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美麗的村寨:產業富民,遊人如織;這是一幅豐收的畫卷:果滿枝頭,景色宜人……農旅融合的“金點子”讓信陽市平橋區邢集鎮尖山村無邊的田野裏,蕩起了鄉村振興的新風。

滿園秀色藏不住 百畝菊花“百畝金”

“李珍鳳,辣椒30斤,菊花10斤……”連日來,平橋區邢集鎮京東家庭農場的種植基地裏,附近村民趁着晴好天氣採菊、採辣椒,一個個喜笑顏開地排隊“交貨”。

金絲皇菊被譽爲“菊花之皇”,不僅有散風熱、明目的藥用功效,還有極高的飲用價值。看準了這一商機,土生土長的尖山村村民張金冬夫妻倆將精品皇菊從湖北引種到尖山腳下。三年間,種植面積由原來的幾十畝擴種到100畝,涵蓋金絲皇菊、杭白菊、貢菊等多個品種,“人在花中走,遍地是黃金”的美好景願逐步變爲現實。

如今,百畝菊田已經進入盛花期,一壠壠金黃的花兒簇擁相伴,層層疊疊,漫山遍野。連片的菊花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燦爛明豔,地裏的農戶們正熟練地採摘、分揀、稱重,無限的喜悅寫在臉上。一朵朵小小菊花不僅是當地特色農業發展的靚麗“名片”,還是帶動羣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強力“引擎”。

“俺有的是力氣,靠自己的一雙手,一定能把窮帽子給摘了。”忙碌的人羣中,貧困戶王中發是最早趕到農場的一撥,也是最賣力的一個。爲了照顧老父親和兩個年幼的孩子,他沒法到外地打工,家門口的京東農場成了他的不二選擇。“在這兒除草、摘花活兒不重,幹多少就得多少。像我這樣的熟練手,一天賺一百塊錢不成問題。最主要是離家近,打工賺錢的同時還能照顧家裏。今年我就要脫貧啦,打算把自家地裏也種上菊花,收入會更高。”王中發看着金燦燦的菊花,感覺往後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張金冬介紹說:“新鮮的菊花不易儲藏運輸,還賣不上價錢。今年,我們擴大了菊花的種植規模,完善了烘烤、包裝等配套設施進行了深加工,菊花就變成了菊花茶。再加上咱們區電商服務中心幫助我們在網絡上通過直播、朋友圈等渠道,推廣和銷售,打開了外地市場,預計今年的菊花可以實現銷售收入百萬元以上。”

每到收穫季節,京東家庭農場的日用工量達百人,其中,貧困羣衆就有一半以上,還輻射帶動着周邊大方莊、陳莊幾個村民組。張金冬告訴記者:“除了菊花,農場還種有60畝辣椒,兩種作物從種植、管護、採摘、烘烤都需要大量人力,我們優先僱傭本村的貧困戶從事簡單的勞作,並組織有能力、有意願的貧困羣衆自己進行種植,提供種苗、技術、銷路等幫助,讓他們自食其力、穩定脫貧。”

農旅融合 鄉村如畫 生活如歌

體驗了“菊香四溢”,再來感受“金果飄香”。在尖山村柳河村民組,500餘畝梨園也喜獲豐收,採摘正當時。

燈籠似的碩大果實沉甸甸地綴滿枝頭,三五成羣的遊客在梨園裏穿梭忙碌,不亦樂乎,歡聲笑語間採滿一筐梨,大家的臉上都洋溢着喜悅的笑容。“這兒的梨個頭大、果汁多,咬上一口美滋滋的。除了自己喫,再給親戚朋友帶上一些。”遊客蔣先生特地從南陽報了旅行團來摘梨,大汗淋漓地勞動一會兒,上秤一稱——整整20斤,他笑言這次可以“滿載而歸”了。

讓遊客最開心的莫過於體驗現場摘梨,陽光下,碩果累累,滿目蒼翠,輕輕一掰,果實到手,撕開果袋,金黃的果實流動着甜蜜的微笑,在金色的陽光中顯得格外可愛。遊客夢女士在果園裏親手採摘了兩擔梨子35公斤,毫不猶豫地全部買下,她認爲,果園的體驗模式很棒,既能有摘梨的樂趣,又能爲村民解決了實際問題,很樂意分享給朋友們,讓大家都來。

爲了助推鄉村振興,尖山村以金菊觀賞、秋梨採摘爲契機,依靠一系列惠農政策和獨特的田園風光、紅色資源,加快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大力發展全域旅遊。打造了金果梨特色採摘遊、鄂豫邊省委舊址紅色旅遊、鄔莊記憶美麗鄉村遊等多個旅遊亮點,將鄉村振興與特色旅遊相融合,加快了村民脫貧致富的步伐。

“通過產業扶貧、到戶增收、科技扶貧、花生油料帶貧等多種扶貧方式的疊加,我們村原有的32戶58人貧困戶,已有29戶52人脫貧了。村裏環境美起來、乾淨起來了,扶貧產業發展加快了,村民收入增加了,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了。大家都奔着2020年全面脫貧奔小康的目標,信心十足,全力奔跑!”村支書吳恆發堅信,金菊金果、農旅融合這些“金點子”,一定能爲村民打開脫貧致富的大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