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樂壇越來越不行了?

華語樂壇充斥着大量口水歌?

現在聽得最多還是十幾年前周杰倫那批音樂人,華語樂壇是不是要徹底完蛋了?

作者非常肯定,除了那些毫不關心音樂的普通人,但凡有了解華語樂壇和華語音樂的觀衆,在很多場面都看到過上述描述。

這種對於華語樂壇和華語音樂的悲觀情緒,在中國網絡上更是十分廣泛的蔓延,幾乎將形成一種共識。

華語樂壇苦流量明星久矣!

上面是國內某平臺提出關於“對華語樂壇感到失望”的問題,回答數量達到驚人的八千六百多個。

這個平臺問題的回答數量,一般上千就已經是爆款問題,八千六百多回答數量,再到每個熱門回答下面,成千上萬的點贊和評論。

至少證明一點,在這個網站平臺有多少人對於現在華語樂壇的失望。

那麼,現在的華語樂壇和華語音樂真的就不行了嗎?

華語樂壇苦流量明星久矣!

華語音樂發展的根本就是如此,而自從2000年左右,一直到2010年,現在大家公認“周林陶王”是華語樂壇最後的巔峯時期。

2010年過後,華語樂壇仍然有着傳承和繼承,每每從很多節目表現來看,很多冒出頭的音樂人並不是太差。

如同樣幕後製作人出身,但嗓音和條件限制太大的李榮浩

如學習西方搖滾和迷幻音樂,有時加上說唱融合本土化的華晨宇

如走過去中國官方路線從民歌、戲曲再到中國風歌曲的霍尊

還有繼承中國內地搖滾樂,一向認真低調的做音樂,毫不張揚的創作人梁博

華語樂壇苦流量明星久矣!

其它音樂類型的優秀創作人也有着不少,如繼承內地民謠樂的毛不易

現在華語嘻哈樂中,不管與周杰倫時代嘻哈樂是否相同,但也有着gai,馬思唯,再到北京DMOB ,重慶Gosh,成都說唱會館等不少嘻哈樂的廠牌。

不管如何,華語音樂現在確實面臨着原創不足,對於發達國家過於拿來主義,不夠親近民衆的風潮。

華語樂壇苦流量明星久矣!

但從整體來看,華語音樂還是有着傳承和繼承的,由於中國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上升,對於音樂的需求更是呈現一種廣泛細化狀態。

相信但凡略略瞭解華語音樂圈子,尤其是獨立音樂人圈子,便會發現玩各種音樂類型的音樂人都有,而且音樂人數量和音樂水平並不低。

華語樂壇不行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裏?

華語樂壇苦流量明星久矣!

小說、漫畫、遊戲、動畫、音樂、影視劇等等,它們屬於流行文化產業,文化產業是商業經濟的一環,但核心意義完全不同,畢竟‘經濟硬實力,文化軟實力!’嘛。

不管如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的組成部分,既然是市場經濟,它當然要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

音樂產業也是相同的,華語音樂和華語樂壇最大的問題,根子就出在了華語音樂產業鏈上,亂象重重。

音樂產業是怎麼賣錢的,一般而言有幾個出路。

華語樂壇苦流量明星久矣!

2005年後網絡數字音樂崛起前(2005年QQ音樂創立),歌手和音樂人最大的收入來源之一,自然是唱片市場。

其次,與影視劇聯動也是最大收入來源之一,因爲影視劇裏也有大量音樂作品,或者是主題曲和片尾曲。

我們現在回過頭看,港臺巔峯時期的歌手和音樂人,多少爲當時熱門的影視作品演唱過主題曲,片尾曲和插曲了。

最後便是商演,演唱會,電臺和卡拉ok等渠道和平臺。

華語樂壇在巔峯時期就埋下了禍根

華語樂壇苦流量明星久矣!

唱片公司沒好好培養,也可能是香港音樂界氣數盡了。樂迷年紀越來越小,8歲、10歲已經開始去買唱片,十幾歲就去追星,他們懂什麼,小學都沒念完,有什麼眼光去看歌詞好不好?

別人說黎明好就黎明好,別人說郭富城好就郭富城好了,郭富城唱成什麼樣他不知道,只知道他長得好,舞跳得好。

——黃霑:2003年《南方週末》其實人間盡耳聾

華語樂壇苦流量明星久矣!

已故香港音樂大師黃霑16年前的評價,對於華語樂壇而言,在如今看來都是振聾發聵。

香港樂壇爲何死得最早,其實現在中國觀衆越捧“四大天王”,就代表當時這個隱患有多麼的大。

因爲張學友,劉德華,郭富城,黎明代表的香港四大天王,在當年便在整個華語地區火爆,甚至席捲整個亞洲。

那個時代歌手還是依賴唱片,四大天王唱片公司維持歌手的熱度,經常是一年四專。

但香港是座小城市,只有700多萬人口。雖然當時香港娛樂市場非常成熟,但本土的原創,根本就支撐不起。

華語樂壇苦流量明星久矣!

這麼一來,就造成香港樂壇一個顯著的問題,翻唱非常嚴重。

香港樂壇盛行翻唱曲,抄襲曲,改編曲,香港樂壇抄日文歌,抄英文歌,抄韓文歌,抄發達國家的歌曲。

我們現在看巔峯時期的香港四大天王,從音樂角度上就有些糾結了。

四大天王各自有着香港樂壇爲自原創的歌曲,但音樂生涯翻唱的歌曲數量也有着不少。

華語樂壇苦流量明星久矣!

(上圖爲網上考證華語樂壇翻唱外國歌手的歌曲)

上圖這種情況還會很長,甚至很多華語一線和頂尖歌手都會榜上有名。

否則,現在網上也不會廣爲流傳一句話:玉置浩二和中島美雪養活了大半個八九十年代的華語樂壇。

香港四大天王時期有多麼輝煌,後來香港樂壇就有多麼落寞。

華語樂壇苦流量明星久矣!

香港樂壇“抄”曲盛行,唱片公司和老闆對於原創和培養原創音樂人,並沒有考慮到以後,一切以賺錢爲主。

正如黃霑所說:唱片公司發現了這個,就投“老闆”所好。“老闆”是沒有眼光沒有耳朵的,所以就拼命包裝,找幾個漂亮的出來。

同時代的臺灣樂壇,雖然同樣翻唱抄襲盛行,如同上面那個翻唱名單,臺灣音樂人上榜肯定也不少。如鄧麗君,劉若英等,都擁有大量的翻唱。

但臺灣樂壇在原創能力上,甩開香港樂壇不止一個段位。

華語樂壇苦流量明星久矣!

後來大家選出了同時代的臺灣四大天王,分別是齊秦、周華健、王傑、童安格。

臺灣四大天王的知名度,可比香港四大天王要差多了。但臺灣四大天王的原創能力,卻甩開香港四大天王不止一個段位。

這個時代,臺灣能夠自己獨立作詞寫曲的創作人,可還有張雨生,陳昇,伍佰、周傳雄,張宇、巫啓賢等等。

華語樂壇苦流量明星久矣!

也是如此,2000年後的臺灣樂壇,方能催生出周杰倫,陶喆,王力宏,林俊杰,五月天,蘇打綠,曹格等等原創音樂人。

香港樂壇卻只剩下一個陳奕迅獨木難支,還不是創作人。

經濟率先發展到巔峯的中國港臺地區,音樂產業在原創上的匱乏,爲後面華語樂壇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華語樂壇產業由港臺到內地的轉移

華語樂壇苦流量明星久矣!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過後,華語流行音樂的中心,便由港臺(尤其中國臺灣)加速向中國內地遷移,有個最標誌性的事件。

這就是音樂綜藝節目的崛起對比

華語樂壇苦流量明星久矣!

2005年過後,網絡數字音樂時代的到來,音樂唱片市場的崩潰。音樂圈向聽衆宣傳音樂還有創造新生代最大平臺,便是音樂選秀綜藝。

2005年後,當時最大的是中國臺灣的《超級星光大道》《華人星光大道》,與2012年《中國好聲音》相比。

內地音樂綜藝選秀節目,開始全面崛起

華語樂壇苦流量明星久矣!

從此之後,音樂觀衆,資本商業,平臺宣傳,再到節目後續音樂影視資源,尤其節目捧出的新生代歌手。

中國大陸不但全面取代港臺,港臺新人想要發展只能來到內地搏位。

但是中國內地樂壇真的準備好了嗎?

華語樂壇苦流量明星久矣!

2012年,《中國好聲音》火爆了整個夏天,全華語地區的目光都吸引到了這裏。當時中國臺灣有個還算知名的評講人叫做臺灣甲霸。

此人全程都在追和點評這個節目,在《中國好聲音》結束時,臺灣甲霸評價這個節目選出大量的音樂人水平都不錯。

但是,以目前的華語樂壇的產業,根本無法撐起這麼多歌手後續發展。

華語樂壇苦流量明星久矣!

結果是一語成讖,當年《中國好聲音》第一季結束時有多麼的盛大,捧出了多少音樂人。

最後只剩下做原創的梁博,原創啊原創!

內地音樂產業鏈的不成熟,對於音樂人的打造、包裝和推廣,可以說非常致命。

2012年《中國好聲音》後,這些年來,作者也追過不少中國音樂綜藝選秀節目。每每看到節目中出現很多不錯的音樂人,但後來都沒有什麼發展後續。

華語樂壇苦流量明星久矣!

比如,2013年那一屆的《快樂男聲》。

現在不少中國聽衆不太喜歡華晨宇,認爲華晨宇沒有什麼傳唱度很高的歌曲。但華晨宇已經是以最頂尖的水平自己打出一片天下。

這個節目其它不錯的選手,如搞搖滾的白舉綱,再到饒威,寧桓宇,於湉等等,音樂實力都相當的不錯,現在華語樂壇卻混得不上不下。

華語樂壇苦流量明星久矣!

2013年《快樂男聲》的亞軍,擅長唱跳偶像氣質的歐豪,最後發展不佳倒逼前往影視劇,完全轉型開始演戲。

除了《中國好聲音》一票苗子沒能出頭,另一個音樂節目《中國好歌曲》的選手呢?

很多時候觀衆都發現音樂節目中讓人眼前一亮的音樂人,但都沒有什麼後續發展,這在華語樂壇真是十分常見。

華語樂壇讓人眼前一亮,最終卻埋沒的音樂人比比皆是,原因也非常簡單。

原創音樂人不賺錢流量賺得盆滿鉢滿

華語樂壇苦流量明星久矣!

2018年,中國內地搖滾音樂人鄭鈞在某節目吐槽,現在華語樂壇跟過去已經大不一樣,排行榜可信度已經不高,質量下降非嚴重。

鄭鈞更是直言不諱,現在的歌曲像屎一樣。都是別人告訴你這個東西火,一羣人會選擇跟風,去聽這首歌,缺乏自己的判斷能力。

再回想2003年黃霑對於華語樂壇的評價,堪稱是完全應了這個預測。

華語樂壇苦流量明星久矣!

2005年過後,網絡數字音樂時代崛起,大大的衝擊原有的唱片市場。但彼時的中國聽衆,並沒有在網上養成爲知識付費的習慣。

這種民俗的消費意識,還有音樂公司有收費意識出現,已經是在2015年過後。

現在我們發現網上很多歌曲,不但下載要收費,連聽歌都開始收費了。

華語樂壇苦流量明星久矣!

但付費的網絡數字音樂專輯,除了那些知名度高的音樂人,其它那些缺少包裝和推廣的優秀音樂人如何出頭。

都已經養成音樂免費習慣的中國聽衆,又有多少願意爲“原創”的音樂買單呢?

這些‘原創’音樂到底好不好聽觀衆都不知道。

華語樂壇苦流量明星久矣!

中國普通大衆並不願意爲原創音樂買單,這個時代華語樂壇,最終演變成只要有着流量,音樂纔會變得火爆,音樂人才會賺得盆滿鉢滿的情況。

華語樂壇這種‘流量爲王’的情況,又分爲兩種。

第一種,當習慣音樂免費的聽衆,不願意爲不知名音樂人的數字音樂專輯消費的情況之一。卻有願意爲之消費的聽衆,他們是當前中國文化市場上,最大的一股流量來源。

那便是中國學習日韓的唱跳偶像明星。

華語樂壇苦流量明星久矣!

從學習日本的tfboys,snh48,再到學習韓國的火箭少女,更有本來就是從韓國回來發展的歸國四子,吳亦凡,鹿晗,張藝興,黃子韜;再到王嘉爾,劉憲華,還有擅長唱、跳、rap、音樂和籃球的蔡徐坤。

上述這些唱跳偶像歌手,也許有水平較高的音樂人,但整體與之十幾年前相比呢?

粉絲只會說某某歌曲可以瞭解一下,他認真努力謙虛進步得很快

但這與整體音樂水平能力不行,到底有什麼聯繫呢?

偏偏在網絡數字音樂時代,這些青少年觀衆和粉絲戰鬥力驚人,他們是真正願意爲偶像花錢消費,並且花錢打榜的消費者。

華語樂壇苦流量明星久矣!

華語樂壇變曾經最具影響力的音樂獎項,變得是越來越無人問津。

這些音樂獎項爲了賺錢開始向市場選擇妥協,最終變相又爲流量服務。

那些真正做音樂的音樂人,和那些選秀節目出來的好的苗子相同,他們做的原創音樂不賺錢,遠遠比不上流量明星。

像這兩年網絡數字音樂專輯銷售榜上,銷售排名前幾位的音樂人。除了周杰倫、林俊杰、陳奕迅、張傑這些華語樂壇的中堅力量。

剩下數字音樂專輯銷售排在前幾名的都是哪些音樂人呢?

華語樂壇苦流量明星久矣!

是鹿晗,是吳亦凡,是許魏洲,是黃子韜,是張藝興,當然還有tfboys等等,這些唱跳偶像明星等等。

那些堅持做音樂的音樂人,數字音樂專輯根本賣不出去,連曾經華語樂壇神話的王力宏,最新專輯因爲《AI愛》。

華語樂壇苦流量明星久矣!

不可否認,這張專輯水平不如之前,但專輯賣了幾天了,一張5元,才賣了6萬多張。同價位的其他歌手唱片,都是動輒幾百萬,甚至千萬的銷量

連知名度高的音樂人數字專輯都賣得不高,那些不知名的音樂人更是不用多提了。

而粉絲願意爲之花錢消費打榜的偶像明星,不管他們上了多少榜單,數字專輯賣了多少張。但一問普通大衆,彷彿就是兩個世界。

華語樂壇苦流量明星久矣!

這樣就變得有些諷刺了,華語樂壇專心做音樂的數字專輯賣不出去,專輯賣得很好的偶像,全剩下粉絲在圈地自嗨!

一種是普羅大衆免費的‘鉅額流量’,這種流量本身並不賺錢,但過高的流量大數據,可以倒逼資本商業爲其投資。

這種大衆免費流量,正是快速崛起的新媒體各個平臺。

華語樂壇苦流量明星久矣!

這些平臺本身又沒有錯,因爲平臺的存在本身是解決用戶的消費需求。

我們都知道,這些平臺觀看視頻基本都是免費的,但凡過高的流量,很容易在資本那裏變現。

於是乎,這些平臺裏的音樂人,爲了儘快讓流量變現;他們做出很多迎合市場和觀衆行爲,對於創作根本沒有什麼需求。

華語樂壇苦流量明星久矣!

在華晨宇指出抄襲前李袁傑的《離人愁》在中國火遍大江南北

什麼體驗生活潛心去創作音樂?

什麼對於樂理的學習、作曲和編曲的層次?

什麼對於國外歌曲的撞曲甚至是惡意的抄襲和山寨?

這些對於急於將流量變現的音樂人而言,根本就不重要。只要好聽就行,只要能快速流行就行,只要變現賺錢就行。

這些新媒體平臺裏但凡出名的音樂人,再到當時火遍的歌曲。仔細回想一下,有多少音樂人沒有曝出山寨抄襲,又有多少歌曲長久流行呢?

華語樂壇苦流量明星久矣!

這種通過平臺流量火爆的音樂,從整體水平來看,別提與巔峯時期華語樂壇周林陶王相比。他們與十幾年前的許嵩,汪蘇瀧和徐良的網絡音樂相比,相信都是遜色很多的。

總而言之,現在的華語樂壇產業情況很複雜,亂象重重。

習慣免費音樂的觀衆,不願意爲音樂人數字專輯付費。願意爲之付費的,卻又都是爲偶像歌手買單的粉絲羣體,粉絲羣體還在音樂獎項上攻城掠地。

而大衆平臺同樣爲流量佔據,他們佔據着各種新媒體 平臺,影響非常深遠,歌曲在大街小巷循環播放。

華語樂壇苦流量明星久矣!

那些專心做音樂的音樂人,有些人便不再堅持,要麼轉型成爲流量明星,要麼前往影視產業發展,剩下的獨立音樂人無人問津。

那些平臺的大衆聽衆,他們依然不願意爲原創音樂消費。華語樂壇行與不行,抄襲與否也不重要,只要他們覺得有好聽的歌曲就行。

那些原創音樂是否有藝術水準,同樣也不重要,藝術能夠代表流行嗎?

華語樂壇苦流量明星久矣!

流量明星的粉絲關注明星勢力榜,是網站首頁的宣傳位,是自己的愛豆在某個活動爲何不是c位。那些音樂排行榜當中,愛豆是否讓更多的人看見,證明自己愛豆最爲厲害。

這種種情況,再加上華語樂壇盜版橫行,抄襲山寨嚴重,其它重重亂象,確實讓華語音樂陷入有史以來最低點。

那麼,華語樂壇如何才能重新再發展起來?

華語樂壇苦流量明星久矣!

作者認爲根本的,也就是解決上面提出的三個方面。

首先,從官方到媒體再到聽衆,都要養成嚴格的版權意識,爲真正優秀原創音樂買單消費的意識,讓真正做音樂的音樂人,能夠爲知識和原創穫得收益,不用擔心接下來的飯碗。

其次,前一條最大的保障,自然是聽衆,尤其是普羅觀衆對於音樂的審美意識,還有知識產權的版權意識,全面的提高和建立成熟的制度。

最後,全世界流行文化產業發展到現在,偶像明星產業,建立起成熟文化產業鏈。

華語樂壇苦流量明星久矣!

這個不管是英美,還是亞洲偶像產業最爲成熟的日韓國家,他們產業是偶像就是偶像,文化產業就是文化產業,可以說涇渭分明。

偶像只經營偶像產業一隅,很難去插手其它的文化產業。

華語音樂甚至是整個流行文化產業,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正是偶像明星一旦獲得超高的流量,從觀衆,媒體再到資本商業,都非常熱捧流量明星。

華語樂壇苦流量明星久矣!

這些流量明星不但插手樂壇,還可以參演電視劇,參演電影,參加綜藝,參加時尚,參加NBA等等。

各個這些偶像並不擅長的領域,這些愛豆跨行的領域,有多少他們是做好的呢?又有多少是因爲他們加入反而敗壞了呢?

最後,對於華語樂壇和文化產業而言,不管是觀衆審美的提高,建立起成熟的知識產權制度,再到文化產業鏈發展成熟。

需要你,需要我,需要每個觀衆的參與和有意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