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心話,這部家庭電影感動了我,不僅僅是因爲是藏語,《阿拉姜色》就像一杯塵封很久的悲傷到感動的酒,悲傷難過感動時,唯有流淚哭泣。漫漫朝聖,傳承信仰與愛。三口之家,從隔閡到和解。男人男孩,寡言卻又深情。父愛如山,躊躇陪你前行。愛的教育,簡單卻又動人。

原創聲明:本文由得心電影編輯得心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

在合適的時間,看一部合適的電影,你會收穫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得心願奉上一篇最真實精彩的影評陪你走完這一場!

電影《阿拉姜色》語言意識和留白很不錯,雖然技法沒有萬瑪才旦圓熟,但更加真誠和質樸一些。影片其實遠不止愛情和親情的主題,它表達的是一種生死之間的契約和信任關係,這種關係僅僅建立在信仰和道德上,既脆弱卻又堅不可摧。以前總覺得藏區生活很困苦,和精神層面的高度富足差距很大。

繼父和兒子僵硬的關係在母親去世後,收養一頭驢後變得溫馨融洽起來。他們繼續完成母親的心願,獲得了信任和愛!很喜歡片尾黑黑一片中,父親給兒子剪髮的那種信任親密關係!其實,信仰這種東西,是真的存在,現實中我們都快要被慾望淹死了,可事實上,一個人,只需要很少的物質,就可以在這個世界上生存,我在想,過分的追求物質,攀比,是否真的有意義?

導演用民族的故事表達了一個世界性的主題。很多人表達西藏會有意表現的不同,而這部電影表現的是人類共通的情感,也許這部電影的選擇是正確的,歸根結底我們都是一樣的。藏人看上去很髒,可是一直覺得他們的心靈很純淨。藏族女人很無畏,男人的愛也很深沉。善良、堅強是他們最寶貴的品質。

與被岡仁波齊化的信仰等大詞相比,《阿拉姜色》關注的依然是夫妻、父子之類的人類世俗情感。這次的小孩,面目不親愛,帶着憤怒眼神,直到長髮蔽目。漫長的路程,變成了人生的陪伴。後半段情感深厚催人落淚。看似是磕長頭朝聖,其實是一個被庸常包裹慣了的男人被迫追尋自己的心路,後半程漸入佳境,照片的一分一合,這段路也即宣告完滿。到最後,你不需要看見他流淚。

很難想象這是容中爾甲的首度表演,個人認爲這是21世紀華語片中最好的男性表演,極度複雜又極度純粹,日後一定會因爲這個角色反覆觀看這部電影。電影日後再理性評價,後半段看得情緒崩潰了,沒怎麼看進去。真是在不動聲色中撕心裂肺,我感覺自己連日的無力和痛苦,都在這對父子的互動裏,一點點傾訴着。

難得的是沒有以流俗的藏族風情堆砌奇觀或刻意營造朝聖的神聖感,全片的關鍵詞便是「日常」,以溫情而不失真實的筆觸描摹流淌在那塊土地上的涓涓細流,有家庭成員間溫暖的支持,亦能直面矛盾湧現時的逃避與隔閡,情感的內斂與迸發皆較自然。公路片範式下的各人成長,以一個家庭內部的變故表現藏民達觀的生死觀,敘事主體的巧然切換,暗指生命的傳承延續,死亡能分離我們的,愛卻永遠不會。

其實,很多小夥伴剛開始以爲是,女主怎麼一路磕長頭磕到拉薩了,那不是跟岡仁波的核心內容差不多嗎?但是,隨着劇情的推進,小細節見人性,才感悟到這是一部關於大愛的影片。無關乎西藏,也無關乎信仰,只是這種人性的光輝、無私的愛,放到藏區天高雲淡的背景下更加純粹與突出了。鏡頭緩慢,時光本應深刻而質樸。我流淚了。

《阿拉姜色》是從“小”出發見到的大,從一個在路上先分後合的家庭,看到了拉薩,“看到”了“母親”,一個家庭就是互相扶持上路的集體,影片的意味可謂深長,妻子去世後丈夫撫摸頭髮那裏很感動,全片採用中景到特寫的景別也很棒,強調的是人不是“西藏”,沒有震撼的西藏美景,只是細小樸實的情感,但真的觸動到我,相比那些大製作全明星,我更願意安靜的感受這樣一部走心的片子。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