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的前兩句“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詩人在溪水河畔向遠處望去,看到一座飛橋在衆山的雲霧繚繞之中若隱若現,頗有幾分仙氣,給予讀者一種超然出塵的感受,而似乎詩人並沒有前去深入探尋的意思,只是隨口向溪邊的漁夫打探一下,也許詩人內心是明白“世外桃源”這只是一種人們對於美好追求,並不是一個能夠真正能夠尋找到的地方,詩人雖然憧憬嚮往,但是卻並不去強求。”則是詩人沉醉於此時桃花溪的美景,彷彿將漁夫當做了《桃花源記》中誤入桃花源的武陵人,說到:這桃花隨着流水終日的漂流不盡,這不正是《桃花源記》中,桃源之外的那條桃花溪麼。

一提起“世外桃源”這幾個字我想大多數人應該和我一樣,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就是晉代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爲我們呈現出一幅安靜祥和、風景優美、人人安居樂業的美好畫面。雖然這只是陶淵明所虛構的一處“世外桃源”,但是仍舊吸引着無數的人們的嚮往。同時由於陶淵明的影響,後世的衆多詩人都有着類似的作品,也都表達了對“世外桃源”的憧憬,並且作爲山水田園詩派的第一人,陶淵明也給唐代衆多的山水田園詩派的詩人很大的啓發。

大家稍微熟悉一點唐代文化的應該都知道,在當時李白的詩文、張旭的草書、裴旻的劍術合稱爲唐代的“三絕”;世人皆知張旭的草書天下一絕,被人稱爲“草聖”,並且因爲特別好喝酒而和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中。張旭不但喜歡喝酒還喜歡在喝醉後放飛自我,到底放飛到什麼程度呢?根據《舊唐書》中的記載,張旭喝醉後喜歡四處奔走呼號,即興索筆揮毫,甚至以頭髮蘸墨書寫。所以當時人送雅號“張顛”。可能這就是藝術大家的與衆不同吧,我等常人怕是難以企及,人們常說的“不瘋魔不成活”怕也是不過如此。雖然張旭被尊爲“草聖”,但其實張旭在詩文方面也是頗有造詣,尤其是善於七絕,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這首詩作就是張旭的作品。

《桃花溪》

唐代: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張旭的這首詩其實也是受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影響,因爲在從晉代以來直到唐代,《桃花源記》得到極爲廣泛的流傳,後世的諸多文人都從《桃花源記》來了解到陶淵明的爲人,同時也是因爲對陶淵明的隱逸情懷和高尚品格的認同,使得“桃花源”成爲了世人精神文化世界中的一種象徵,而張旭的這首詩就是在這種影響下誕生的。

根據《清一統志》記載:“湖南常德府,桃花溪在桃源縣西南二十五里,源出桃花山,北流入沅。”溪水兩畔多爲桃林,暮春時節,落英繽紛,隨波逐流,據傳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也是以此地爲背景。

詩的前兩句“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詩人在溪水河畔向遠處望去,看到一座飛橋在衆山的雲霧繚繞之中若隱若現,頗有幾分仙氣,給予讀者一種超然出塵的感受,而似乎詩人並沒有前去深入探尋的意思,只是隨口向溪邊的漁夫打探一下,也許詩人內心是明白“世外桃源”這只是一種人們對於美好追求,並不是一個能夠真正能夠尋找到的地方,詩人雖然憧憬嚮往,但是卻並不去強求。只是醉心於眼前的自然美景。

末兩句“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則是詩人沉醉於此時桃花溪的美景,彷彿將漁夫當做了《桃花源記》中誤入桃花源的武陵人,說到:這桃花隨着流水終日的漂流不盡,這不正是《桃花源記》中,桃源之外的那條桃花溪麼?請問漁夫你是否知道這桃花源的洞口是在這溪水的何處啊?至此全詩結束,但是文中詩人所問的問題漁夫卻並沒有回答,可能是漁夫的回答會打破詩人心中的憧憬,也許是漁夫也不知該如何回答,總之詩人就這樣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懸念,無論是什麼樣的回答,都由讀者自己去想象。

這首詩雖然篇幅短小,但是其中的意境和對人生的思考卻很深,讓人回味無窮,可見如張旭這般遊戲人間的癲狂之人在心中也是有着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更何況我們這幫普通人呢?

圖文/阿然(你是否也曾追尋過桃花源的足跡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