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朽之业师治学十分严谨,常指出中医发展要重点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科学知识丰富的思想家、研究家、临床家,不宜提倡理论空谈,言之无物,泥古不化的浮躁之风。老朽遵照这一明示不断自我检查,三省吾身,而今已步入残烛之年,仍以此作为鞭策。

——国医大师张志远

中医诊断不能西化

四诊望、闻、问、切能同视、触、叩、听合用,不宜作出统一规定,两个体系各异,难以归为一体,强行混合,中医辨证就会被僵化,走向废医存药。近代人物余云岫都曾做过试探,以失败告终。老朽主张中医要现代化,起码应了解一些人体生理、病理、检验常识,但不能为西医学说所代替。中西医结合是一大看点,若将从医者归属于中医,最少须掌握岐黄技术不低至百分之七十,否则即是西化严重,不只中医学受到削弱,天长日久,传统的民族遗产,也就随着时间消失了。这门学科,不一定被外来医药文化淹没,最怕的是内部自残,走向自我毁灭。

舌脉富诊断参考价值

若干临床医家常于舌脉诊断上总结经验,如:感寒脉紧,伤风脉缓,热病脉数,中暑脉虚,寒湿沉缓,痰食浮滑,细数阴亏,洪大阳旺,疼痛多弦,病危脉变屋漏、雀啄、按之如死。胃酸多舌润暗红;溃疡舌见圆形缺损;肝硬化红绛光剥,肝功大变,易发昏迷;癌症出现糜苔、溃疡,表示危笃。老朽认为,这些经验有一定参考价值,临床还要结合其他体征进行分析,然后处方遣药,比较全面。切脉是通过触觉来了解搏动深度、强度、速度、节律、形态、空间的变化,有人怀疑其属于望风捕影,在桡骨动脉一条血管上故弄玄虚,想抹杀此诊法,则纯属无知妄作,违反科学的。

辨证施治是灵魂

近年来医疗导向,引领投予中药扩张脑血管,抗血栓形成,增加血流量,促进新陈代谢,清除自由基,改善供血不足,调理半身不遂,川芎居首位,丹参第二,黄芪、葛根虽兼降血压,却列第三。跑龙套者则为当归、赤芍、地龙、三七参。老朽经验此项药理作用,宜作为重要参考,临床时仍应辨证施治,绝对不可被其框住,自寻束缚,甘当俘虏,唯化验论能影响中医的诊断、组方。1990 年遇一偏瘫患者,曾以上述药物授之,连服多剂,功力不显,乃另开续断、杜仲、人参、熟地黄、山茱萸,因腰膝酸软无力,采取温补肝肾法,15 天便见小效,将量减半,仍每日1 剂,凡2 个月已会持杖逐步行走,所以坚持传统特色技术治疗,是神圣的救死扶伤,背离了这个法门,即等于无有思想指导盲人夜行了。

辨证施治不泥现代病名

《挑竿记》载有一翟姓医家调治50 岁男子身体浮肿,从头面至足部皮下肌肉按之成坑,乏力、疼痛,医院检查已排除风湿、贫血、营养不良和肾炎、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定为原因不明型湿性水肿,未提及处理方法,嘱其转上级医疗机构复诊。翟氏精通《金匮要略》,从中拟出一首汤剂,计黄芪200g、白术30g、茯苓30g、桂枝10g、汉防己20g、泽泻15g、生姜10 片,水煎分3次服,连用10 天,病情递减,肿消大半,吃了20 剂,基本痊愈,追踪观察,未再复发。通过此案,可以进一步获知,中医辨证论治是一门特色,不宜囿于西医学病名,也不应局限在无法施用的框架内,只有遵照四诊八纲,才能正确遣药而起沉疴。只有走传统的道路才能解决问题。

古花新放促进发展

继承发扬岐黄学术,不宜停留于原始阶段,应使古花重放,结合实践,促进发展,走向新生。若墨守成规,依样画葫芦,则是倒退,能被历史车轮碾没。近年来中医事业有较好的发展,但其速度,和西医学相比,依然落后于人。从强调经典来说,把《伤寒论》《金匮要略》奉为圭臬,温故而不忘祖,确富临床价值,但未打开局限,仍走对证发药道路。如麻黄汤(麻黄、杏仁、桂枝、甘草)去杏仁加猪苓、泽泻医水肿;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加香附、小茴香治胃病泛酸腹痛;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白酒)加白芷、乳香、没药治肠系膜淋巴结炎,都要从事研究、推动、提高死方的活用,执业者身先士卒,勇于探索,绝不可作壁上观。老朽曾把酸枣仁汤进行改制, 计酸枣仁15g、甘草10g、知母6g、茯苓15g、川芎6g,加当归6g、柏子仁10g,每日1 剂,水煎分3 次服,给予心动过速、心悸亢进、惊恐不安、精神紧张的患者,获效很佳。以此为例,古为今用、化裁内容、扩大疗途,是目前重视迫切的课题。

《国医大师张志远医论医话》张志远,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