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是我國曆史文化名鎮最多的地方之一,2003年,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聯合發佈了“中國首批十大國曆史文化名鎮”(分別是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江蘇省崑山市周莊鎮、江蘇省吳江市同裏鎮、江蘇省蘇州市甪直鎮、浙江省嘉善縣西塘鎮、浙江省桐鄉市烏鎮、福建省上杭縣古田鎮、重慶市合川縣淶灘鎮、重慶市石柱縣西沱鎮、重慶市潼南縣雙江鎮),其中重慶就佔有十分之三,這裏面的周莊、同裏、西塘、烏鎮、甪直早已全國聞名,可是與之齊名的重慶雙江鎮、淶灘鎮、西沱鎮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除了中國首批十大歷史文化名鎮所列的三個古鎮之外,龔灘古鎮、偏巖古鎮、龍興古鎮、走馬古鎮、中山古鎮、白沙古鎮、龍潭古鎮、塘河古鎮、安居古鎮、路孔古鎮、松溉古鎮、寧廠古鎮、濯水古鎮等都屬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鎮,星羅棋佈的分佈於重慶的各個區縣,咱們從來地初來乍到,如果時間不是很充足的話,去這些古鎮玩會將很多時間浪費在途中,那麼怎麼辦呢?去渝帆在這裏給大家推薦的磁器口古鎮,也是不錯的。

磁器口古鎮位於主城的沙坪壩區,可以坐地鐵及公交車前往,相比渝帆在前面提到的那些古鎮方全了很多。磁器口始建於宋真宗鹹平年間(998—1003年),起初的時候並不叫磁器口,當地人稱其爲白巖場,因爲鎮上曾有一座名爲白巖寺的古寺而得名,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也算是名符其實的千年古鎮。

關於磁器口的傳說很多,其中最爲有名的當數朱允炆在此削髮爲僧的故事,據說明朝建文四年,建文帝朱允炆被其四叔朱棣篡位,逃出皇宮後削髮爲僧。當他流落到巴渝一帶時,曾在白巖山上的寶輪寺(這座寺廟現在依然存在)隱匿長達五年。世人知情後,就以皇帝真龍天子曾經隱居在此的事實而將寶輪寺改名爲龍隱寺,白巖場也因此被改稱爲龍隱鎮。

之前叫白巖場、龍隱鎮,爲何現在又叫磁器口呢?這得從清朝初年說起,當時瓷器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皆是龍隱鎮的主要產業。1918年,瓷器本地商紳集資在鎮中青草坡創建了新工藝制瓷的“蜀瓷廠”,遠銷川外。後來隨着工藝進步,瓷器品種增多,名氣也擴大了起來。龍隱鎮裏,瓷器業最發達時有70多家。

到了民國其間,重慶成爲戰時陪都,因水運方便,龍隱鎮成爲嘉陵江上的商貿集散之地,城裏的一些大商販幹在磁器口開設分店收購貨物,輸出以棉紗、布匹、煤油、鹽糖、洋廣雜貨等貨物。他們在河壩裏搭建起一起臨時街道,分別堆放木竹、鐵貨、陶瓷等,各在一處,各爲其市。也這是這個時期,往來的商人慢慢將龍隱鎮改口爲瓷器口,緣由是這樣更順口。後來,又因爲“瓷”字與“磁”相通,所以才成爲今天的磁器口。

民間期間,磁器口是沙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磁器口的鳳凰山作爲國民政府教育部美術委員會駐地,聚集了徐悲鴻、傅抱石、王臨乙、張書族、豐子愷、宗白華等衆多的藝術大師,創作出來許多傳世佳作,而且當時省立教育學院也在此辦學,一些國學大師在此任教、著書立說,連後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當時也在此上過小學(嘉陵小學)。

解放以後,磁器口依舊繁華,碼頭上從早到晚,過往商旅川流不息,因而被人們稱之爲”小重慶“(當時重慶並沒有現在這麼大,磁器口離重慶市區也有一定的距離,所以纔有此一說)。據說當時在民間還流傳着一首民謠:“白日裏千人拱手,入夜後萬盞明燈。”,什麼意思呢?千人拱手就是形容每天都來上千只船上的船公划着船向碼頭停靠。而萬盞明燈,則是指形容碼頭上商賈雲集,入夜後各自點亮油壺、電石燈、汽燈,經江水一漾,亮光炅炅,如星辰閃爍。

現在的磁器口古鎮已經成爲了著名的旅遊景點,而且是免費對遊客開放,有點類似於成都的寬窄巷子,但年代更久遠一些,裏面的文物也更多一些,成爲很多外來遊客前去打call的地方。

古鎮裏除了古鎮兩邊的商業門店以外,有一些文物古蹟也值得逛逛,比如寶輪寺、翰林院、文昌宮、鍾家院、寶善宮等,而且這裏的小食衆多,尤其陳麻花特別有名,很多人排長隊也要買上幾包,香酥爽脆,的確可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