樂,當然還有蘑菇。

等到9月時雨水多起來的時候,盧布爾雅那附近森林裏的蘑菇就會瘋長。我找了一天,與本地姑娘Mateja以及住在森林邊、專業採蘑菇幾十年的Marta一同進山。進山時看到一堆堆的人早就提着豐盛的籃子出來了,才明白一個道理:林子里長滿了寶貝,可是要在滿目雜草之中辨別出哪些是鮮豔的毒蘑菇,哪些是隻能拿來做湯點綴的小白菇,哪些又是水靈靈人見人愛的牛肝菌,不光要好眼力,還需要趕在別人之前捷足先登。來晚了,就只能往深山裏越走越遠,到少人進、路也難走的區域去碰運氣。Marta告訴我,每天夜裏,都會有新鮮蘑菇在雨里長起來。因此,趕早進山就成了當地居民一項近似於競賽的遊戲。大家在林子裏碰到時都會停下來,打開籃子比一比,看誰摘到的蘑菇個頭更大。

夏季,一年一度的爵士節已成爲盧布爾雅那市民的消閒方式。

今年夏天再來盧布爾雅那,想着要到去年那家有個露天小花園的爵士樂酒吧去聽音樂,可惜門庭緊鎖,似乎人去樓空。所幸,我們趕上了一年一度的盧布爾雅那爵士節週末,所有室內的戶外的音樂會都集中在市中心附近的文化中心裏。

盧布爾雅那爵士音樂節已辦到第59年,是全歐洲不間斷舉行的爵士音樂節中歷史最悠久的。比起倫敦這樣的主流城市,這裏的爵士節對我的吸引力更大,因爲在不同的舞臺上,能認識來自前南斯拉夫、巴爾幹各國和東歐的最新鮮、前衛的音樂團隊。

盧布爾雅那公園裏紅 松鼠成羣。

露天舞臺提供免票演出,前面是個小草坪,有沒有音樂會都有市民在這裏曬太陽、看書。白天,草坪旁邊會有創意小市集,除了當地藝術家的工藝作品、油畫,最讓我心喜的是兩檔斯洛文尼亞獨立音樂的唱片攤。

夜裏,大部分的室內演出都在6樓的CD俱樂部裏。經常是10點多開始第一場,午夜時分結束。大家會起身到天台上喝點酒,呼吸新鮮空氣,等下一場裝好臺了,再回到音樂繚繞的 屋子裏。

凌晨時分,不肯睡的男女老少一塊兒凝神聆聽突破傳統的新音樂,對我來說,再沒有比這更浪漫的事情了。

值班編輯:萬霽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