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日本在中途島海戰中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失敗的?)

近日,以“二戰”中途島海戰史實爲基礎改編而成的戰爭片《決戰中途島》正式上映。77年前發生的這場海空大戰被稱爲是太平洋戰爭,乃至整個“二戰”的重要轉折點。


電影《決戰中途島》海報。

在這場大決戰中,日本投入包括四艘大型航母在內30餘艘戰艦、250餘架戰機參戰,美軍則派出包括三艘大型航母在內的20餘艘戰艦、350餘架戰機參戰。最終以日軍損失全部四艘航母,美軍僅戰沉一艘航母收場,日軍鎩羽而歸。

從現有史料回顧這場戰爭,日軍在一些關鍵節點上的失誤將自己一步步推入了失敗的境地,甚至還將重創美軍機會拱手讓出。

首先,在海戰爆發前日本就已經失去了偵查美軍動向的情報能力卻不自知,美軍卻掌握了日軍的大致動向並對兵力部署做了及時調整,對日軍形成了先發優勢。

在日軍偷襲珍珠港給予重創後,美軍很快憑藉優秀的工業實力將其重建成太平洋戰場的重要立足點,同時也成爲了日軍的“眼中釘,肉中刺”,所以日軍計劃對珍珠港再次發動空襲,行動代號“K作戰”。


日軍偷襲珍珠港,拉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

“K作戰”計劃由二式飛行艇實施,但因該機駐地距離珍珠港超過7600千米所以需要中途加油,加油地位於美軍控制區域,所以常規方式非常危險。爲此日軍決定派出潛艇在位於中途島東南數百海里處的法屬護衛艦環礁爲飛行艇加油。

在“K作戰”的第一階段,二式大艇轟炸了珍珠港但並未取得很大戰果。到了第二階段,日軍內部基本確定要進行中途島大決戰,所以決定將重點從攻擊轉移到監視珍珠港內美軍艦隊動向上。


現存的“二式大艇”,即H8K型大型水上飛機,是“二戰”中性能最強的大型水上飛機之一。

但日軍並不清楚的是,美軍此時已經破譯了他們的無線電通信,知曉了這一行動目的,並及時派出水上飛機母艦佔據了法屬護衛艦環礁,導致補給無法完成。日軍只得在5月30日終止“K作戰”,失去了對美軍編隊的遠程空中監視能力。

除了遠程偵察機,日軍還意圖在開戰前向珍珠港方向派出潛水艇部隊進行警戒。但命令來得太急,計劃承擔這一任務的潛水艇部隊剛剛執行完對印度洋地區的巡邏任務,需要補給和修理後才能前往預定海域。其中,第五潛水戰隊在6月4日才抵達預定位置,而美軍航母編隊於2日就通過了這一區域,這意味着日軍的水下預警網絡也失效了。


日軍最適合遠洋偵查任務的“巡潛甲型”大型潛艇趕不上進攻時間部署,只能臨時調來中型潛艇“巡潛乙型”,戰前準備工作匆忙。

“K作戰”的失敗和水下預警網絡的延遲導致日軍在開戰前就失去了對美軍動向的把握,他們並不知道美軍已經派出重兵前往中途島,這次遇到突襲的將是自己。

而反觀美軍的情報戰則比較成功,最關鍵的成就是破譯了日本海軍的密碼通訊。中途島海戰前,日本海軍的加密通信依靠於1940年12月啓用的“海軍暗號書D”與1941年12月啓用的“一般亂數表八號”配合使用,把通信內容按這兩個加密手冊進行二次換字後得到五位數字暗碼後發出。

位於珍珠港的美軍情報機關通過長時間解讀比對,在中途島戰役前已經基本掌握了這套編碼系統的解讀方法。並通過巧妙地設置著名的“AF”假情報,最終確定了日軍對中途島的進攻意圖。


除了調動艦隊,美軍還提前向中途島上增派兵力,協助海軍抵禦日軍進攻。

實際上僅在一個月前的珊瑚海海戰中,美軍通過解密日軍通信就成功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不過日軍依舊沒有意識到密碼可能已經泄露的問題。根據日本官方記載,“海軍暗號書D”與“一般亂數表八號”於5月1日就應該停止使用並啓用新密碼系統,但負責配發這一消息的海軍省電信科員小澤義雄中佐顯然並未按時完成任務。

據美軍的紀錄顯示,接收並破譯最後一條日本海軍通信是在5月26日,之後日軍就換掉了密碼本。參加中途島海戰的日軍主力艦隊是於5月27日出港的,這就給了美軍足夠的時間來蒐集信息並判斷日本海軍的動向。

而日軍情報部門在美軍出港前後接收到了大量指向中途島的通信信號,但這一重要的情報卻未傳遞給海上航行中的日軍艦隊,原因是怕打破無線電靜默後暴露行蹤。

正是通過這些情報從而深信日軍即將發動攻擊的美軍,纔對珊瑚海海戰中遭受重創的“約克城”號航空母艦進行緊急大修。在珍珠港的船塢裏,工人不分日夜地搶修,使原本需要數月才能修好的航母僅用了72小時就恢復到戰鬥狀態並駛往中途島,航行途中工人們還在艦上繼續進行修理。


在珍珠港大修的“約克城”號航母,她在中途島海戰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反觀日軍,在珊瑚海海戰中投入的兩艘“翔鶴”級航母中,“翔鶴”號遭到重創,“瑞鶴”號毫髮無損但艦載機部隊損失嚴重,日軍只能將其送回本土整修導致兵分多處。兩艘最先進航母的缺席,使得中途島海戰中日軍航母數量並未對美軍形成優勢。

其次,美軍在開戰前非常重視對敵戰術偵查,而這正是日本海軍的短板。

雖然之前通過破譯密碼已經基本掌握了日軍即將對中途島發動襲擊的情報,但美軍內部和政府高層依舊對其真實性持懷疑態度。

5月30日,美軍警戒潛艇發現了日軍運輸船隊,它們負責裝載用於佔領中途島的陸軍部隊,所以距離主力艦隊較遠。雖然日軍監聽到了美軍潛艇的通信信號,但並未告知最高指揮部,依舊按計劃行動。

6月3日下午,日軍主力艦隊又接收到來自中途島附近疑似美軍航母發出的通訊信號,當時正受蛔蟲病侵擾,腹痛不止的山本五十六和參謀商議是否需要告知南雲忠一的機動部隊,結果最後一致認爲在數百公里外的機動部隊應該可以接收到這一信號,自行做好準備,不應該打破無線電靜默。但實際上南雲並未收到消息,就這樣又失去了一次警告機會。

美軍在開戰前特意將32架PBY-5A型“卡塔琳娜”水上飛機部署到中途島執行偵查任務。6月3日白天發現了日軍主力艦隊,對前期破譯密碼所得的情報做了印證。當天從中途島起飛的B-17轟炸機還轟炸了日軍運輸船隊,不過並未取得戰果。


美軍PBY-5A型“卡塔琳娜”水上飛機。

6月3日夜間,海面升起大霧導致艦隊航行混亂,日軍不得已終於主動打破了無線電靜默。南雲也得知了運輸船隊遇襲和被偵察機發現的事情。事實上,日軍企圖“奇襲”中途島的計劃已經失去了保密性,但山本也好南雲也好,誰都不打算停下來。

不過從事後來看,美軍此時也處在非常危險的境地。飛得又慢又低的水上偵察機很難對日軍艦船進行抵近偵查,觀察精度有限,飛行員很容易將運輸船等誤認爲是主力艦,事後通過對比才得知美軍飛行員看到的並非是包含四艘航母的主力艦隊。如果美軍此時按捺不住出動航母艦載機襲擊則會打草驚蛇,並暴露自己的主力,4號當天的戰況可能就會有所不同。

反觀日軍並不重視索敵偵查,爲了將更多航母艦載攻擊機投入戰鬥,而將空中偵查任務主要交給巡洋艦和戰列艦上搭載的水上偵察機完成,這些水偵數量有限,飛行性能也不如航母上的艦載攻擊機。


九七艦載攻擊機是日本海軍在“二戰”中的主力艦載攻擊機,除了掛載魚雷和炸彈執行轟炸任務外,還可以作爲偵察機使用。

當時負責航空索敵規劃的吉岡忠一少佐事後回憶說:“根本沒有考慮到敵艦隊在作戰過程中出現的可能性,因此,即使知道索敵是非常關鍵的但爲了節省艦載攻擊機編制,所以減少了索敵機數量和飛行次數。判斷上出了大問題。”

而當時決定減少索敵飛行次數的機動艦隊參謀長草鹿龍之介少將則回憶道:“爲了增加攻擊兵力而輕視了偵查”。就這樣,在開戰前日軍失去了一個又一個挽回局勢的機會,一步步鑽進了美軍佈置的大口袋裏。

最後,日軍情報工作的漏洞延續到了戰鬥中,並導致指揮官產生誤判輕敵,日軍艦隊此時已經無力迴天了。


山本五十六本着“用人不疑”的態度把前方戰場指揮權全權委託給了南雲忠一,他在這場戰役中的表現爭議頗多。

6月4日,日軍航母開始放飛第一波艦載機轟炸中途島,反而遭到中途島方向飛來的美軍戰機的襲擊,南雲司令部對這一奇怪的情況並未產生懷疑,而是判斷美軍在島上的守衛力量較強,需要執行第二波對地攻擊,並下令爲艦載機更換對地攻擊用的炸彈。

與此同時,美軍尼米茲司令部已經接到中途島守軍的報告判明瞭日軍航母的方位,下令艦隊起飛艦載機發動進攻。就在美軍機羣到來的路上,南雲收到了零式水上偵察機發來的報告稱發現了美軍航母編隊,南雲下令偵察機繼續查證,並在中途島飛來的美軍戰機的零星騷擾下繼續爲機隊更換炸彈。


日本海軍雷達技術落後,主要依靠艦載水上飛機進行遠距離偵查。圖爲日本重巡吊裝零式水偵。

零式水上偵察機很快傳回了發現美軍航母的報告,並稱美軍航母距離較遠。但他們並不清楚美軍艦載機編隊此時已經向日軍航母猛撲過去,而且因羅盤校對問題,偵察機報告的美航母位置與實際位置相差達100千米以上。

南雲司令部就依照這一錯誤情報最終決定將換了一半的炸彈換成魚雷,等待全部準備工作完成再放飛艦載機編隊攻擊美軍航母。正當機庫中緊鑼密鼓地爲艦載機更換彈藥時,美軍機羣出現並打了日軍一個措手不及,“加賀”、“赤城”和“蒼龍”號航母很快被彈燃起大火,失去戰鬥能力直至沉沒。


描繪日軍航母遇襲的畫作。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參與了中途島海戰的日軍參謀淵田美津雄寫了一本名爲《中途島》的書,其中提出了著名的“命運五分鐘”這一說法。他在書中寫到:“日軍航母遭到攻擊時,甲板上已經停滿了準備完畢的戰機,如果能再多出五分鐘的話,在美軍攻擊前就可以起飛了。”

這一說法在日後的影響不小,但以近年來的研究成果來看,所謂“命運五分鐘”實際上應該並不存在。美軍B-17轟炸機上拍攝的照片顯示日軍航母甲板上並未“停滿飛機”,而且日本官方史料“戰史叢書”《中途島海戰》分冊中也記載了當時日軍飛行員的回憶,稱航母甲板上只有負責防空的零式戰鬥機而已,導致航母沉沒的大爆炸實際上來自於飛行甲板下方機庫中存放的彈藥殉爆。


正在規避B-17轟炸的“赤城”號航母,甲板上並未“停滿飛機”。

日軍四艘大型航母中,只有“飛龍”號憑藉雲層躲過了最初的空襲,成了日軍挽回戰局的最後機會。二航戰司令山口多聞在艦隊遭到攻擊時就對“飛龍”號發出了戰鬥準備指令。所以第一波共24架艦載機得以很快起飛攻擊美軍航母。

這批飛機的攻擊取得了成功,“約克城”號被三發航彈命中,其中一發擊毀了部分鍋爐倉導致該艦暫時失去了動力癱在海面上。直到這個時候,日軍一架水偵終於找到了另外兩艘美軍航母,即“黃蜂”號和“企業”號,日軍還通過審問打撈上來的美軍飛行員得知了美軍艦隊的真實規模。

所以山口決定由友永丈市率領第二波攻擊隊隨即從“飛龍”號上起飛,攻擊其它兩艘美軍航母。由於日軍水偵被擊落,所以友永只能自行尋找目標。沒想到美軍的損管能力實在太強,當日軍第二波戰機到來時竟然將此前重傷的“約克城”號誤認爲是另一艘完好的航母,又對“約克城”發動了突擊,這次兩枚魚雷命中了“約克城”號的左舷並引發大爆炸和火災。

眼見無力迴天,美軍將艦載機和人員轉移至“企業”號航母上,並嘗試將“約克城”號拖回珍珠港,但途中遭到日軍伊-168潛艇的雷擊“補槍”,最終導致“約克城”號沉沒。

此時日軍以爲已經“重創”兩艘美軍航母,但實際上只癱瘓了“約克城”號而已,美軍還擁有兩艘完好的航母。很快,“企業”號的艦載機追上並攻擊“飛龍”號使其癱瘓在海面上失去了戰鬥力,最終被日軍“捲雲”號驅逐艦自行擊沉,山口多聞選擇與艦同沉。


日軍軍機拍攝的“飛龍”號的最期,艦首飛行甲板已經被炸塌。

“飛龍”號的沉沒宣告了日軍在中途島戰役中的徹底失敗。在短短數天的戰鬥中,日軍損失四艘大型航母、一艘重型巡洋艦,戰死3057人。美軍則損失一艘航母、一艘驅逐艦,戰死307人,取得了重大勝利。此後日本海軍失去了戰略進攻能力而轉入防守,鑑於兩國之間巨大的工業實力差距,日本已經開始不可挽回地走向失敗。

總的來說,中途島海戰中美軍通過自身優勢不斷爲自己創造戰勝的機遇,雖然其中也不乏漏洞,但輕敵、冒進的日軍卻沒有抓住機會反而犯下一連串錯誤。可以說,勝利的天平早在在開戰前就已經倒向了美軍。

王旭 本文來源:網易談兵 責任編輯:王旭_B1206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