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確量化,2年16家店,店店火爆......

成都,火鍋之城,雖一直在與重慶爭高下,但也不可否認它在火鍋江湖中的重要地位。

在成都,不管大街小巷,火鍋店必不可少,每天有數以萬計的火鍋店開張,也有一部分的火鍋店閉門,但這並不影響這裏的人對火鍋的熱愛。

然而,成都的火鍋人,沒有幾下子,也是斷然不敢在這塊土地上開店的,所以,這也就出現了,火鍋店的老闆多爲廚師出身的局面,比如:九里三分的劉煒。

今天,要爲您講講這家成都小火鍋店的故事,其中不乏一些知識點,值得回味。

那次去成都,有朋友推薦一定要去當地一家火鍋店看看,名爲:九里三分。雖不是什麼大店,但朋友多次提到:他家的菜品,性價比極高,生意好,很有特點。

傍晚到達,直奔“九里三分”,位置就在居民區附近,門臉足夠大。

還不到晚上六點,店裏已經陸續開始上客,

緊抓這幾點,火鍋店開一家火一家!

廚師轉行做老闆

早些年,有本事的廚師會去承包食堂,那樣賺的會多一些,近些年,廚師慢慢開始自己開店做起了老闆,因爲具備專業技能,所以成功的比比皆是。

成都的劉煒便是如此。

別看年齡不大,進入這行也有一二十年了,身爲90後,他的思維要靈活許多。這麼多年折騰下來,劉煒的感觸是:當老闆,光有技術是不夠的。

△ 九里三分創始人 劉煒

2009年時,劉煒自己開了魚莊做了老闆,生意好時一天能賣六、七百斤魚,但這樣的好日子也沒挺過兩年。因爲店面不允許轉讓,眼看着魚莊每月都在虧本,最後,劉煒賠光了之前賺的錢。

作爲廚師出身,劉煒找出原因,發現問題出在了底料上。

於是,2016年5月,他專門去學習了底料的炒制。

馬上,他又開了火鍋店,想驗證下自己先前的錯誤。

短短兩年,在這個火鍋扎堆的城市,劉煒的火鍋店已經開到了16家,並且家家火爆,其中的感悟與心得,值得每一位火鍋人仔細琢磨。取名很關鍵

大家都知道,任何門店,店名很關鍵,這關乎到顧客對你的第一印象,也是顧客對你最便捷的認知方式。

爲了給自己的火鍋店取個好名字,劉煒專門請了當地大學的一個教授來幫忙。

教授一出手,果然不是虛的,直接來了個文縐縐的名兒:“九里三分”,教授說:老成都,穿城九里三,圍城四十八 ,這個詞兒結合了當地的哩語典故,講的是成都鄰里之間的親密熱鬧,取此名也希望火鍋店紅紅火火。

教授取的,自然優秀,劉煒想都沒想的採用了。

後來,讓顧客產生疑惑最多的也是這個名字,劉煒說:“店名太文化了,會讓品牌與產品產生疏離感。識別度底,產品與裝修都不能很好的掛鉤。”

沒辦法,當初沒理解就匆忙的用了這個名字,只能後期想辦法解決。

在成都,許多品牌都愛用“九里”這個詞做品牌名,爲了區分,劉煒曾經用過改文化的辦法:做情懷火鍋。

Slogan直接改成:離家最近的好火鍋。後期發現:情懷沒法定位,不落地,也不好抓人心。

2018年,劉煒又做了改變,這次他決定深入人心,做好產品,人均57元,只做大衆能接受的店。

劉煒把店定位爲大衆店,他說:“我們店擺盤普通,做太精美,大衆不會接受,也抓不住高端客戶的心,因爲富翁沒標準啊,所以還是老實做大衆的火鍋店。”

這樣的琢磨與改變,讓其中一家位置比較差的連鎖店,從開業營業額3000,一下子飆升到現在日營業額兩萬的好成績。也成爲了區域最牛的店。

劉煒說:做火鍋店,老闆可能不是什麼都懂,但是要學會去請教懂的人,然後自己去琢磨,再請教,再琢磨,慢慢也就懂了。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因爲廚師出身,前期劉煒會比較關注產品的研發,之後意識到老闆的定位,他便決定再不參與技術,劉煒說:“這是廚師長該關心的事。”

“一個老闆不能只考慮技術,這會讓品牌運營有侷限性,除了產品,老闆還要學習營銷,學習管理,學標準化。” 這是劉煒做老闆後最大的感受。

到今天爲止,劉煒都堅信:專業的事兒一定要專業的人去做。

餐飲圈有個不成文的現象:多數餐飲人入行早,學歷低,專業技能不全面。

劉煒也是如此,初中畢業,文化低,要學習的東西還有許多許多,但是他認爲:並不能因此而急於求成,要慢慢琢磨,慢慢改造。要學會請懂的人來做。

在用人上,劉煒也曾發現問題:比如公司前端老齡化,後端年輕人居多,特別是挖來的人,常常會有與前端對接不上的情況。

劉煒認爲:前端更習慣模式,不好轉化,所以走起來很難。前端問題後端解決,後端問題前端解決,兩端都爲了服務一箇中心,這就好辦多了。互聯網營銷不如地推

店開起來了,作爲老闆,最關注的恐怕就是營銷問題,在互聯網統治的今天,傳播率能瞬間爆了一個店,幾乎所有餐飲人都曾在互聯網的幫助下,輕鬆成網紅。

劉煒曾花了幾十萬做網絡推廣,但是得到的效果卻不怎樣,反而是傳統的發傳單、社區推廣效果要好很多。

他認爲:做互聯網推銷前,也要搞清楚自己店的本質,本來就不具備網紅氣質,肯定就不能把自己往網紅上打造啊。

有時候問題不是都出在合作公司身上,自己思路有問題,還是會事倍功半。

去年,他們也曾尋找策劃公司做火鍋店的整體VI,一下就花了78萬,但是等到門頭裝出來了,總覺得那裏不對勁,感覺與想象中的不一樣。

劉煒說:“並不是營銷策劃公司做的不好,而是許多營銷策劃案也要根據店裏的實際情況,許多營銷策劃公司的案子是不落地的,所以在後期的執行中就會出現不匹配,難嫁接的結果。”精確量化纔敢低價

除了喫過的虧,劉煒也摸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比如:用菜品的高性價比鎖住顧客。

在九里三分火鍋單的菜單上,你會發現最貴的菜也不超過20元。

那道霸王牛肉一上桌,層層牛肉鋪滿了一個大圓盤,單從視覺角度,已經覺得很划算了。

這樣高性價比的菜品,恐怕也是劉煒這16家店生意火爆的原因所在吧。

這樣做不虧本嗎?

劉煒笑笑:“因爲我把後廚全部標準化了,這價格都是量化後纔敢定的,精確量化纔敢低價呀。 我要求後廚必須執行。我們店毛利控制在55-57之間,淨利潤是18,做的好能到20,但就這個範圍,不能超也不能低,超了說明菜品肯定打折扣,時間久了消費者不樂意,低了就要賠錢,如果每月不達標,後廚和財務都要罰款。”

劉煒讓後廚把每份菜都精確到克,出品嚴格把關,通常是行業內常用的標準“葷三素四”,當然,具體的菜量還要根據當地的市場調查來決定。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