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诸葛亮,更让人敬佩。

1800年前的中华大地上,有两位人杰的诞生决定和改变了大汉民族的文明历史,一位是曹操,另一位是诸葛亮。

公元181年,徐州琅琊郡(今山东临沂市)诞生一男婴,在哇哇的哭声中注定了其不平凡的一生、引导历史走向的一生。身为人父的诸葛珪为这新生儿取名亮,预示着汉室最后一丝光亮落在了眼前熟睡在襁褓中的孩子身上。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年仅八岁的诸葛亮失去了父亲的关爱,寄养于叔父诸葛玄家中。诸葛玄为生计,四处奔波,无奈只得走荆州投奔刘表。诸葛亮得以到达人杰地灵的颍川、南阳一带,在南阳郊区觅得一茅庐,晴耕雨读,成为了荆襄一带无数耀人明星中最闪亮的一颗。

不平凡的人自有异于常人的言行。诸葛亮身长八尺(1.85米),容貌甚伟,有一偏好,坐地抱膝长吟,爱唱《梁父吟》,自比于管仲、乐毅,在其他人看来就是一个有点知识却极其自负的农民。千里马自有伯乐来相,襄阳豪族黄承彦以女嫁孔明,荆襄名士司马徽、庞德公俱以诸葛亮有大才而赞,称诸葛亮为"卧龙",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诸葛亮在茅庐等来了刘备,以"隆中对"的战略构想让刘备求贤若渴的心如饮甘露。孔明感激于刘备三顾茅庐而随其出山,刘备以"如鱼得水"称赞诸葛亮,卧龙乃得以升天遨游。

初出茅庐第一功,乃于当阳之败后请命求救于孙权,以巧簧之舌说服了孙权,促成了孙刘联盟,请到了救兵,得以在赤壁大败曹操,让刘备取得荆南四郡。后诸葛亮奉命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得资以充军实,发展了刘备的军队和实力。

成都武侯祠

光芒不会掩盖光芒,诸葛亮推荐与自己齐名的"凤雏"庞统给刘备,刘备以卧龙、凤雏共为军师,共议取西川。时刘备与庞统入川,诸葛亮与关羽共镇荆州,后庞统身亡,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率军入川为援,分定郡县,与刘备合兵围成都,得西川之地。后刘备与曹操争汉中,诸葛亮镇成都,足兵足食,给予刘备强力的后援,为争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备称帝之后,以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时诸葛亮依法治蜀,依陈寿的说法:"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华肃然也"。

诸葛亮之治吏,与曹操大相径庭。武帝治吏以唯才是举,孔明治吏以德才兼备。【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亲者如马谡,违节度而致败于街亭,必斩之以明法;游辞巧饰者如彭漾,狂言于酒醉之后,亦必戮之而明法;服罪输情者如李严,虽欺君之罪,亦释之以明事人之理。另如廖立等,虽腹大才,然德却欠佳,亦贬而不用。

诸葛亮之治国,乃真正的依法治国,执法必严,严法但不施苛政于民。【治戎讲武,兴屯田,而国以富饶】。【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武侯多次出兵因粮而退者,非谓蜀汉无粮也,盖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致有粮运不出,所以造木牛流马也。断不能因此而为武侯治蜀苛政之佐。而数次动兵北伐,百姓皆无怨言,也看出诸葛亮并不施苛政于民。

世上的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人不在少数。现今有很多人认为诸葛亮专权,是诸葛亮的野心、对权力的贪恋,也对刘备的遗言多以厚黑揣测之:"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病危的时候,刘禅才十七岁,并且蜀汉刚刚遭遇夷陵之败,正是《出师表》所云"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在这种时候,刘备如果把权力交给阿斗,那么蜀汉面临的就是灭亡,所以刘备不得不给诸葛亮一种特权,一种能废立新君的大权,给才十倍曹丕的诸葛亮一个力挽狂澜的机会,拯救蜀汉政权。刘备和诸葛亮都是政治高手,刘备知道刘禅不行,所以把权力给诸葛亮,让诸葛亮替自己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也知道刘禅不行,所以大权独揽,领兵多次北伐,力争中原,以图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且看古人评价:【(诸葛亮)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

读书人多以诸葛亮穷兵黩武不立寸功而诽谤武侯,我却以为,不穷兵黩武不以得天下!曹操南征北战三十年,大小数十战,以数千人之众,发展到精兵百万;以无立锥之地,而三分天下得其二。世人皆不以曹操为穷兵黩武,却独以五次北伐而诽谤于武侯,岂不知乐毅以弱燕之众,连下强齐七十余城,而自比于乐毅的武侯,身率数万之众,据正道而伐有罪,何须惮于魏而不伐哉?武侯立志兴复汉室,伟人自不是喊喊口号的人而已,魏国不会因为诸葛亮说要兴复汉室就让出帝位,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政权都是打出来的!

诸葛亮不仅能治国,治军也是超一流。推演八阵图,军队战斗力强,乃可以力敌数倍国力的魏国军队。前于南征平叛回成都之后,召少数民族精英,组成了一支"无当军",该军战斗力极强,多次在战斗中重伤敌军。后为救姜维,该军被围致全军覆没,但是所杀伤敌军乃是无当军数倍。军队纪律性极强,可以与百姓同居而与民秋毫无犯

陈寿于《三国志》中书"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几个书呆子揪着奇谋为短,狺狺言之"诸葛亮根本不会打战!"亦有言孔明不如司马懿者。然则【蜀汉小国,诸葛亮数次率兵北伐,饮马洛河,司马懿据天下十倍之地,提数倍之众,筑牢城,乃自顾保全而已,孔明数次来去自如,进退有度,使雍、凉不卸甲,中原不解鞍,胜负之势,已然决矣】。陈寿独不记战胜攻取之事于《三国志》,而在于《志》成书于晋,司马懿乃晋王朝奠基人尔。如果看武侯数次用兵的地理,乃步步进逼之势,就可以知道他实在是胜利了。

诬蔑武侯之人,多诬武侯"不识人、不会用人",此若不是只知马谡街亭之败,就是拾人牙慧、人云亦云之辈。蜀汉人才匮乏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少,是以出的人才少。如果诸葛亮不识人,就不会在见到姜维之时就对姜维赞不绝口;不会用人,就不会用有性格缺陷的魏延。而观《三国志》,诸葛亮提拔任用的人才,诸如《出师表》中提到的蒋琬、费祎、郭攸之、董允、陈震、向宠、张裔等,而后亦如董厥、樊建、姜维、张翼、邓芝、张嶷、王平等等,均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而蒋琬、费祎、董允三人与诸葛亮并称"蜀汉四相",姜维更是被称作"天下英俊,无出维右"。岂可因马谡一人而诬武侯之识人、用人之法哉?

武侯用人以德,自身亦是公忠体国之表率,以儒家为人,以道家为学,以法家治国。且不说武侯在刘备庙中所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病危之时,作《诫子书》给八岁的儿子中所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蜀汉最后一战中,子诸葛瞻、孙诸葛尚亦俱以身殉国,报效国家。

诸葛亮身死之后,百姓常记武侯之德,乃祭拜于路,后立武侯祠专供武侯。司马懿查看诸葛亮立营的地方,也称口赞叹"天下奇才"。司马炎立晋国之后,专让陈寿作《诸葛亮集》以让群臣百姓向诸葛亮学习。于此类事实,可窥诸葛亮生平之一斑。

古代人喜欢盖棺定论,诸葛亮谥曰忠武。而谥号一般只做单谥,诸葛亮得双字美谥,一曰忠,一曰武,亦可慰平生。

诸葛亮之为人,【以少年辅佐刘备,而刘备足信诸葛亮,且群臣悦服,此足可见诸葛亮之大才。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乃君臣百姓之心欣戴矣。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其兵出入如宾,身在外,犹在国中,人心不忧。实乃中华数千年文明之少见】

史学大师吕思勉这样说过:"封建时代,是有其黑暗面,也有其光明面的。其光明面安在呢?公忠体国的文臣,舍生忘死的武士,就是其代表。这两种美德,魏武帝和诸葛武侯,都是全备了的。他们都是文武全才。两汉之世,正是封建主义的尾声,得这两位大人物以结束封建时代,真是封建时代的光荣了。"

历史上的诸葛亮,更让人敬佩。

-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