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方辽国契丹主要以游牧民族为主,在封建社会历史长河中,曾经多次侵犯中原,但是都处于劣势位置,不能进中原半分,主要就是倚靠了燕云十六州的地理位置做为天然屏障。燕云十六州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天然屏障,中原的军事优势在于排兵布阵,步兵居多,而外族身体健壮以骑兵为主,在古代骑兵要比步兵勇猛很多,中原一直能够把外族抵挡在长城之外,靠的就是天险和关隘。

“鲜血洒在战场,公道自在人心,思念留在民间,一千年的悲歌从古唱到今……”这是诗人白桦做词的片头曲,诉说了杨家将流传千古的原因。成就杨家将千古功名的的发生之地就是燕云十六州。懂历史的人,只要和他们提到燕云十六州,他们都会不禁感叹,失去燕云十六州是中华民族封建历史上的一段耻辱史。
华夏天然屏障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所辖区域为幽州、顺州、儒州、檀州、蓟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妫州、武州、蔚州、应州、寰州、朔州、云州。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内和郊区全部范围,还有全部的天津,以及山西,河北的北部地区。
公元936年,中国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反叛唐朝,想要拥兵自立,但是兵力偏弱,于是向北方辽国契丹求援出兵相助,并答应成功之后将把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公元938年,后晋皇帝石敬瑭按照辽国要求将燕云十六州的奉送给他们。从此之后中原朝代想尽办法都没能将燕云十六州完全收回,直到几百年之后的明朝才真正意义的把燕云十六州收回中原。
能够“一夫当关”的燕云十六州
“幽、燕诸州,盖天造地设以分藩、汉之限,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也”,这是北宋叶隆礼在《契丹国志》中记录的,足见燕云十六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自古也有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的说法。燕云十六州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天然屏障,中原的军事优势在于排兵布阵,步兵居多,而外族身体健壮以骑兵为主,在古代骑兵要比步兵勇猛很多,中原一直能够把外族抵挡在长城之外,靠的就是天险和关隘。没了高山的险峻,河流的湍急,外族的骑兵可以在平原所向披靡,攻无不克。
1.地理位置具有天然优势,倚山傍水
北方辽国契丹主要以游牧民族为主,在封建社会历史长河中,曾经多次侵犯中原,但是都处于劣势位置,不能进中原半分,主要就是倚靠了燕云十六州的地理位置做为天然屏障。在古代冷兵器作战中,地理优势包括了山地,河流,平原和大海等。山地代表了复杂的地形变化,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可以设关隘。燕云十六州北部有燕山山脉和太行山山脉,这两座大山就是阻碍北方游牧民族骑兵进犯中原的天然障碍,两座大山上建立长城,驻防军队,就可以形成一道军事防线,完全可以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另外在山脉脚下,有两条大河成为了第二道防线。虽然河流在军事行动中防御力第二,但是对于北方游牧民族来说,不通水性是他们的主要特点,想要跨过大河进入中原也是难上加难之事。还记得三国时期有名的赤壁之战吗?北方的曹操部队大部分败在了不通水性方面。还有少数民族柔然的拓跋煮饮马长江,与建康城隔江相望终不得过。
2.土壤肥沃,物资充足
燕云十六州不仅有山脉和河流的天险,还有广阔的平原。平原虽不是防御的天险,但是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主要是因为平原能够适合耕种,适合人们生活,能够有更多的粮食和人口,而这些都是战争必须之物。另外平原也有适合发展畜牧业的地理优势,这样有利于培养更多的战马,以及人们生活中所需要的物质。自古幽州就被称为“天府之国”,而且对于封建社会,农业和畜牧业发达的地区,经济都非常繁荣,人流来往密集,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以及战争所需要的人力。
对于北方游牧民族来说,中原一直是他们渴望得到的领土。中原物资丰富,地理条件适合他们的畜牧业发展,所以在封建社会历史中,他们一直在骚扰北方边境,计划进军中原,让中原成为他们的粮仓,但是没有一次成功的。就是因为他们不能攻克天险,所以对于中原的物资只能让他们望尘莫及。
到了五代十国后期,中原各地纷乱不断,有点势力的就自立为王,有人更是为了一己之私,不顾国家整体利益,而向外族求兵支援,并且还以燕云十六州相赠,引狼入室。自此中原和外族的战争中一直处于弱势位置,导致宋朝政权受外族威胁长带一百多年,给蒙古族入侵中原建立元朝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