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矮星本身进化角度看,其质量低基本封死了进化之路,不像大质量恒星那样,有着极为精彩、绚丽的一生,活着的时候风风光光,释放强烈的光芒,寿终正寝的时候来个超新星爆发,整个星系属我最亮。

出品:太空伊卡洛斯

我们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但是恒星也有一个庞大的家族,我们的太阳不代表就是银河系中典型。从恒星分类上看,我们一般以光谱进行分类,典型的分类为蓝色、蓝白、白色、黄色、橙色、红色,这几种。我们的太阳对应的是黄色,也就是光谱类型为G型,温度在5200至6000K,这种恒星在主序星中占比为7%左右,可见太阳并不是常见的恒星。那么最常见的恒星是什么,这就是光谱偏红的M型恒星,温度在2200至3700K,质量远远低于太阳,仅为0.08个太阳质量至0.45个太阳质量,非常小。

图注:红矮星的耀斑正在摧毁行星

这些恒星的数量占银河系总量的76%,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多的数量,银河系中有7成多的恒星都是M型光谱,我们称之为红矮星。了解了恒星基本分类之后,不难看出,红矮星是银河系中的绝大多数,人口众多,如果我们能够把红矮星研究透彻,那么银河系的7成以上恒星我们都能掌握,并且对其未来进行确定性评估。

图注:看似庞大的银河系,其实有7成是红矮星红矮星的基本特点

红矮星的质量极低,低到恒星家族中的最低点,下限为0.08个太阳质量也足以说明问题。不过所谓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0.08个太阳质量也比木星大好几个数量级。可别小瞧红矮星,人家也是恒星级天体。木星号称能够装下317个地球,但是比较太阳质量而言,木星也相形见绌,木星质量相当于0.00095个太阳,因此红矮星的质量下限0.08个太阳质量还是比较威武的。

红矮星属于恒星,那么它们肯定会进行核聚变,其方式是质子-质子进行氢核聚变,形成氦,也就是PP机制,这和其他恒星是一样的。但是红矮星毕竟质量太小,氦不会在核心聚集,且缺乏太阳这样的内外层能量对流,因此红矮星无法烧掉更多的氢。这导致了红矮星上的质量损失比较小,对流强度不高,甚至在其核心区不发生对流,这大大限制了对氢的利用。

图注:G型光谱的恒星就是太阳,偏黄

因此红矮星的有个极为佛系的特征,质量越小,那么寿命越长。以0.4太阳质量的红矮星为例,其寿命可轻轻松松超过100亿年,如果是0.1倍太阳质量的红矮星,那么寿命就更长了,有可能达到数百亿至1000亿年。换个角度看,宇宙诞生至今,还没有红矮星“去世”,俨然一副悠然自得的模样。根据这个特征,我们可以利用红矮星在其主序阶段评估某个星团的寿命,或者通过观测红矮星的金属丰度来判断,这又是一个大方向了。红矮星的进化之路

自身的进化

不过寿命长也不见得好,还是那个问题:质量太低。质量太低决定了红矮星的寿命极长,上百亿年都是打底的,宇宙到今天也才137亿年。那么一些低质量、寿命不长的红矮星会演变成蓝矮星或者白矮星,要让白矮星挂掉,每个千亿、万亿年是没法实现的。从红矮星本身进化角度看,其质量低基本封死了进化之路,不像大质量恒星那样,有着极为精彩、绚丽的一生,活着的时候风风光光,释放强烈的光芒,寿终正寝的时候来个超新星爆发,整个星系属我最亮。

图注:进化为白矮星的数量可不多

然后变成中子星或者黑洞,再次开启一段新的人生,如果变成黑洞,那么更是精彩了,通过黑洞间的合并形成更大质量的黑洞,二话不说就能把一颗G型光谱的恒星给吞了。红矮星自身进化被锁定,只能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消磨时光,只有极个别红矮星能够通过白矮星的演化路线,变成Ia型超新星。举个例子,这颗红矮星需要达到0.25倍太阳质量,接近一颗红巨星的级别,形成一颗蓝矮星,待其氢燃料耗尽之后变成了白矮星。这是就需要再遇到一颗白矮星,然后碰撞,增加质量,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形成1a型超新星。当然这条进化路线只是一种可能,而且概率极低。

图注:红矮星周围的行星,我们可以看到这颗行星已经被潮汐锁定,耀斑已经作用到行星表面

周围行星的进化

进化的另一个方向是演化出生命的道路。那些绕着红矮星运行的系外行星才是最让人激动的,比如说红矮星LP 791-18周围发现的两个行星,一是比地球大的岩石行星“超级地球”,二是比海王星小,且富含气体和冰的“迷你海王星”,而在我们的太阳系中,并没有这样的世界。LP 791-18b行星达到1.46个太阳质量,公转一圈只要0.9天,距离恒星0.0096个天文单位。从这个数据基本判断这是个地狱,0.9天公转周期已经被潮汐锁定,这说明在红矮星周围的宜居带看似宜居,但其实很难演化出我们所理解的生命。

图注:红矮星虽然寿命长,但进化之路已经被锁死

再举一个例子,LHS 3884b行星,这个行星有着和地球极为相似的尺寸,但这属于炎热版的地球,虽然都是绕着太阳转,但是它和地球公转完全不同,它只需要11小时的时间就可以完成,11小时的轨道周期也决定了地球上的生命形式无法在这颗行星上存活。借助哈勃太空望远镜,天文学家们对LHS 3884b进行了研究,这完全是一个没有大气层的可怕的炼狱,它的温度变化极大,可以从中午的700℃高温到午夜的零下,没有任何生命可以承受住这么大的温差变化。由此可见,目前所发现的红矮星周围行星都是无法宜居的,红矮星的特点也决定了其生命进化之路也被锁死,人类出现在太阳系也是必然。

综上,美国宇航局的TESS空间望远镜任务计划两年对系外行星进行观测,大部分是红矮星周围的行星。想在一个温度低于2700℃的红矮星附近找到宜居系外行星,这也是一个很艰难的挑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