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業內人士說,疫情過後,一些中國人可能會思考生命是多麼無常和脆弱,應在有生之年做些有意義的事,而不僅僅是珠光寶氣的消費主義。這場危機可能使在中國出境遊市場已出現的很多變化加速,比如從跟團遊轉向定製遊,從乘大巴轉向自駕,從大衆熟知線路轉向不常去的小目的地。

美國旅遊新聞媒體Skift 4月21日文章,原題:中國出境遊將在後疫情危機旅遊中扮演什麼角色? 過去10年,旅遊業強勁上升多歸功於中國出境遊市場增長。從前酒店要爲美國人準備製冰機,如今要準備熱水壺。疫情暴發前的研究預測,到2029年中國出境遊將達2.86億人次。越來越多富裕中國人會推動旅遊業發展,這顯而易見。但如今全球旅遊業凝視未來,卻發現沒什麼事是確定的。那中國的出境遊市場在未來如何適應新現實?這場危機將如何影響中國市場的發展?

本文采訪的所有人,都對中國長期內將對全球旅遊業發展發揮作用持樂觀看法。獨立顧問理查德·塔姆斯說:“來自中國的出境遊增長趨勢纔剛剛開始……就中國出境遊需求而言,我們只看到冰山一角。”專家認爲,中國人對國際旅遊的胃口是“永不滿足的”,從長遠來看新冠病毒並不會改變這點,儘管短期肯定有干擾。一旦各國慢慢打開國門,中國的出境遊需求就會捲土重來。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人是勇敢的。要想讓德國人或瑞士人去異域旅行,花的時間會更長。

限制措施解除後,有件事可能影響中國遊客迴流——但常被旅遊業忽視:地緣政治因素。業內人士羅伊·格拉夫說:“一些國家企圖把疫情賴到中國頭上,也有些對華保持良好關係並努力分享信息。在以後旅遊業恢復階段,這將在中國人首先去哪裏旅遊中體現出來。中國人知道美歐媒體說了些什麼,知道與病毒有關的種族主義事件,這將影響他們的出遊決定和對目的地的思考。”反華情緒可能使一些國家遭到報應。此外,若想去的地方有監控疫病措施,中國遊客會更安心。

這場危機可能使在中國出境遊市場已出現的很多變化加速,比如從跟團遊轉向定製遊,從乘大巴轉向自駕,從大衆熟知線路轉向不常去的小目的地……這些趨勢一直被中國市場日漸成熟所推動,但後疫情時期,對衛生和安全的關注會增加額外推動力。

業內人士說,疫情過後,一些中國人可能會思考生命是多麼無常和脆弱,應在有生之年做些有意義的事,而不僅僅是珠光寶氣的消費主義。這些人會提出更高質量的(旅遊)體驗或需求。鑑於中國市場將“強勁而快速地”恢復,(世界各地)旅遊目的地會變得更加依賴中國。(陳一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