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支由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關節外科主任醫師花奇凱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自2014年起開始研究“脛骨橫向骨搬移技術”應用於糖尿病足的治療,取得突破性成效,經過長期改良升級,目前這套新型治療方案的保肢率達到了97%,複發率極低,爲全國各地患者帶來了福音。2017年6月,花奇凱教授爲其實施脛骨橫向骨搬移治療方案,結合內分泌等多學科協作系統治療,最終將肖先生的糖尿病足治癒。

截至2018年初,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在運用“脛骨橫向骨搬移技術”治療中、重度糖尿病足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據資料顯示,該院治癒的糖尿病足臨牀案例已經超過200例。

此項技術是以Ilizarov脛骨橫向骨搬移技術技術爲基礎,通過安裝外固定架進行調節,激活人體組織再生,重建下肢血管與微循環系統。該院大量的臨牀案例表明,爲中、重度糖尿病足患者採用的脛骨橫向骨搬移技術治療方案效果頗佳,而且具有保肢率高、複發率低的特點。

圖:花奇凱教授與其團隊在實驗室研討手

這支由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關節外科主任醫師花奇凱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自2014年起開始研究“脛骨橫向骨搬移技術”應用於糖尿病足的治療,取得突破性成效,經過長期改良升級,目前這套新型治療方案的保肢率達到了97%,複發率極低,爲全國各地患者帶來了福音。

花奇凱教授介紹,手術過程平均耗時約30分鐘,整個療程約3至4周,患者需要住院13天左右,總共花費4萬元左右。並且手術所使用的脛骨橫向骨搬移輔助裝置由花奇凱教授本人持有技術專利。

圖:橫向骨搬移構型裝置

脛骨橫向骨搬移技術治療糖尿病足的理論基礎是基於俄羅斯醫學專家Ilizarov提出的“張力-應力”法則,即讓人體的骨骼、肌肉、神經、血管、皮膚等組織在持續緩慢的牽張力作用下都能得到再生。

糖尿病足之所以會壞死,是因爲糖尿病人的高血糖會把血管壁破壞,阻礙血液流通,尤其是肢體末端,肢體末端供血不足,導致創面難以自愈,病發部位會進入感染、壞死、又感染、又壞死的惡性循環。這個技術的原理就是在持續緩慢的牽張力作用下,讓骨骼、肌肉、神經、血管、皮膚等組織都能得到再生。

脛骨橫向骨搬移技術的實際操作方法,是在小腿脛骨上,微創打開一個骨窗,安裝外固定架,通過調節外固定架,激活人體組織再生,重建下肢血管與微循環系統,改善血液循環,從而讓足部組織潰爛、壞死得到控制,恢復健康,免於截肢。

圖:脛骨橫向骨搬移手術示意圖,花奇凱

左圖:此病人的CTA檢查:治療前血管稀疏,部分血管充盈不良;

右圖:經“橫搬”治療後血管增多,充盈良好,而且足底血管出現大片血管影像。

該院有一則案例,南寧市的一位肖先生在2016年11月發現腳傷不愈,逐漸演變成大面積潰爛流膿流血,關節外露,整隻腳已經穿透,伴有腐化惡臭,其他醫院的醫生建議截肢。找到花奇凱教授時,肖先生的體重已經下降到25公斤左右。2017年6月,花奇凱教授爲其實施脛骨橫向骨搬移治療方案,結合內分泌等多學科協作系統治療,最終將肖先生的糖尿病足治癒。到2018年初,肖先生左腳已經全部長出新肉,創面基本癒合,藉助攀扶可以緩慢行走,體重增加到50多公斤。

花奇凱教授爲肖先生換藥

另外一則案例,2015年一例重度糖尿病足腳部穿通病例,該患者腳部穿通潰爛,第二蹠骨外露,實施脛骨橫向骨搬移手術後4個月完成癒合。2016年複診的照片顯示,無復發且骨外露完全覆蓋,患者已經可以下地行走。

上圖:(模糊處理)可見該患者腳部穿通潰爛,第二蹠骨外露;

下圖:術後一年半複診拍攝,無復發且骨外露完全覆蓋。

圖:患者複診時下地行走

花奇凱教授認爲,脛骨橫向骨搬移技術治療重度糖尿病足療效是確切的,也要重視全身合併症的治療。他強調多學科協作方能達到“橫搬”技術治療糖尿病足的預期療效,同時還要運用合理的手術技術和“橫搬”構型減少治療過程而可能導致的併發症,及時關注中動脈的血流通暢度,必要時聯合血管外科序貫治療,以求更好的療效。(黃姍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