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8日,在第五屆中醫科學大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農工黨中央主席陳竺院士,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衆多兩院院士、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圍繞“中西醫匯聚,促進醫學科學進步”展開高峯對話。

中西醫匯聚將建立起一個融合雙方優勢的現代醫學體系。

陳竺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農工黨中央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

葛洪在1700年前就已用青蒿治療瘧疾,並在《肘後備急方》中留下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千古名方,啓迪屠呦呦研究員成功提取青蒿素,拯救了全球數百萬病人的生命。

下載APP,領雙11津貼

他還在世界上首次詳細描述了天花的病狀,利用從天花病人皮膚上製得的粉末,讓孩子們吸入以預防天花病毒。這一方法後來沿着連接東西方的“絲綢之路”傳播開來,從而促進愛德華•詹納(1749-1823)成功開發針對天花的疫苗。這是中西醫匯聚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最早範例。

葛洪還首次詳細描述了恙蟲病、結核病、急性黃疸型肝炎、疥蟲病、血吸蟲病、馬鼻疽等傳染病/寄生蟲病的病狀和治療方法,這些都比世界其他國家的記載早數百年。

他還是化學領域的先驅,他描述了氧化砷的製備和雄黃的處理方法,爲砷的藥學應用奠定基礎。

中醫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中醫理念與現代醫學的匯聚,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突破,造福人類的健康福祉。

歷史上,中醫與西醫經歷了借用、結合到融合的過程。久居嶺南的哲學家、科學家方以智先生(1611-1671)曾結識西洋傳教士,學貫中西,在《醫學會通》中首次提出“中西合璧”的主張。張錫純先生(1860-1933)在所著《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提出“中藥與西藥相助爲理,誠能相得益彰”。京城名醫施今墨(1881-1969)說,“吾以爲中醫之改進方法,舍借用西學之生理、病理以相互佐證,實無別途”。

在這些認識的基礎上,毛澤東主席提出“把中醫中藥的知識和西醫西藥的知識結合起來,創造中國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習近平總書記更指出,我們要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傳統醫學,用開放包容的心態促進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更好融合。

中國政府的重視正推動着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繁榮。世界衛生組織也高度重視發揮傳統醫學的作用。第62屆和67屆世界衛生大會兩次通過了由中國發起的《傳統醫學決議》,並頒佈《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戰略(2014-2023年)》,對傳統醫學產品、技術服務提供者和實踐進行監管和研究,並酌情將其納入衛生系統,從而促進安全和有效地使用傳統和補充醫學。這將對傳統醫學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中醫事業發展正逢其時。

中西醫匯聚也是應對全球健康挑戰的必然選擇。一方面,西醫還原論的分解分析方法、對抗性的單靶標診治手段在多基因、複雜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中既取得了成績,也遇到了困難。中醫藥的整體觀、辨證施治、複方用藥以及治未病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則可爲這些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論指導,也爲現代醫學的演進和醫藥工業的發展提供了知識技術來源和研發思路。另一方面,傳統醫學在理論和實踐上的不足或薄弱環節也需要借用或借鑑西醫的知識、技術、設備或方法來進行彌補和完善。

在實踐上,中醫藥學逐漸呈現出精準醫學的特徵,而現代醫學也出現了重視整體論和系統論的發展態勢。系統生物醫學則有可能在中西醫學之間搭建共通的平臺。東西方醫學的相互碰撞、彼此交流、進而匯聚融合,已經成爲醫學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必然途徑,也是應對全球健康挑戰的必然選擇。

中西醫匯聚將建立起一個融合雙方優勢的現代醫學體系,促進醫學科學發展進步,使醫學科學更智慧、更精準、更強大。中西醫匯聚可產生 1+1>2 的效應。

離子通道這類生物分子在中藥作用機制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厄溫·內爾

199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哥廷根大學教授。

厄溫·內爾表示,中醫理念強調天人合一,如果想要更好地研究中醫藥,就需要做一些基礎研究,瞭解藥物是在哪個靶點上起作用的。這樣能讓研究人員更好了解疾病的機理,以及中藥對人體的改善機制。

厄溫·內爾表示,他有幸參加中醫藥相關研究項目,他發現離子通道這類生物分子在中藥作用機制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離子通道是很多藥物的靶點,可以預測許多離子通道會是中藥活性成分的靶點。

我們需要了解蛋白質,這樣我們就知道如何應對蛋白質的突變,因爲它的突變會影響到與藥物的結合。

阿里耶·瓦舍爾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南加州大學化學和生物化學系教授。

阿里耶·瓦舍爾作了題爲《生物體系的計算機模擬和基於中醫藥的探索》的報告。阿里耶·瓦舍爾表示,耐藥性是對人類健康非常嚴重的威脅。很多細菌的耐藥跟酶相關,如果能對酶的作用機理和作用方式進行解析,就能找到相應的蛋白,從而進行藥物開發。這種模型可以拓展到其他領域的研究中,比如HIV的研究。

“我們需要了解蛋白質,這樣我們就知道如何應對蛋白質的突變,因爲它的突變會影響到與藥物的結合。如果我們的研究方向被證實是可行的,那這對所有的藥物研究都是可行的,包括對中醫藥的研究。”

我們沒有辦法完全解決抗生素耐藥問題,但必須採取應對措施。

阿達·約納特

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結構生物學系教授。

阿達·約納特在報告中表示,抗生素是上個世紀的重要發明,治癒了許多傳染病患者,但如今抗生素面臨着嚴峻的耐藥性問題。大多數大型製藥公司已經停止了抗生素耐藥工作的研究,也沒有成本支持新抗生素的研究,抗生素研究已經不是有吸引力的研究領域。世界衛生組織甚至指出,醫療界將進入“後抗生素時代”。

阿達·約納特認爲,我們沒有辦法完全解決抗生素耐藥問題,但必須採取應對措施。被抗生素攻擊的節點是產生抗藥性的關鍵,阿達·約納特研究發現,抗生素的潛在結合位點,往往不參與蛋白質解碼等過程,如果可以阻止這些結合位點的形成,就可以抑制抗生素耐藥性的產生。對此,阿達·約納特的研究團隊將對每一種致病菌特別製作出特異性的抗生素,這與傳統的廣譜抗生素有着極大區別,不但避免了耐藥性產生,也規避了抗生素可能對人體其他有益菌的影響,甚至在生物降解方面做到最大優化。

前期臨牀研究結果顯示肝細胞癌(HCC)病人可以從術後服用槐耳顆粒中受益。

陳孝平

中國科學院院士

槐栓菌或槐耳是一種生長在硬木樹上的淺褐色傘菌,已經應用於中醫中近1600年。槐耳顆粒是從乾燥的菌質中提取的有效成分。與其它擔子菌類中分離出的免疫調節化學成分一樣,槐耳顆粒可以通過刺激ROS以及NO的釋放與生成來調節機體內在免疫力。此外,它也可以通過在G0/G1點激活細胞週期阻滯和抑制腫瘤血管生成來達到抗腫瘤的作用。

前期臨牀研究結果顯示肝細胞癌(HCC)病人可以從術後服用槐耳顆粒中受益,但這一結果還未經長時間大樣本隊列研究驗證。爲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進行了一項多中心(有39家醫院參加)、隨機、平行對照Ⅳ期臨牀研究來評估槐耳顆粒作爲HCC術後輔助治療預防腫瘤早期復發的療效。

研究發現,槐耳顆粒組無復發生存率顯著提高,肝外複發率降低,有力證明了槐耳顆粒作爲術後輔助藥物在減少肝細胞癌復發,提高長期生存率方面的作用。

啓動全球中醫藥大科學計劃,充分利用中醫藥的引領作用和原創優勢。

張伯禮

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建議加強中醫藥國家級科研平臺建設或大科學策劃。加強國家中醫藥重點實驗室、國家中醫藥臨牀研究中心、國家中醫藥數據中心、國家中醫藥康復中心等一批國家級平臺的佈局和建設工作,爲中醫藥振興發展提供支撐。設立中醫藥傳承發展科技專項,給予長期穩定的支持。啓動全球中醫藥大科學計劃,充分利用中醫藥的引領作用和原創優勢,組織開展“我主人隨”的中醫藥國際大科學計劃,促進中醫藥學與西醫學的融合發展,制定標準和規則,推動中醫進入主流醫學體系,中醫藥產品進入國際市場。

中西醫結合就是用現代醫學技術解析中醫理論和中藥作用靶點。

陳香美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西醫結合就是用現代醫學技術解析中醫理論和中藥作用靶點,用中醫整體觀、個體化治療理念指導現代醫學實踐,聯合中藥、西藥多層次、多靶點阻斷疾病病理生理過程,能夠創立具有中華民族原創思維的可量化、能重複、易推廣、新的整合醫學,從而造福人類、服務社會。

道地藥材是中藥資源的核心,其道地性理論是中醫藥的精髓。

黃璐琦

中國中醫科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道地中藥材,是指經過中醫臨牀長期應用優選出來的,產在特定地域,與其他地區所產同種中藥材相比,品質和療效更好,且質量穩定,具有較高知名度的中藥材。

道地藥材是中藥資源的核心,其道地性理論是中醫藥的精髓。常用500種中藥材中,有道地性的藥材佔200種,其用量佔80%。

道地藥材的生物內涵是“居羣”,道地藥材的道地性越明顯,其基因特化(gene specialization)越明顯,逆境 (stress)能促進道地藥材的形成。

體質可分是“治未病”抓手,體病相關是“治未病”的依據,體質可調是“治未病”的手段。

王琦

國醫大師

體質可分是“治未病”抓手,體病相關是“治未病”的依據,體質可調是“治未病”的手段。建立中醫體質治未病的三級預防體系有利於將慢病防控關口前移。其中,一級預防(未病先防)指通過改善偏頗體質, 阻止相關疾病的發生;二級預防(欲病早治)指在疾病臨牀前期,調整體質,早期治療;三級預防(既病防變)指掌握體質差異,確定疾病的變化趨向,防止疾病加重與併發症發生。

2011年山東青島市開展“中醫體質量化辨識與調養指導”公共衛生服務,對3328份有效問卷調查分析,結果顯示,居民健康狀況改善率達58%,人均感冒發生次數與前一年同期相比減少了0.74次,降低率達44.25%;身體狀態改善率達26.3%;失眠者減少了24.34%;便祕者減少了17.77%。

上海市長寧區北新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爲40萬社區居民進行了中醫體質辨識,提供個體化的健康調養方案。使門診均次費從114元下降到106.80元。

瘧疾病理過程複雜,療效與治療時機相關,有研究發現,多組分用藥可能增強青蒿素藥效。

廖福龍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員

青蒿素是目前最重要,使用最廣泛的一線抗瘧藥物,其抗瘧機理存在多種假說。當前有關青蒿素抗瘧機理的合理解釋是:瘧原蟲大量降解血紅蛋白,釋放極高濃度的血紅素,青蒿素被高效激活,從而結合一系列靶標蛋白,導致寄生蟲死亡。

最近,有研究證明青蒿素攻擊多個靶點,表明藥物靶點的突變不太可能導致高水平的青蒿素耐藥性。這些發現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瞭解青蒿素耐藥性的機制,並提出可能改善青蒿素複方(ACTs)療效的方案。

瘧疾病理過程複雜,療效與治療時機相關。還有研究發現,多組分用藥可能增強青蒿素藥效。

文:中國中醫藥報記者 趙維婷

圖: 陳計智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