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桓帝把这件事情下到朝廷公卿讨论,刘陶上书,阻止铸造大钱。如果刘陶能够在帮助汉桓帝巩固皇权和带领百姓奔小康之间找到一条双赢之路,汉桓帝必然会听从。

小说:汉末三国第一位当堂斥骂皇帝,直谏诛杀宦官的牛人是谁?

09、耿直君子骂君王

导言:公元185年是个多事之秋.从正月起许多地方瘟疫流行,之后皇宫又发生火灾,五月的时候,许多地方天降大雹子,七月份的时候三辅地区爆发蝗灾。

不但是天灾连连,人祸也不停息。张角虽然覆灭,可是全国范围内的起义风起云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资治通鉴》记载“……不可胜数,大者二三万,小者六七千人。”与此同时,凉州地区的边章、韩遂等人的叛乱也如火如荼,一度进攻到三辅地区,报急文书雪片一般飞到朝廷。朝廷公卿甚至有人主张放弃苦寒的凉州,以节省巨额军费。朝廷紧凋在平定黄巾之乱中立下战功的皇甫嵩、朱隽、董卓等人前往平叛。遍体鳞伤的大汉王朝已经到了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

在这样的情况下,谏议大夫刘陶上书灵帝,阐述在大乱之后朝廷应当做的一些事情。在奏折当中,刘陶把批评的矛头直指宦官势力,恳请灵帝“尽诛宦官,以安天下”。

此前,汉灵帝多次提拔刘陶,任命刘陶为尚书、侍中,后来又放到谏议大夫这个重要岗位上。可见汉灵帝对刘陶还是很欣赏,很信任的。

可是这次汉灵帝收到奏章后却纵容中常侍将刘陶害死。这是为什么呢?

刘陶是汉代名士,在《后汉书》中单独有传,在清流人士中拥有崇高的名望。刘陶能出名,有几大原因。首先是血统高贵,刘陶是济北王之后。虽然到了刘陶这一代家族已经沦落,但毕竟有史可考,是正统皇族,不像刘备,八竿子才打着。刘陶本人也极具个性。趋名趋利似乎是永恒的时代潮流,可是刘陶却能够背对繁华,“所与交友,必也同志”。在交友时,只要是志趣不合,就算是你高官豪门也绝不攀附;一旦情趣相同,就算是贫贱之徒也平等相交。可是,这种非主流的择友标准,生活方式,时人并不理解,在众多亲友当中,“同宗刘恺,以雅德知名,独深器陶”。唯独有刘恺器重刘陶。这个“独”字,写得寂寞。

刘陶是一个标准的学者,有许多专著传世,对传统儒家名著的解释独步天下,对先秦诸子有着不同常人的理解,如《匡老子》、《反韩非》、《复孟轲》等等,还写了各种文章十多万字,一百来篇,在古代学人当中,可谓多产了。

学者刘陶和那些光说不练,虚有其表的书生不同。刘陶有报国之心,也有报国之才。他担任顺阳县长,精明强干,治民治军那都是一把好手。

当时的顺阳县黑社会横行,有许多不法分子勾结朝廷官差,横行乡里。前几任县长都被治安问题给搞怕了,搞走了。

刘陶治理顺阳却很有一套。

小说:汉末三国第一位当堂斥骂皇帝,直谏诛杀宦官的牛人是谁?

刘陶先贴出公文,招募一些能打能跑有力气有武功的人,就算是有前科,犯了死罪的,也一样不计前嫌,予以录用。于是,许多原来的黑社会分子都看到了曙光,前来投靠刘陶。

刘陶找来当地最有名的十来个黑帮头目,公开斥责他们犯下的过错,随即宣布,以前的罪过一笔勾销,此后要看各位表现。希望大家能够将功折罪,报效朝廷。刘陶命令这些头目回到乡里,把小弟们全部召集起来,得到了几百名打架好手。

刘陶让这些社会治安中的不稳定分子去纠察其他的不稳定人士,以暴制暴。于是刘陶调查案件,阐发奸佞,犹如有神明相助一样,一抓一个准。

其实不是有神明,完全是刘陶谋略得当,用人有方。很快,混乱的顺阳县就太平了起来。可惜,不久之后刘陶生病了,只能告病回乡。老百姓难舍难分,写下歌谣歌颂刘陶:“邑然不乐,思我刘君。何时复来,安此下民。”(和演义中新野牧刘皇叔的歌谣有点像哦)

古时评价官员重德行,轻才干。能够像刘陶这样能够放下身段,花心思打击黑恶势力的官员就更少了。

就算是不被其他官员理解,刘陶依然坚持自己的行事标准,坚持自己的为政主张,以一个标准的儒家知识分子,即“士”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刘陶年轻时在洛阳太学读书,本来,刘陶专心求学,等待时机,正常出仕就好。可刘陶是个眼睛里揉不了沙子的人,大将军梁冀倚仗太后撑腰,独断专行;汉桓帝称帝多年,竟然无子;天下多个地方连年灾荒,出现了许多不正常的现象。刘陶忍受不了,于是慷慨上书,抨击国政。

毛泽东青年时期曾经写过一首词《沁园春·长沙》,其中有个名句,叫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指点的时候是痛快,可却会遭到被视如粪土的万户侯们的疯狂反扑。后来,毛泽东也意识到:枪杆子里出政权。空有书生意气是远远不够的。刘陶的上书,不但是批评了了那些粪土级别的万户侯,更是把锋芒直接指向了万万人之上的皇帝。这就为刘陶最后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一个伏笔。

在奏折中,刘陶首先高度赞扬汉高祖刘邦,能够从布衣起事,成就大业,在称帝之后依然勤政爱民。然后痛批汉桓帝,“既不能增明烈考之轨,而忽高祖之勤,妄假利器,委授国柄,使群丑刑隶,芟刈小民,雕敞诸夏,虐流远近,故天降众异,以戒陛下”。汉桓帝不但不能继承先辈帝王的丰功伟业,而且连最基本的勤政都做得很差,并且把至高无上的王权,交托给外戚势力(梁冀),导致奸佞当道,百姓流离。正因为汉桓帝失德,上天才降下灾异,警告皇帝,警告世人。可是刘陶说,你汉桓帝不但不知道醒悟,反而一天到晚就知道玩乐,导致天下混乱,官员残暴不仁,百姓冤死者众多。然后,刘陶非常恳切的希望汉桓帝能够吸取暴秦灭亡的教训,明白汉哀帝、汉平帝宠幸外戚导致国家混乱的恶果,重用贤臣李膺等人,“摧破奸党,扫清万里”。

可是,奏折呈上之后,毫无回应。汉桓帝既没有同意刘陶的主张,也没有把刘陶抓起来治罪,而是束之高阁,悬而不问。

汉桓帝为政多年,虽然平庸,却还知道善恶。刘陶在奏折中抨击汉桓帝重用梁冀,本是事实。可是刘陶光从大义角度考虑,却没有顾及汉桓帝的处境。

在汉桓帝看来,自己的皇位之所以还算巩固,正因大将军梁冀等人力挺。包括后来的汉灵帝宠信十常侍,一样是汉灵帝希望借助宦官的势力,打击异己,更好的巩固皇权。

刘陶光从国家,从大义角度看待问题,提出建议,也就难怪汉桓帝会不受理了。没有治刘陶的罪,已经是汉桓帝爱惜人才,体谅刘陶报国之心了。一个人,如果希望对方能够接受自己的建议,首先就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在对方和己方之间追求最大的双赢。如果刘陶能够在帮助汉桓帝巩固皇权和带领百姓奔小康之间找到一条双赢之路,汉桓帝必然会听从。

后来,有人上书朝廷,说现在老百姓贫困的根本原因,是钱的面值太小,提倡铸造大钱。汉桓帝把这件事情下到朝廷公卿讨论,刘陶上书,阻止铸造大钱。刘陶认为,天下百姓的贫困,关键不在于钱的面值,而在于朝廷没有推行善政。只要朝廷推行善政,听从百姓的呼声,自然就可以百姓富足。汉桓帝一看有理,也就听从了刘陶的建议。不过,刘陶的建议看起来光鲜,其实空有口号,很难落实,于是汉朝的经济依然混乱,老百姓的生活依然贫苦。

汉灵帝即位之后,刘陶耿直的毛病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加激烈。

公元185年是个多事之秋,这一年,从正月起许多地方瘟疫流行,之后皇宫又发生火灾,五月的时候,许多地方天将大雹子,七月份的时候三辅地区爆发蝗灾。

不但是天灾连连,人祸也不停息。张角虽然覆灭,可是全国范围内的起义风起云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资治通鉴》记载“……不可胜数,大者二三万,小者六七千人。”与此同时,凉州地区的边章、韩遂等人的叛乱也如火如荼,一度进攻到三辅地区,报急文书雪片一般飞到朝廷。朝廷公卿甚至有人主张放弃苦寒的凉州,以节省巨额军费。虽然凉州边乱在皇甫嵩、朱隽、张温、董卓等文臣武将的合力围剿下,最终被击退,但是大汉王朝已经遍体鳞伤,奄奄一息。

在这样的情况下,谏议大夫刘陶上书灵帝,阐述在大乱之后朝廷应当做的一些事情。在奏折当中,刘陶把批评的矛头直指宦官势力,恳请灵帝“尽诛宦官,以安天下”。

此前,汉灵帝多次提拔刘陶,任命刘陶为尚书、侍中,后来又放到谏议大夫这个重要岗位上。可见汉灵帝对刘陶还是很欣赏,很信任的。

可是这次汉灵帝收到奏章后却纵容中常侍将刘陶害死。这是为什么呢?

刘陶说,“天下前遇张角之乱,后遭边章之寇”,早已混乱不堪。在这种危难情况下更为可怕的事情是“民有百走退死之心,而无一前斗生之计”。当政府、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候,百姓不是和政府、国家共存亡,而是一门心思想着怎么逃走。当时张温正在前线和边章等叛军作战,万一失败,边章等人就可以挥军突进。延续几百年的朝廷将面临一朝覆灭的危险。

为什么会这样糟糕?十常侍等宦官势力横行!怎么解决?尽诛宦官,以谢天下。

接到刘陶的上书,汉灵帝不但没有认可刘陶,反而纵容十常侍害死刘陶。

是汉灵帝太昏庸吗?问题并非那么简单。

喜欢本文就加入书架,收藏一下吧,阅读会更方便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