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爲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zhuó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課程解析】

本章是對殺伐原則的反思。

當下人們做事業情緒高昂,

盛行殺伐果斷、弱肉強食的歪理,

成功則趾高氣昂,挫折則自暴自棄,

進退失據,驚惶失措,

實在是需要好好讀一下本章。

老子說,一個社會如果大家都能安居樂業,

誰會願意承擔違規的沉重代價呢?

如果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活着已經了無生趣,但求速死,

他們又怎麼會被殺伐手段嚇倒呢?

一旦走到這個地步,

社會治理就已經宣告失敗,

所有的權謀手段都成爲笑話。

然後,事情還有另外一層,

如果說老百姓有了基本保障了,

不會捨生忘死的抵抗了,

管理層就可以爲所欲爲了嗎,

就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觀意願去修剪社會,

撲滅任何自己看不慣的少數人羣嗎?

老子的看法是否定的。

社會的多元化是生態健康的標誌,

也是自然之道推動的結果。

今天的異類,明天可能就是創新的動力,

新生事物總是奇怪的,總要撼動老的利益結構。

支持推陳出新,才能激活發展的動力,

防止社會走向腐朽與沒落。

社會生態總要往前發展,

沒有一成不變的利益結構。

要求原地踏步,維護既有利益,

就會與社會潮流相悖,

失去存在的合法性。

與其如此,不如尊重規律,

開明開放,兼容幷包,

讓社會實現自我調整,自我更新。

相關文章