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且在地宮的周圍並沒有發現被人爲大範圍破壞的痕跡,因此專家終於發現真相,看來秦始皇陵墓應該並沒有被人爲動過。隨着科學手段的進步,秦始皇陵的真面目逐漸被發現,從中出土了許多銅製馬車,出土的地點就在地宮的西墓道,有記載說到:這座皇陵曾遭受火災,如果真是這樣,墓道中的陪葬品應該先行被焚燬,但是出土的文物卻表明沒有火災跡象甚至沒有被盜掘的痕跡,是不是就能證明秦皇陵一直完好如初呢。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興起了依山造陵的觀念,後來,人們選擇墓地又特點重視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立冢安墳,須籍來山去水。”依山傍水被古人視作最佳風水寶地,至於這個觀念始於何時,無從考起。應該說:秦始皇陵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範。

公元前二一零年的夏天,始皇帝秦王贏政去世。其靈柩被葬於一座十分宏大的陵墓之中,此陵墓的修建工程自其生前便開始了,先後歷經三十九年時間,工程最鼎盛時期擁有工人七十餘萬,相當於當時全國總人數的十分之一!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我國的考古學家們在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發現了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除了我們知道的兵馬俑一、二、三號坑之外,還有面積達將近十平方公里的地宮,不過幸好位於地面的建築廢墟沒有完全破壞。考古工專家們就在這些廢墟下進行發掘和鑽探,足足打了四萬多個探洞,才確定了真正的地宮的位置,在位於地面以下三十多米的地方。而且在地宮的周圍並沒有發現被人爲大範圍破壞的痕跡,因此專家終於發現真相,看來秦始皇陵墓應該並沒有被人爲動過。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駕崩被厚葬,靈柩存放在一個十分宏偉的陵墓當中,關於秦始皇陵,還未登上皇位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修建了,前前後後花費了四十年的時間,無數民工前赴後繼,鼎盛時期總計70多萬人,接近十分之一的人口都在修墓。

據說秦始皇的陵墓,在他去世之後,被項羽帶人給挖了,說的還非常的真,說有三十多萬人,運輸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後來還放了一把火,把沒有拿走的寶貝全部燒燬了。雖然史料中並沒有記載這件事情,但是很多人都認爲,秦始皇的陵墓,真的什麼都沒有了,就剩一座空殼子。

隨着科學手段的進步,秦始皇陵的真面目逐漸被發現,從中出土了許多銅製馬車,出土的地點就在地宮的西墓道,有記載說到:這座皇陵曾遭受火災,如果真是這樣,墓道中的陪葬品應該先行被焚燬,但是出土的文物卻表明沒有火災跡象甚至沒有被盜掘的痕跡,是不是就能證明秦皇陵一直完好如初呢?

爲了確定地宮的位置,曾經使用遙感和打探洞等多種方法進行探測,最終才確定了秦陵地宮在深達35米的封土堆之下,整個地宮都被厚厚的土牆包圍,厚度有四五米,圍繞着地宮的長度有三百多米,整個地宮大概相當於一個足球場的面積,而秦始皇的墓室位於地宮的最中間。探測後專家才發現秦陵地宮並未被盜。

當時,專家曾在封土堆中打了足足四萬多個探洞,可是並沒有發現有大規模人爲破壞的痕跡,只在距離地宮很遠的土層中發現了兩個深度還不到9米的盜洞,這個距離離真正的地宮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可以證明還沒有人進入過地宮。而且在地宮旁最近的陪葬墓室,所發現的銅馬車也完好無損,並沒有發現曾經被火焚燒或者被人破壞的痕跡,再說古代缺銅,這麼多的青銅器物如果被發現不可能還完好無損的留存下來。

而且現在地宮中還存在着大量的水銀。衆所周知,水印的揮發性極強,地宮如果被打開,水銀經過幾千年的流逝不可能還存在。所以,經過推斷,地宮還是完好無損的存在於地下,被深深的保護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