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雙十一的快遞到了麼?

雙十一剛剛過去,物流有成了大家討論最多的話題之一。很多朋友對雙十一脫敏就是因爲害怕那個等也等不到的快遞。

不過這樣的情況這幾年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根據菜鳥數據顯示:11月11日上午8:01分。天貓雙十一的第一億個包裹發出。比2018年雙十一提早了59分鐘,再次刷新紀錄。從2013年以來,同樣數量的訂單發貨時長已經累計縮短了40小時。

對此筆者也有親身體會,雙十一當天在京東下了生鮮訂單。本來預計可能要晚幾天才能到。結果隔天晚上九點,快遞小哥就風塵僕僕地將快遞送到了我手中。相較於平時下單,雙十一僅僅是晚了幾個小時而已。

作爲一個消費者親歷了這幾年快遞業的變化,一件快遞從商家的倉庫到買家手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從打包揀貨到干支線的運輸,再到最後的配送。每一個環節的拖沓都會導致物流速度下降。那麼像菜鳥和京東這樣的大型物流企業是如何提高發貨速度的呢?

一、預售商品提前下沉

通過日常交易量,以往雙十一成交量以及購物車等大數據計算。京東和天貓可以做到預售訂單規模化下沉。雙十一之前將商品發貨到消費者10公里範圍內的分倉。保障了大批雙十一凌晨支付尾款的訂單以及大量爆款的第一時間送達。避免在雙十一當天擁堵。最先發出的一億個包裹大多都來自這些提前預估的庫存。這些訂單9成都可以做到當日或者次日達。

二、智能倉庫

在倉儲端,菜鳥今年投入建造了全球最大的智能倉儲系統。尤其是位於無錫的新一代智能倉,實現了全自動的揀貨和發貨。在AI的調度下,超千臺不同類型的機器人協同作業,發貨能力比上一臺提升了60%

順豐在深圳的一次轉運中心也已經實現了全自動化分揀流水線,每小時可以處理7.1萬個包裹。據悉,截止雙十一前中國快遞業已累計建成了超過5000公里的自動化流水線。以保障物流效率。

三、最後一公里

電子面單代替紙質面單,不但大量節約了快遞業的成本。也使的分揀效率提升30%。粘在快遞包裹上的電子面單,乍看就是一張小小的紙條。其實背後代表了物流樞紐的巨大革新。

另外在末端配送環節,各個小區的快遞櫃和菜鳥驛站發揮了作用。通過掃碼、刷臉等快速取件的方式,將取件效率提高了50%。

另外在中西部的偏遠地區。各大物流公司都陸續使用上了無人機送貨。在提升送貨效率的同時節約了人力成本。

當然了在城市中,大部分的快遞還是需要快遞員一件件送貨。今年雙十一期間總共產生了28億個包裹,210萬一線快遞員每人每天要送240件快遞……

可能很多人的快遞依然在路上,或者是還沒有發貨的狀態。一些人還是會抱怨雙十一的快遞實在太慢了……我總結了一下:購買京東和天貓自營,以及大旗艦店的倉庫效率相對會高很多。在這些店買的貨物通常會被及時發出。而如果你購買的是平臺自營產品並提早加了購物車,你很可能在第二天能收到自己購買的商品。至於那些遲遲都不發貨的,那可能是商家自己的倉庫及時提升效率,這些商家沒有及時提升發貨能力。那也就沒辦法了。

我經常聽到國外回來的朋友說:在中國網購實在太方便了,國外的快遞實在太渣。雙十一不但見證了中國網購市場的一步步擴大。隨之而來的快遞爆倉,也極大程度倒逼了中國快遞也得以急速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