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後,美軍曾詢問戰敗後的德軍將領一個看似十分簡單的問題:"誰是蘇聯最傑出的戰地指揮官?"包括美軍在內大多數人都認爲大名鼎鼎的朱可夫會是首選,但最後的結果卻十分出人意料,幾乎所有德軍將領都給出了一個統一答案——康斯坦丁·羅科索夫斯基。

讓曾經的敵人心服口服,作爲軍人來說絕對是一個最好的褒獎。但這位得到昔日死敵們一致稱讚的蘇聯統帥,其實有着一個十分精彩的人生道路。

一、波蘭血統的俄國軍人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諾維奇·羅科索夫斯基,1896年12月21日出生於波蘭華沙的一個普通家庭。小康斯坦丁有一半波蘭血統,因爲他的父親就是一個波蘭裔火車司機,也因爲這個原因,因此小時候的康斯坦丁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日子。

但天有不測風雲,父親不久後因一次意外不幸離世,家庭也隨之中落。爲了生活下去,母親不得不靠零工來養活她的四個孩子。雖然生活十分艱難,但深明大義的母親依然沒有放鬆對孩子的學習要求,而康斯坦丁也是十分聰慧,對許多學科都十分感興趣,尤其是對歷史十分地感興趣。

1911年剛讀完中學的羅科索夫斯基又迎來了一個噩耗:積勞成疾的母親也不幸因病逝世。失去了雙親的他不得不輟學來到當地一家襪子工廠打工,期間與其他工人一樣受盡了廠主的侮辱和虐待,期間由於反抗壓迫還曾入獄兩個月。也就是在這一時期,羅科索夫斯基接觸了先進的布爾什維克思想,並在它的影響下決定投筆從戎。1914年7月28日,羅科索夫斯基加入了沙俄第五騎兵師卡爾戈波爾龍騎兵第5團,成爲了一名普通的列兵。

入伍後的羅科索夫斯基在培訓了一段時間後,開始投身戰場。在和德軍的戰鬥中,他身先士卒兩次負傷,從一名列兵榮升到尉官,甚至差一點就集齊了全部"聖喬治勳章"。俄國革命爆發後,羅科索夫斯基迅速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成爲了一名騎兵連的連長,由於在戰鬥中表現十分出色,1921年他已經成爲了蘇軍第35獨立騎兵團團長,並兩次獲得"紅旗勳章"的獎勵,後來又擔任了庫班騎兵第5師第3旅旅長一職。

1924年9月,羅科索夫斯基進入了著名的列寧格勒高等騎兵學校進修,畢業後又來到後貝加爾擔任騎兵旅旅長、團長一職。期間還曾來到蒙古擔任當地部隊的騎兵教官。1930年之後,先後擔任蘇軍騎兵第7、第15和第5師師長一職。由於訓練表現十分突出,羅科索夫斯基還榮獲了代表軍人最高榮譽的"列寧勳章"。

1936年,表現出衆的羅科索夫斯基被任命爲列寧格勒軍區騎兵第5軍軍長。到現在爲止,羅科索夫斯基的人生可謂一帆風順,但俗話說"好事多磨",正當羅科索夫斯基準備大幹一番事業之時,他的人生卻迎來了一場"特殊的變故"。在此期間,羅科索夫斯基受盡了苦頭,直到1940年4月,羅科索夫斯基才官復原職,軍銜此時也成爲了少將。而這時納粹已經在"戰爭狂人"希特勒的授意下,出兵閃擊了波蘭,納粹也終於露出了兇猛的獠牙,虎視眈眈地瞄準了蘇聯。

二、戰術大師揚名二戰戰場

1940年5月,羅科索夫斯基被任命爲新組建的裝甲第9機械化軍軍長。來到新崗位的羅科索夫斯基敏銳地感覺到,未來戰爭的主要方式就是裝甲進攻,於是便開始大力整頓和訓練新組建的裝甲部隊,希望這支部隊在未來開戰時能夠成爲了反擊敵人的一把尖刀。

果不其然,1941年6月22日"巴巴羅薩計劃"爆發後,德軍果然以裝甲集羣開路向毫無準備的蘇軍展開了全面進攻。而在羅科索夫斯基的科學指導下,第9機械化軍通過靈活作戰,採取誘敵深入和中途設伏的方法成功消滅了不少貿然前進的德軍裝甲車輛和步兵。但由於失去了空軍的支持,爲保證大部隊的安危,羅科索夫斯基不得不且戰且退,同時決定收編其他部隊組成新的集團軍,緩解前線兵力不足的問題。

1941年7月17日,羅科索夫斯基來到了亞爾採沃,一路上收編了不少被打散的蘇軍部隊,組成了新的第16集團軍,根據最高統帥部的要求負責保衛斯摩棱斯克至維亞濟馬一線。重振士氣的第16集團軍士兵將囂張至極的德軍打了個措手不及,將戰線向西推進了25公里。經過此戰的優異表現,羅科索夫斯基被授予中將軍銜。斯摩棱斯克戰役也在蘇軍全體軍民的努力下,取得了完全的勝利。

隨後的莫斯科保衛戰中,羅科索夫斯基與朱可夫緊密配合,成功阻擊了德軍多次的瘋狂進攻,迫使德軍付出了巨大代價,消耗了大量兵力和武器裝備。隨後羅科索夫斯基決定以逸待勞,在等待增援部隊到來之前進行戰略防禦,防止德軍的反撲;當部隊全部到位後,羅科索夫斯基指揮第16集團軍向德軍發動了反擊,成功將德軍擊退了100多公里,收復了不少被德軍佔領的土地。

1942年3月8日,羅科索夫斯基在指揮部隊進攻時遭遇意外,差一點就犧牲在前線的戰場之上。兩個月的休養時間並沒有磨滅羅科索夫斯基的戰鬥慾望,當年7月羅科索夫斯基便被任命爲布良斯克方面軍的司令員,擔任方面軍司令員期間,羅科索夫斯基在別人眼中是一個"剛毅、堅強,要求嚴格而嚴肅認真的人,善於下達命令並使下級無條件執行命令。"

1942年10月,羅科索夫斯基又被任命爲頓河方面軍司令員,負責指揮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在統帥部"天王星計劃"下,羅科索夫斯基、瓦圖京和葉廖緬科麾下的部隊從三個方面向城中的德軍展開進攻,經過幾天的激戰,成功將保盧斯爲首的德軍第6集團軍和第4坦克集團軍一部圍困在城中,總計33萬餘人。

在保盧斯拒絕了蘇軍的投降請求後,蘇軍於1943年1月10日早8時05分發動了"冬季風暴"行動,經過十多天的戰鬥,1月31日德軍指揮官保盧斯元帥率領9.1萬名士兵宣佈投降。歷時160天的斯大林格勒會戰以蘇軍的最後勝利而告終,這次戰役德軍共損失150萬人,該場戰役的勝利也是蘇德戰場的一個轉折點,蘇軍從此開始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

戰役結束後,羅科索夫斯基被召回,此時他的軍銜已經晉升爲大將。應對德軍在庫爾斯克方向上的戰略優勢,爲了解決蘇軍的戰略威脅,德軍決定發動突襲。而這一計劃正中了羅科索夫斯基的下懷,他命令部隊開拓戰略縱深,防禦工事中集結了大量坦克和重型火炮。7月的偶然一天,通過對一名德軍俘虜的審訊,羅科索夫斯基決定在德軍發動攻擊前提前對德軍集結地域進行大規模炮擊。

經過大規模的戰鬥,庫爾斯克會戰以蘇軍的完全勝利而告終,斯大林爲了表彰羅科索夫斯基的功績,破格讓軍樂隊鳴禮炮12下,表達對其和手下部隊的大力表揚。

此後在後來的白俄羅斯戰役中,羅科索夫斯基又指揮部隊開展了"巴格拉季昂"行動。激戰五天之後,蘇軍在200公里正面上成功突破德軍防禦,圍殲德軍博布魯伊斯克集團,向縱深推進110公里。1944年6月29日,羅科索夫斯基被蘇聯統帥部授予"蘇聯英雄"稱號,同時晉升元帥軍銜。白俄羅斯戰役蘇軍共殲滅了54萬德軍士兵,白俄羅斯全境和波蘭東部獲得完全解放。

白俄羅斯戰役結束後,羅科索夫斯基又先後參加了東普魯士戰役和挺近奧德河的戰鬥。1945年3月31日,爲了表彰羅科索夫斯基在指揮和戰鬥中優異表現,最高統帥部決定授予他"勝利勳章"。二戰勝利結束後的1945年6月1日,羅科索夫斯基被第二次授予"蘇聯英雄"稱號,20多天後他還有幸作爲閱兵總指揮參與了在莫斯科紅場舉行的"勝利閱兵式"。

三、一代名將終落幕

閱兵式結束後,羅科索夫斯基先後擔任了蘇軍北部集羣總司令。1949年還受波蘭政府的邀請在部長會議任職兼國防部長一職,同時還被授予波蘭元帥頭銜,他也成了世界軍事上唯一一個獲得兩個國家元帥軍銜的軍事將領。

1956年,羅科索夫斯基元帥回到蘇聯本土,後來又擔任了國防部副部長、外高加索軍區司令等職務。1962年4月起擔任了蘇聯國防部總監組總監一職,任內根據自己多年的前線戰鬥經驗和軍事理論上的研究,爲戰後蘇軍的裝備、人員、組織和訓練架構的發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68年8月3日,這位爲蘇聯軍事史上貢獻頗多的一代名帥因前列腺癌在莫斯科去世,終年72歲。兩天後他的葬禮在莫斯科隆重舉行,蘇聯各界人士都紛紛前來送別這位優秀的戰鬥將領,他的骨灰也被安放在克林姆林宮的紅牆之下。

2015年,羅科索夫斯基的紀念雕塑在莫斯科落成,政府衆高官也在現場高度稱讚了羅科索夫斯基元帥的偉大功績,併爲雕塑正式揭幕。

結語

作爲蘇聯歷史上最爲傑出的將領,羅科索夫斯基在實戰中的果斷、勇敢的指揮作風,和他本人大膽創新、屢獲奇招的指揮方式成爲了二戰蘇聯將領中最德高望重的軍事家之一。他敢於擔責和隨機應變的指揮功底,也讓他成爲全體蘇聯軍民尊崇的對象,"常勝將軍"的頭銜可謂名不虛傳。

參考資料

1. 《軍人的天職》

2. 《一戰中走出的常勝將軍:羅科索夫斯基元帥》

3. 《二戰蘇聯軍事將領名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