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下,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备受关注。4月17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介绍称,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对于今年是否会下调经济运行目标,毛盛勇表示,按照惯例,中国每年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都在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向社会公布。为有效防控疫情,今年两会推迟,所以目前还不知道具体情况。

“今天公布的数据应该说符合(市场预期),甚至3月份的数据还是强于市场预期的。”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涵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季度GDP一般在全年的占比为22%,单季下滑6.8%的话,对全年GDP拖累大概是1.5个百分点左右。后面企业会赶工,二季度GDP数据可能会有一个明显的反弹。

在王涵看来,当前存在内外不确定性,尤其是外部不确定性比较大,不建议去设一个经济增长目标。疫情之后很多需求会重新回归,但并不确定需求回归要多长时间,在这个情况下政策更合理的选择是去确保企业能够度过困难时期。

新京报: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了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您此前也有预判,相对于1月~2月经济受到的明显冲击,接下来经济将明显反弹。目前的经济数据是否印证了您的预期?

王涵:今天公布的数据应该说符合(市场预期),甚至3月份的数据还是强于市场预期的,包括一些高科技类企业生产数据的转正、发电量数据同比增速大幅反弹、能源生产等行业的反弹。可能2月份企业受到疫情的冲击特别大,然后3月份很多企业开始去快速赶工,整体上应该是这样一个进程。因为一季度GDP一般在全年的占比大概为22%,所以单季下滑6.8%的话,对全年GDP拖累大概是在1.5个百分点左右。后面企业会赶工,我觉得,二季度GDP数据可能会有一个明显的反弹。

新京报:有观点认为,面临一季度经济“停摆”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2020年可能不设GDP数字目标。您怎么看?

王涵:我个人也不是特别建议去设一个全年增长目标,因为现在有几方面的不确定。一个是疫情本身带来的对于经济的深层次影响,还需要去观察它后续的一些变化,尤其是包括居民消费结构、消费者倾向、消费特征会不会发生变化。

另外一方面,境外的疫情其实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它到底是像我们一样能在一两个月之内就控制住,还是会变成一个更长期的影响,还需要去观察。

在当前存在内外不确定性,尤其是外部不确定性比较大的情况之下,我个人也不是很建议去设一个经济增长目标。我觉得,现在关注核心应是,疫情之后很多需求会重新回归,但我们并不确定需求回归要多长时间,在这个情况下政策更合理的选择是去确保企业能够度过困难时期。那么,现在被推后的这些需求,等未来慢慢开始释放的时候,企业能够逐渐跟上。也就是政治局讲的,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我觉得,以这样一个角度去制定全年的经济目标,相对来讲可能会更加从容一点。

新京报:对于接下来中国经济的具体应对政策,您有哪些建议?

王涵:第一,现在出口型企业,尤其是一些高新的出口型企业有比较大的压力。大家都在议论要搞新基建,我觉得像5G肯定是很重要的方面,但是5G新基建更大程度是基站的建设。而大量的中国生产厂商,包括生产手机、5G终端的这些企业,在今年外部疫情的影响之下,肯定是受到很大冲击的。我们之前也搞过“家电下乡”“汽车退税”,是不是相应也可以有这种财政政策推出,确保企业能够度过这个困难时期。

另一方面,今年受冲击比较大的是服务性的消费行业,这些行业在政策层面还要多多关注。虽然很多企业现在重新开张了,但在过去两个月里,房租、地租、工资该付的成本还在付。对他们来讲,也有经营的压力。我觉得,消费券的投放蛮重要的,一定程度上能够补回这部分企业前期的损失。

中长期来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金融市场的建设。最近国家层面发布了要素市场化建设的意见,里面谈到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在这次疫情之后,其实很多经济的结构都会发生一些变化。比方说,一些原来是线下的会议和交流,现在逐渐搬到线上,这可能是一个未来趋势,是一个结构性的变化。不一定说等疫情过去以后,这些线上需求又重新回到线下。对于整个社会来讲,相应行业的金融资源也有一个重新再配置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一个高效的资本市场。所以,我觉得现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大方向是高瞻远瞩的,当然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如果各种改革步伐能够更快一点的话,对整个经济转型会一个很好的影响。

新京报记者 陈鹏 编辑 陈莉 校对 陈荻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