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孝祥的一生雖然短暫,卻足夠輝煌,他的膽識、氣節以及才學在當時都是出類拔萃的存在,別的不說,就說他敢於上書爲岳飛鳴冤,敢於正面“硬剛”秦檜,就是一條響噹噹的好漢,只是可惜如此人物竟沒能受到重用,這是南宋朝廷莫大的損失,而他最後絕意仕途,辭官歸隱的行爲也反映出南宋吏治的腐敗,風氣的墮落,如此政權別說收復故土,偏於一隅都是奢望,因此南宋的滅亡實屬咎由自取。就在他賦閒的這段時間,與他同年進士的虞允文在採石磯一役中大敗金主完顏亮,扶大廈之將傾,張孝祥興奮異常,寫下開頭那首千古流傳的《水調歌頭·聞採石磯戰勝》,紹興三十二年,張孝祥還朝,出任撫州,孝宗繼位後,張浚力薦張孝祥,張孝祥得以在隆興二年再度出任中書舍人一職。

公元1161年,金主完顏亮親率大軍,一路南下,誓要一舉覆滅南宋,宋軍無力抵抗,一路潰敗,金軍一直打到南京附近的採石磯,宋高宗一度想渡海而逃,關鍵時刻,虞允文力挽狂瀾,於採石磯一役以少勝多,大敗金主完顏亮,金軍內部隨即內訌,完顏亮被部將叛殺,金軍就此退去,南宋朝廷得以保全,這便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採石磯大捷”!

採石磯大捷的消息傳來後,虞允文的至交好友張孝祥當即作了一首《水調歌頭·聞採石磯戰勝》,爲自己的好友慶功,詞中“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成爲流傳千古的名句!張孝祥也因此名留青史!

其實拋開詩詞不說,張孝祥的生平也足夠“傳奇”!

張孝祥是唐代詩人張藉的七世孫,其父張祁原居歷陽烏江,“靖康之變”後,北宋覆滅,南宋建立,張祁舉家南遷至明州鄞縣,紹興二年,張孝祥出生,當時張家剛遷到鄞縣,根基尚淺,很是貧窮,但張祁深明大義,堅持讓兒子讀書,張孝祥也極爲爭氣,不僅十分努力,天賦也很高,讀書寫字猶如“探囊取物”,還能“過目不忘”,《宋史》稱其爲“神童”!

紹興十七年,張孝祥通過鄉試,紹興二十三年“再舉冠裏選”,紹興二十四年,二十三歲的張孝祥參加科舉,高中進士,同榜中進士的還有秦檜之孫秦壎,當時秦檜高居宰相之職,深得高宗寵信,權傾朝野,已經將秦壎內定爲“金科狀元”,廷試只是走個過場,不料就在廷試當日,意外發生了!

宋高宗趙構於文學一道頗有成就,廷試當日突然來了興致,要親自審閱士子們的策論,最先被呈上去的是秦壎的文章,秦壎並非不學無術之人,也算是飽讀詩書,但其天分實在有限,所作策論毫無新意“又臭又長”,趙構看了兩眼就扔到了一旁,之後被呈上去的是張孝祥的策論,趙構一看到張孝祥的策論就“兩眼放光”,反反覆覆看了好幾遍。

都說文人相輕,趙構卻對張孝祥“惺惺相惜”,當即後面的文章也不看了,秦檜的臉面也不顧及了,宣佈張孝祥就是金科狀元!

秦檜見木已成舟,當即又生一計,授意親信曹泳當着文武百官的面向張孝祥提親,秦檜此舉就是要在衆目睽睽之下將張孝祥拉到他的陣營,沒想到,當時還未成親的張孝祥斷然拒絕了曹泳,這相當於當着衆人的面打了秦檜的臉,秦檜一時下不來臺,心中已然記恨上了張孝祥,準備找個機會給他點厲害瞧瞧!

沒想到秦檜還未出手,張孝祥率先“亮劍”了!

帶着狀元光環的張孝祥只要稍微向秦檜示好,就能前途似錦,步步高昇,擁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但張孝祥品質高潔,怎肯與秦檜等人同流合污,高中狀元的當日就狠狠打了秦檜的臉,之後更是堅定的站在主戰派的一面,公開與秦檜唱反調。

這還不算完,就在張孝祥入仕後不久,他就上言爲岳飛鳴冤,以“岳飛忠勇天下共聞”等理由請求趙構爲岳飛平反,字裏行間處處針對秦檜,然而殺害岳飛的直接兇手是秦檜,幕後主使卻是趙構,張孝祥此舉算是觸及了趙構的底線。

但他實在愛惜張孝祥的才學,只是在朝堂之上對其大加斥責,並未施以實質性的懲罰,不過趙構寬容,秦檜卻是睚眥必報的小人,他見張孝祥如此不知好歹,便指使黨羽誣告張孝祥之父張祁殺嫂謀反,張祁因而入獄,張孝祥也因此受到牽連,就在一樁冤獄將要發生之際,秦檜病死了,張祁父子得以死裏逃生!

張孝祥也因此開始了十幾年的宦海沉浮

秦檜病逝後,張孝祥受到重用,在紹興二十四年至紹興二十九年的五年中不斷升遷,最後官至中書舍人,中書舍人乃天子近臣,難免遭人嫉妒,張孝祥爲人又過於耿直,不屑於趨炎附勢,拉幫結派,所以很快就被人誣告,丟官回家。

就在他賦閒的這段時間,與他同年進士的虞允文在採石磯一役中大敗金主完顏亮,扶大廈之將傾,張孝祥興奮異常,寫下開頭那首千古流傳的《水調歌頭·聞採石磯戰勝》,紹興三十二年,張孝祥還朝,出任撫州,孝宗繼位後,張浚力薦張孝祥,張孝祥得以在隆興二年再度出任中書舍人一職。

然而好景不長,同年八月,張浚病逝,主戰派在朝堂之上沒了主心骨,張孝祥再次受到打擊,被排擠到朝堂之外,從此之後,張孝祥再也沒能回到朝堂,輾轉六郡任職。

雖然仕途不順,張孝祥卻是初心不改,一直堅持抗戰的主張,在地方任職期間也兢兢業業,爲民請命,多有慧政,據《敬簡堂記》所載,張孝祥知潭州時,關注農事,勤勉公事,善待於民,使得“獄事清靜,庭無留滯”!乾道五年三月,南宋局勢愈發惡劣,朝政日益腐敗,張孝祥失望不已,於是辭官回家,歸隱不出,次年七月,張孝祥於盛夏之日送別虞允文,兩人泛舟蕪湖,對飲暢談,張孝祥回家之後就中了暑,高燒不退,上吐下瀉,最後不治身亡,年僅三十八歲!

張孝祥之死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誰也沒想到一位大才子竟會英年早逝,孝宗也發出了“ 用纔不盡”的感慨!

小結:

張孝祥的一生雖然短暫,卻足夠輝煌,他的膽識、氣節以及才學在當時都是出類拔萃的存在,別的不說,就說他敢於上書爲岳飛鳴冤,敢於正面“硬剛”秦檜,就是一條響噹噹的好漢,只是可惜如此人物竟沒能受到重用,這是南宋朝廷莫大的損失,而他最後絕意仕途,辭官歸隱的行爲也反映出南宋吏治的腐敗,風氣的墮落,如此政權別說收復故土,偏於一隅都是奢望,因此南宋的滅亡實屬咎由自取。

參考資料:《宋史》《水調歌頭·聞採石磯戰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