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最为可怕的是,在科技滥用的未来,人工智能的时代,“无用之人”依然可以过得“很好”,他们无须担心生计,更无须担心未来。所以无用之人丢失了的东西,不仅是思考和记忆,还有直觉和感性。

来源:正心正举(ID:bjzxzjyjy)

作者:正心正举

从微博到微信,从百度到必应,我们的生活浸泡在信息里,每时每刻都在接受数据的洗礼。

可是我们并没有因此变得更聪明。

我们经常提笔忘字,甚至叫错同事的名字,昨晚吃了什么都记不起来,睡眠也成了普遍的问题。

是的,我们实际上是变得越来越笨、越来越焦虑,对于我们来说,科技的红利远远大于它的伤害,我们很少能找到真正的答案,即便科技提供的答案,是多么的种类繁多,触手可及。

这是为什么?

便利的代价

科技时代的确非常便利。

刷刷朋友圈和微博,就知道无数人正在干什么;

敲敲电脑键盘,就可以找到某个问题的无数答案。

甚至连拼音都不用输入完整,因为输入法会帮你补充词语,密码也不用记住,因为网站和算法会帮你记忆。

但这样的便利,代价不菲,因为我们交换便利的货币,是思考和记忆。

朋友圈和微博,代替了我们和朋友之间的联系,朋友们连续鲜活的形象,被固定在小小的屏幕里;

搜索引擎,让我们逐渐丧失思考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宛如神经反射的“查询”“搜索”动作。

我们知道的、了解的、感兴趣的,其实都是APP定义后的产物,像是别人嘴里嚼过的食物,再重新放进我们嘴里,所以是科技正在一步步地定义我们,而不是我们定义了科技。

曾经的教训
沃尔特利普曼,美国著名政论家,在他的作品《寂静的春天》里,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一战期间,因为无线电和广播的兴起,让远离战场十万八千里的美国人民,也能随时随地知晓欧洲大陆的每一场战役。
但是由于精明政客的参与和控制,美国人了解的一战,其实是被涂抹和编造后的形态,于是思考战争本质、呼吁停止战争的理性宣言,被简单粗暴的民族论替代,最终的结果,是美国没有作出任何停止战争的行动,反而爆发了种族主义危机。

如同当时的广播电视一样,现在的科技和互联网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当然,如今的科技信息已没有不可告人的阴谋论因素,但它依旧在无声无息中代替了我们的思考,代劳了我们的决定。

于是我们的思考开始“外包化”、“碎片化”,而且我们浑然不觉,乐此不疲。

我们几乎没有时间,更没有机会去仔细思考:滥用科技,究竟是一种新的解放,还是一种新的剥夺?

随着“代劳”和“外包”的深入,我们的主观性增强了,还是正在被客体化,逐渐变成科技时代的无用之人?

人工智能的可怕之处

无用之人的未来,正在悄悄地被描绘、被实现。

始作俑者就是科技发展的终极形态——人工智能

特别是我们对于人工智能还存在很多误解,甚至不了解的时候,无用之人的未来,正在加速驶来。

误解之一:人工智能不完美,它无法取代人。

是的,人工智能不会完美,但是要取代人,无须完美,只要比人能干就行。

就像工业革命的大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作坊一样,人工智能的兴起,必将让很多人失去工作,或者反复挣扎在失业的水平线上。

误解之二:人工智能替代人完成很多工作,也会创造很多工作,所以无需担心。

的确,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之时,也是新的工作出现之日。

但和传统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相比,人工智能是全方位、立体式的革命,它会迅速从上、中、下三个工作层面取代人类。

如果是大机器的兴起,让原来剪羊毛的工人被迫去加工汽车零件,那么人工智能的时代,是无论倒垃圾、做运算,还是做报表、预测股市,人工智能将全部占领。

所谓新的工作机会,其门槛比任何时代都高,在那个时代里,很多人无路可选。

正是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误解,科技的力量、人工智能的威力,一再被我们低估。

但最为可怕的是,在科技滥用的未来,人工智能的时代,“无用之人”依然可以过得“很好”,他们无须担心生计,更无须担心未来。

无用之人

《今日简史》是以色列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力作,如果说《人类简史》是他对人类发展的回顾,那么《今日简史》就是他对人类今日的担忧。

在《今日简史》中写道,“无用之人”将作为常态一直存在:

科技成果呈几何倍数迅速发展,人类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扶摇直上,几乎达到衣食无忧的程度,甚至不用工作。
另一方面,精神生活也交给科技和人工智能完成,玩上一天电子游戏、进行一场虚拟旅行就足以让你快乐无比,度过所有的闲暇时光。
科技和人工智能也让决定变得容易,你根本无须做出任何决定,你只要点击“确定”就行。

这就是《今日简史》描绘的“无用之人”,他们当然无须担心生计,因为他们生活的本质是重复,毫无质量可言;

他们当然无须担心未来,因为他们的未来是一眼万年的状态,早就被确定。

人何以为人?

所以无用之人丢失了的东西,不仅是思考和记忆,还有直觉和感性。

诚然,直觉的精确度远逊于计算,但直觉可以到达计算的逻辑死角,克服计算无法逾越的高峰。

从牛顿的苹果、爱因斯坦的小提琴,到阿基米德的澡盆,人类独有的直觉破开了逻辑运算的迷雾,直指真理本身,人类进步的每一步,都是直觉不断发展的结果使然。

感性也是如此,否则人类历史上就不会有那么多杀身成仁的人,义无反顾的人,为理想奋斗终生的人,简言之,没有感性,人类将无法生存下去。

《流浪地球》中,人工智能MOSS就是因为忽略人类感性的力量,才做出抛弃全人类的决定,而正是感性的力量,才是拯救全人类的终极解法,这是人工智能无法理解的,更是科技无法计算出的伟大的变量。

而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扰,其实就是忽略直觉和感性,滥用科技造成结果:我们提笔忘字,是因为不锻炼,甚至刻意放弃思考练习;我们睡眠不好,正是因为数据监控设备太多,打乱了我们与生俱来的生物钟,这实在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有知觉的程序

避免成为“无用之人”,并非让我们恐惧科技,远离科技。

古人说得好:君子者,善假于物也。

实际是要求我们正确认识科技,使用科技,而不是被科技认识,被科技绑架。

社会进步本身的意义,在于人类认识的提高,除了创造更为便利更为迅速的生活,还有内心的丰富、思想的进步。

这就要求我们不放弃思考、懂得反思,正所谓“外观万物、内观己心”就是如此。

思考是人类最为高明的武器,它与生俱来,但也会“用进废退”。

科技本是思考的结果,并有助于我们进行更为高级的思考,而不是代替我们思考的工具,甚至成为我们主动放弃思考的理由。

考察人类进步的历史,其实也是人类滥用科技、反思科技的历史:

印刷术时代,知识被广泛传播,但知识本身日趋贬值,甚至出现“伪知识”;

电视改变了社会形态,“旁观效应”开始崛起,最终成为主流;

而到了互联网时代,无论私人生活,还是公共领域,都不可避免的被它定义,于是“娱乐经济”开始席卷全球,“读屏”已是这个时代的最大特征。

真是应验了《娱乐至死》的那句话: 杀死我们的,不是我们讨厌的东西,而是我们喜欢的东西。

但人类从未被杀死,只会生生不息,就是因为人类的反思精神同样与时俱进,因为杀不死我们的,只会让我们更强大,脚步更坚定。

但愿“无用之人”的悲剧,不会发生在我们任何一个人身上,因为我们终极目标是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一段有知觉的程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