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當研究人員激活了這條“糖偏愛”神經通路上對腸道糖信號起反應的腦細胞後,動物們在喝人工甜味劑飲料時,表現出來的行爲變了,就像獲得了真正的糖那樣——只有大腦也被欺騙,纔算觸及了“靈魂”吧。Zuker教授過去的研究表明,人工甜味劑和糖分子一樣能夠激活甜味受體,讓大腦以爲舌頭上喫到了糖。

來源:學術經緯

有人說,用人工甜味劑取代糖漿的可樂是沒有靈魂的。最新發表在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的一項研究或許給這種體會提供了科學解釋:人工甜味劑可以騙舌頭,卻無法滿足大腦,因爲有一條通過大腦的神經迴路只有真的糖分子才能開啓。

這項研究由哥倫比亞大學的神經科學家Charles Zuker教授領導,他帶領的科研團隊對於大腦如何理解味覺已經進行了幾十年的工作。

當舌頭遇到甜、苦、鹹、酸或鮮味時,味蕾上被稱爲味覺受體的特殊細胞會向大腦發送專門的信號。Zuker教授過去的研究表明,人工甜味劑和糖分子一樣能夠激活甜味受體,讓大腦以爲舌頭上喫到了糖。

然而,甜味劑的欺騙似乎並不成功。不光很多人會在甜味劑和真正的糖之間選擇糖,連老鼠也是!

Zuker博士的研究小組用糖和甜味劑做了一項測試。科學家們在給老鼠準備的“飲料”裏分別加入了糖或安賽蜜(Acesulfame K),後者是一種常被用於無糖汽水、蜜餞等產品的甜味劑。起初,小鼠們兩種飲料都喝。可到了第二天,它們就幾乎完全放棄了甜味劑。更“誇張”的是,被去除了甜味受體的小鼠,舌頭上嘗不出甜味,也會偏愛選擇真正的糖。

看到小鼠們嘴上不說、身體卻很誠實的樣子,Zuker教授猜測:“動物們對於攝取糖而不是甜味劑有着不可抑制的動機,這或許有其神經基礎。”

於是,研究人員開始觀察小鼠在喝真正糖水、代糖飲料、以及水時,大腦活動有何不同。這讓他們第一次發現,腦中有一個區域只對葡萄糖而不是甜味劑有反應。這個區域在孤束核尾部(簡稱cNST),隱藏於大腦最原始的區域——腦幹,並不在小鼠處理味覺的腦區。

那麼問題來了:糖的信號是怎麼到達cNST的呢?研究人員發現,當繞過動物舌頭上的甜味受體,將糖直接送到腸道,cNST就會活躍起來。這意味着,腸道在向大腦傳遞信號,報告糖的存在。

於是,研究人員將注意力轉向迷走神經,這是腸道(以及其他內臟器官)與大腦之間的主要神經。利用功能成像監測迷走神經的活動,研究人員找出了對糖有反應的迷走神經元。共同第一作者Alexander Sisti博士說:“這是第一次,我們看到,有一條從腸到腦的直接通路感知糖分。”

當研究人員抑制這條腸-迷走神經-腦的通路,小鼠們對糖的渴望和偏好完全消失。而當研究人員激活了這條“糖偏愛”神經通路上對腸道糖信號起反應的腦細胞後,動物們在喝人工甜味劑飲料時,表現出來的行爲變了,就像獲得了真正的糖那樣——只有大腦也被欺騙,纔算觸及了“靈魂”吧。

儘管這項研究是在小鼠上進行的,Zuker教授相信,在人類身上也存在着同樣的葡萄糖感知通路。“這條神經迴路有助於解釋糖是如何直接影響我們的大腦,驅使我們去喫糖。”他說。

從可樂、奶茶到各種糖果、冰淇淋、奶油蛋糕……無數甜蜜的食物在吸引我們。儘管已經有無數研究警告我們,攝入糖過多會肥胖,會增加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生風險。然而,戒糖是那麼難。糖不僅僅是讓人嘴饞,原來也讓人腸動。這是真正的“口腹之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