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玄宗让郭子仪推荐一名将领,先率领一部分朔方军救援河北,郭子仪于是推荐了前河西节度副使李光弼,唐玄宗随即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让李光弼率领一万朔方军先行,对河北发动进攻。战后,唐肃宗顺势剥夺郭子仪所有的军权,任命李光弼为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从此,郭子仪像韩信那样,赋闲长安,过上了连年无所事事的日子。

“朔方”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出车》中的“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旂旐中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中,这是一个军事色彩十分浓厚的词语。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击败匈奴,攻取河南地(今河套地区)后,在河南地设立朔方郡,使朔方郡成为汉朝对抗匈奴的前沿阵地。此后,朔方地区便成为历代中原王朝对抗游牧民族政权的前沿阵地,及至唐朝,唐玄宗设立朔方节度使,以加强这里的军事力量。安史之乱爆发后,朔方军在节度使郭子仪的率领下,进入内地参加平叛战争,从此转战各地,谱写了一首饱含悲欢离合的命运交响曲。
开元九年(721年),朔方节度使刚诞生时“领单于大都护府,夏、盐、绥、银、丰、胜六州,定远、丰安二军,东、中、西三受降城”。其后,朔方节度使不断扩大防区,增领鲁、丽、契、泾、原、宁、庆、陇、鄜、坊、丹、延、会、宥、麟、邠十六州,在安史之乱前囊括整个关内道,并兼领关内道采访处置使、关内支度营田使、关内盐池使、押诸蕃部落使及闲厩宫苑监牧使、六城水运使、陇右兵马使,检校浑部落使。随着朔方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朔方军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其军队数量由“兵六万四千七百人,马四千三百疋”涨到了“战士十万,战马三万”。
天宝初年(八世纪四十年代),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凭借朔方军雄厚的实力北伐突厥,大获全胜,加速了后突厥汗国的崩溃瓦解。新兴的回纥汗国和唐朝友好往来,唐朝北境的边患由此解除,唐玄宗于是把对外政策由被动防守调整为主动进攻,向西北、西南和东北三个方向展开了全面扩张。东北军团出身的安禄山、史思明,以及西北军团出身的哥舒翰、封常清、高仙芝等都是在这个转折时期通过建立战功为人熟知的,而同样是西北军团出身的郭子仪、李光弼等由于资历尚浅,都正在磨练中。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发动叛乱后,唐玄宗迅速把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安禄山的族人撤职,破格提拔朔方右厢兵马使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与此同时,唐玄宗派前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到洛阳招募士兵,又以同样出身西北军团的老将、卫尉卿张介然为河南节度使,作为防御叛军的第一道防线;又让前安西节度使、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统领长安的军队屯兵陕郡,作为防御叛军的第二道防线。
安禄山亲率十五万叛军自范阳南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陷河北诸郡后,很快又渡过黄河,先在陈留击杀张介然,后在洛阳击败封常清。封常清仓皇撤退到陕郡,和高仙芝合兵一处后,又仓皇撤退到潼关。唐玄宗勃然大怒,随即派监军边令诚到潼关就地斩杀封常清和高仙芝,让前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代替高仙芝统领各路兵马防守潼关。这时,接连获胜的安禄山没有乘胜进攻关中,而是分兵进攻山东,屡战屡败的唐军主力这才得以稳住战线,以潼关为界,和叛军展开对峙。
战场的形势瞬息万变,平原太守颜真卿和常山太守颜杲卿趁叛军主力离开河北后,联合河北诸郡起兵讨伐安禄山,切断了叛军主力和老巢范阳的联系。转过年来(756年),安禄山派史思明等进攻河北,史思明等擒杀常山太守颜杲卿后,乘胜进攻河北诸郡,河北诸郡或败或降,只剩下饶阳太守卢全诚和平原太守颜真卿等还在坚持抵抗叛军。唐玄宗抓住战机,派郭子仪率领朔方军主力取道河北,向洛阳发起进攻,配合潼关的哥舒翰,对安禄山发动了钳形攻势。
唐玄宗让郭子仪推荐一名将领,先率领一部分朔方军救援河北,郭子仪于是推荐了前河西节度副使李光弼,唐玄宗随即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让李光弼率领一万朔方军先行,对河北发动进攻。李光弼在常山首战告捷,和史思明相持四十余日后,郭子仪率领朔方军主力抵达了常山,郭子仪和李光弼珠联璧合,在九门、嘉山等多场战役中击败史思明后,河北诸郡再次起兵响应唐军,切断了叛军主力和老巢范阳的联系。正当河北的战争形势好转时,哥舒翰却在潼关战败,叛军乘胜进入关中,唐玄宗仓皇放弃长安,郭子仪和李光弼闻讯,连忙从河北撤军,河北诸郡于是再次被史思明攻陷。
马嵬驿之变后,唐玄宗继续向成都进发,太子李亨西行灵武,在朔方留后杜鸿渐、六城水陆运使魏少游、节度判官崔漪、支度判官卢简金、盐池判官李涵等大小官员的拥戴下登基称帝,是为唐肃宗。不久,郭子仪和李光弼率朔方军主力返回灵武,承认了唐肃宗的合法地位。其后,唐肃宗加封郭子仪为武部尚书、灵武长史,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北都留守,并同平章事。经此一事,郭子仪和李光弼,以及杜鸿渐、魏少游、崔漪等全体朔方军官员和将士不再是边防军,而是从龙功臣了。朔方军以拥戴太子称帝为契机,提升了自己的政治地位,迎来了新的历史阶段。
至德元年(756年)十月,唐肃宗在灵武休整数月后,把朝廷迁到扶风,整合各方面的力量,以收复长安为目标,派房琯统领各路兵马,对叛军发动了进攻。房琯出身文官,没有军事才能,他在咸阳陈涛斜遭遇叛军后,使用春秋车战之法应敌,叛军见唐军行动不便,于是顺风纵火,大破唐军。随后,唐肃宗调回河西、陇右、安西等藩镇的主力,并向回纥汗国借兵,继续为收复长安做准备。
至德二年(757年)二月,唐肃宗又把朝廷迁到凤翔,使自己离长安更近了。四月,唐肃宗任命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让郭子仪统领各路兵马进攻长安。郭子仪在长安西边的清渠遭遇叛军后,因大意轻敌,反为叛军所败。九月,唐肃宗再次向回纥汗国借兵,以广平王李俶(后来的唐代宗)、郭子仪为唐、回联军的元帅和副元帅,再次向长安发动了进攻。唐、回联军名义上由李俶指挥,实际由郭子仪指挥,郭子仪指挥唐、回联军在香积寺大败叛军后,成功收复长安,并乘胜收复潼关。十月,郭子仪指挥唐、回联军在新店大败叛军主力后,又成功收复洛阳。
郭子仪身为从龙功臣,又收复两京,既为唐肃宗立下了大功,也拯救了危在旦夕的唐朝。但是自古战将难免功高盖主,西汉时期的韩信帮助刘邦消灭项羽后,很快便被刘邦剥夺军权,赋闲长安。而今,正当郭子仪的事业进入巅峰状态时,亦遭到了唐肃宗的猜忌,纵然郭子仪平日为人谦让,不像韩信那般居功自傲,也不能摆脱功高盖主的嫌疑。
唐肃宗为削弱朔方军的实力,在至德元年(756年)便已经剥夺了朔方节度使兼任的关内道采访处置使之职,让朔方节度使失去了对关内道的监察权。至德二年(757年),唐肃宗返回长安后,又剥夺了朔方节度使兼任的闲厩宫苑监牧使等职务。及至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首次拆分朔方军的防区,在镇北大都护府和麟、胜二州设立振武军节度使,缩小了朔方节度使的辖区。同年,唐肃宗还剥夺了郭子仪天下兵马副元帅的权力,让郭子仪仅以朔方节度使的身份,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等其他八位节度使一起讨伐盘踞在河北的安庆绪(安禄山之子)。此外,唐肃宗又任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督九节度作战。
由于九节度各自为政,几十万唐军没有统一的指挥,无法做到协同作战,战争效率因此大为降低。这场战争历时半年多,最终以已经投降唐朝的范阳节度使史思明再次叛乱,并率军救援安庆绪,在相州大败九节度告终。战后,唐肃宗顺势剥夺郭子仪所有的军权,任命李光弼为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从此,郭子仪像韩信那样,赋闲长安,过上了连年无所事事的日子。
乾元二年(759年)六月,就在李光弼取代郭子仪执掌兵权前一个月,唐肃宗再次拆分朔方军的防区,在邠、宁、庆、泾、原、鄜、坊、丹、延九州设立邠宁节度使,进一步缩小了朔方节度使的辖区。一年后,唐肃宗又一次拆分朔方军的防区,把陇州分离出去,和其他州合并为凤翔节度使。
李光弼和郭子仪的军事才能不相上下。乾元二年(759年)九月,史思明大举进攻河南,李光弼主动放弃无险可守的洛阳,把唐军主力转移到了战略地位重要的河阳。十月,史思明亲自领兵进攻河阳,李光弼指挥唐军击退叛军,保住了河阳。上元元年(760年),李光弼又击败叛军,收复怀州,挽回了河南战场的颓势。
然而李光弼的权力与郭子仪相比,却更加受到约束,他既被观军容使鱼朝恩监督,又受副将仆固怀恩的掣肘,上元二年(761年),唐肃宗在鱼朝恩和仆固怀恩的支持下,强迫李光弼对叛军发动进攻。唐军和叛军在邙山决战时,仆固怀恩在阵前违反李光弼的命令,致使李光弼大败,被迫放弃河阳和怀州,叛军由此在河南战场占据优势地位,并乘胜向淮南发动了进攻。不久,李光弼被任命为河南副元帅,出镇临淮,从此离开朔方军,转战淮南和江东。
宝应元年(762年),唐肃宗驾崩,唐代宗继位。唐代宗像唐肃宗那样,向回纥汗国借兵,以皇子李适(后来的唐德宗)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在名义上统领唐、回联军讨伐叛军。唐代宗在选择副元帅时,既没有启用郭子仪,也没有启用李光弼,而是任命新任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为副元帅,让仆固怀恩实际指挥唐、回联军作战。仆固怀恩在十月收复洛阳后,乘胜进军河北,最后在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平定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期间,朔方军作为平叛的核心力量,急需建立一个稳定的领导体系,但是朝廷却两次更换朔方军的主帅,不让郭子仪和李光弼长期掌握兵权,又三次拆分朔方军的防区,其目的一目了然,这是为了防止朔方军尾大不掉,以消除朔方军逼主的隐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