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層面已經對教育評價作出了宏觀的指向性規定,我們也應積極行動起來,在學生核心素養框架的指導下,制訂具有操作性的過程性評價細化指標,推動教育者在豐富的教育實踐中,切實讓評價由“篩子”變爲“泵”,讓公平評價成爲廣大教育工作者“內隱的思維過程和取向”。只有在教育評價機制和評價手段朝向“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整體轉變的前提下,才能將教育公平的內涵和要求深入教育者的思維過程,真正認同並探索教育公平實踐。

(該文發表於《教育研究與評論》2019年第4期。)

今年春晚,開心麻花組合表演的小品《佔位子》引來了較多的關注。

小品中,馬麗家賣掉大別墅換了一個50平米的學區房、老公辭職在家輔導孩子功課;沈騰爲了讓孩子上好學校打三份工卻幾個月見不到孩子一面;不只是學生在搶C位,家長們也加入了其中……。在博得陣陣掌聲和笑聲的同時,也把觀衆不自覺地捲進了諸多關於社會問題與教育問題的思考之中。

無庸置疑,這是一則鍼砭時弊、值得點讚的作品,既表達了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有對現實處境的焦慮,而在教育的語境下,則主要反映了廣大老百姓對優質教育資源的嚮往和對教育公平的渴求。

面向未來,教育由“大”到“強”的重要標誌是什麼?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努力讓每一個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公平而有質量”是一種遞進關係,公平是前提,質量是建立在公平基礎上的,如果失卻了公平,有質量也就無從談起。

要實現“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願景,固然需要全社會的整體聯動,但指向教育過程的微觀公平更應該是學校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與擔當。

所謂微觀公平,是指教育實施過程中由教育內部特有關係引發的公平問題,主要是學生在教育過程中享受公共教育資源和服務水平的公平。

促進微觀公平,我們能做什麼?

首先,植入情和愛的公平基因。夏丏尊先生在《愛的教育》序言中寫道:“學校教育……,好像掘池,有人說因方形的好,有人說圓形的好,朝三暮四地改個不休,而於池的所以爲池的要素的水,反而沒人注意。教育的水是什麼?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有了情和愛,以及在此關係之上的建立的規則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行爲,才能形成民主的師生關係、平等的生生關係、友好的家庭關係,才能防止出現諸如教室裏的學霸區、休閒區和養老區等邊緣化、等級化、排斥與霸凌現象,才能讓每個學生視學校爲心靈的“港灣”,在互相尊重、彼此悅納中獲得自我的最大生長。

再者,建立人文性的公平評價。只有在教育評價機制和評價手段朝向“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整體轉變的前提下,才能將教育公平的內涵和要求深入教育者的思維過程,真正認同並探索教育公平實踐。國家層面已經對教育評價作出了宏觀的指向性規定,我們也應積極行動起來,在學生核心素養框架的指導下,制訂具有操作性的過程性評價細化指標,推動教育者在豐富的教育實踐中,切實讓評價由“篩子”變爲“泵”,讓公平評價成爲廣大教育工作者“內隱的思維過程和取向”。

繼而,探索個性化的教學方式。有效的個性化學習往往發生在教師所提供的任務結構與學生髮展水平相匹配的關節點上。我們要根據不同的學情努力將“學術形態”的知識轉化爲“教育形態”的知識,變趨同的“冰冷的美麗”爲不同的“火熱的思考”,從而促進個性化學習的真正發生。除此,還要採取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讓每一個學生“跳一跳摘果子”,促進學習的過程既有深度也是溫度:學優生突破天花板,中等生能夠挑戰更高層次的目標,而學困生能夠在合適且有效的學習中獲得良好的心理體驗不再視學習爲“畏途”。

促進微觀公平,我們還能做更多……。

堅信,通過每一位教育者的真誠行動,一定能讓“學校裏每個座位都是C位”從願景走向現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