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一生生活儉樸,日常飲食並不那麼講究,但與友人交往多,在菜館的應酬也不少。據《魯迅日記》記載,他自1927年來滬定居後的十年間,先後曾在陶樂春、六合館、言茂源酒店、萬雲樓、共樂春、興華酒家、功德林、新雅粵菜館、杏花樓、東亞飯店、知味觀、梁園致美樓、美麗川菜館、同寶泰酒店、中有天、東興樓等30餘家菜館就餐。這些菜館,除杏花樓、新雅粵菜館和東亞飯店比較大以外,大都是一些中小型飯店。

魯迅和許廣平在1927年10月3日從廣州到達到上海,寓共和旅社,當天晚上在陶樂春就餐。陶樂春是開設在三馬路(今漢口路)浙江路小花園附近的一家川菜館,規模中等,但菜餚質量好,價格也公道。店堂雖不大,但整潔、舒適,二樓設有專間,一些文化人如郁達夫、李小峯、葉聖陶等常來就餐。三十年後,因房屋改造,這家菜館停止營業。魯迅到滬之初,在未進景雲裏定居前的幾天裏,去得最多的是言茂源酒店。這也是當時一些文人常去就餐的場所。店設在石路、今福建中路中悅大樓對面,與舊上海著名老店王寶和、馬上侯、章豫泰等齊名。這家店經營陳年老酒,又有名廚掌勺,頗受文人喜好。店老闆立有不成文的規矩,著名文人、作家可以先喫後付,一月結一次帳,欠一段時間也行。如今這家店也不存在了。

魯迅對家鄉菜有着特殊的感情。儘管他平時不贊成喫紹興黴乾菜之類的製品,但對紹興臭豆腐、臭千張等製品卻喜歡喫,也愛上杭菜館。30年代初,知味觀開業不久,他就攜家屬及親友去就餐。知味觀的“東坡肉”最有特色,油而不膩,入口即酥,他十分喜愛。每次就餐後,他還再買一兩罐回家。從1932年到1934這三年中,魯迅曾八次光顧這家菜館,其中兩次是應邀就席,六次是他作東道主請客。1932年7月3日晚,他在知味觀設宴爲日本友人山本初枝餞行,應邀的有內山完造夫婦等10人。這次宴席,魯迅特地點了幾道名菜:“龍井蝦仁”、“荷葉三鮮”、“西湖醋魚”。

1933年魯迅遷入山陰路大陸新村9號,爲答謝友人的幫助,他又親自到知味觀預定酒席。同年4月22日,郁達夫移家杭州,魯迅爲之餞行,選擇的也是知味觀。這次宴聚,茅盾、姚克(莘農)等人都來了。魯迅簽署的請柬,以及當時拍的紀念照,至今還完整地保存着。

1933年10月23日,魯迅在知味觀宴請日本福民醫院院長及吉田和高橋二君、內山完造等好友時,點了“叫化雞”、“東坡肉”和“蓴菜湯”。“叫化雞”採用1500克左右的母雞爲原料,腹中藏進蝦仁、火腿等輔料。雞身用網油包住,外裹荷葉,再用酒甏泥塗抹,然後上火烤三四小時。食用時當場敲掉泥塊,然後整隻雞上桌,色澤金黃、香氣撲鼻,舉筷入口,肉質酥嫩,味鮮異常。日本朋友無不爲這一佳餚傾倒。

福民醫院院長回國後,在與魯迅通信中還多次提起知味觀那一次聚會。由於日本朋友在回國後經常談起魯迅在上海知味觀喫飯之事,上海知味觀及其經營的名菜在日本也出了名。幾十年後,1981年2月,上海知味觀曾接待了兩批日本客人。他們是日本中國料理代表團和日本主婦之友的成員。他們來滬訪問時,特地來到該店,指名要品嚐“叫化雞”、“西湖醋魚”等名菜。就餐結束後,他們都說:“味道出衆,頗有特色。”日本料理代表團成員回國後,都在自己菜館中,模仿上海知味觀的烹飪方法,製作“叫化雞”,在日本東京形成了一股“叫化雞”熱。

魯迅在滬喜歡的另一家飯店,就是“梁園致美樓”。這家河南菜館創設於清末民初,當時開設在上海漢口路雲南中路口(現移至九江路浙江路)。原經營者李思志和著名廚師嶽秀山都是河南開封人。該店職工只有20多人,規模也不大,但經營北方水餃和河南菜餚,均頗有特色,價格公道,菜點質量高,服務周到,在上海很有名氣。魯迅在北京居住時,曾在致美樓河南風味菜館品嚐過河南菜。他認爲河南菜是中國古老的地方菜,風味異常,到上海後常到“梁園”。自1934年至1935年間,他曾經在該店設宴5次,還經常邀請谷非夫婦、肖軍夫婦、耳耶夫婦、阿紫、仲方以及許廣平、海嬰在“梁園”就餐。據肖紅回憶,魯迅先生爲了滿足她和肖軍好好喫一頓館子的要求,特地在“梁園”請他們喫了一頓豐盛的酒席。酒席上有“炸核桃腰”、“三鮮鐵鍋蛋”、“酸辣肚線”、“木須肉”等。據說,這幾道菜都是魯迅先生平時最喜歡品嚐的菜餚,也常常用來招待客人。這幾道河南菜確實別有風味,特別是“三鮮鐵鍋蛋”,是河南地方一道最古老的傳統名菜。它取用雞蛋、蝦米、火腿丁、香菇丁及鮮湯調和蛋液,放在一隻特殊的鐵鍋裏燒至半熟,再用燒紅的鐵鍋蓋罩在鐵鍋上,將蛋液拔起。其喫口松嫩、鮮香,風味獨特,近百年來一直深受顧客歡迎。目前上海“梁園致美樓”仍然保持着這道名菜,並加以充實配料,已成爲“八寶鐵鍋蛋”。

作者:週三金

本文由“上海通志館 ”微信公衆號授權刊登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